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探析

2021-04-13刘冰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9期
关键词: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乡村振兴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农村发展的顶层战略部署,为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带来了新机遇。深入思考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之间的内涵互动,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指引,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也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助力;并进一步分析当前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并提出需充分把握当前历史机会,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等相关建议,从而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  教育振兴  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长沙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csskktzc27)。

【中图分类号】G5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9-0022-02

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中国乡村经历了广泛而深刻的变革。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进一步指出“三农”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强调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1]。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教育振兴,义务教育作为一项关乎国民素质的基础教育,推动了人类文明进步和社会发展,必须优先发展义务教育。当前,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面临诸多困境,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农村发展的顶层战略部署,为解决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带来了新机遇。

“十四五”规划提出:“坚持教育公益性原则,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因此,如何推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是我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一项重要内容,具有深刻的研究意义和价值。

一、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内涵互动

(一)乡村振兴战略是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政策指引

乡村振兴是一项“五位一体”的系统性工程,它涉及乡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是关于乡村全方位发展的战略部署。乡村振兴战略一方面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提供制度层面支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各级政府也纷纷响应《意见》指示,在农村义务教育工作方面出台文件,经过各级政府的不懈努力,义务教育发展工作取得诸多发展成果。另一方面,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提供物质保障。目前农村义务教育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在于教育资源的不足,导致农村发展滞后,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注入大量资金。乡村振兴的目的是实现乡村的现代化建设,而现代化的建设关键在于人才的现代化,乡村振兴实质是乡村人才的振兴[1]。教育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持,其基础在农村义务教育。通过教育的传授以及优质的教育资源来服务乡村,促使乡村文化的繁荣以及乡村人员价值观念的进步,以此提高乡村人力资源素质,从而助力乡村振兴。从这一角度来看,乡村振兴战略不是简单的“土木工程”延伸,而是一场综合性的素质提升工程。因此,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为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也迫切地需要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此外,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逐步深入,农村现代化进程不断加强,经济与社会实力的增强将反向推动农村义务教育水平的发展。其表现为,大量的优质师资队伍输入到乡村,教育资金支持和物质保障得到增强以及学生素质教育的提升和教学内容的完善等,将打破制约农村义务教育的枷锁,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促使义务教育一体化深度融合。

(二)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助力

义务教育是一项促进社会进步,推动民族振兴的基础性工程,也是提升国民素质的重要途径,应是教育工作的重点。《意见》提出要破解人才瓶颈制约,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教育的发展不仅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承文化的重要功能,也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这表明,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在于人才的振兴,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为乡村人才的培养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支持,对乡村人才振兴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2]另一方面,发展农村义务教育能促进教育公平,为农村儿童提供有质量的教育,这与十九大报告中“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这一理念完美契合;乡村人员素质的提高也有利于促进乡村生态与文化繁荣, 完善乡风文明,建设和谐乡村。乡村教育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是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的重点所在,是党和国家关于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新指示,也是深化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促进农村教育现代化的重大战略部署。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虽面临诸多困境,但仍有进步,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农村教育设施的更善、教育质量的提升等,改善了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由此可见,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能促使乡村振兴战略更为顺利有效地实施。

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是与乡村经济、文化息息相关,与乡村人才最为紧密的教育工作,农村义务教育质量直接影响着乡村教育振兴的成败。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项新时代党中央关于乡村发展的顶层布局,我们必须顺应其发展趋势,充分把握乡当前历史机会,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助力乡村社会经济的全面振兴。

二、乡村振兴战略下的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政策思考

(一)健全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促进区域、城乡教育均衡发展

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财政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将会加大对乡村的经费投入,在乡村教育振兴方面,应完善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使每一笔资金投入都能得到合理利用,从而为乡村教育振兴提供经费保障。地区经济水平发展越高,教育的投入也越大,反之亦然,进一步加剧了我国义务教育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现象。因此亟待完善我国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机制,促进区域、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首次达到4%,随后6年保持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的稳健发展。根据财政部公布数据,2018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为46135亿元,同比比上年增长8.39%,而义务教育经费总投入增长7.73%,远低于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及高等教育增长幅度。中央要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占教育财政支出的比例,逐步提高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完善教育经费支出体制。省级政府要明晰农村义务教育发展的责任,将义务教育发展摆在突出位置,资金配备要充足及时。基层单位要轉变教育发展观念,将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摆在首位位置,完善本级政府教育经费支出体制,确保教育经费投入的及时性、有效性。其次,拓展筹资渠道,鼓励社会力量捐学。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各界力量不断壮大,义务教育资金的来源不能只局限于政府的投入,应积极推动全社会捐资助学。如鼓励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成立教育基金会、开展慈善义卖活动筹资等,共同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地区教育发展受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制约,同时应积极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乡村发展注入更多资金和技术设备,提高乡村经济生产能力,进而改变教育落后现状,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差距。

(二)优化城乡师资配置体制,提升师资队伍水平

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一项事关乡村长久发展的战略部署,要优先发展义务教育,为乡村人才培养提供源源不竭的动力支持。教师作为教育工作中最关键的因素,直接影响着农村义务教育工作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素质提升。《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发展意见》提出“深化教师管理体制改革”,使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受到广泛关注,农村教师的薪酬待遇、人事制度、社会声望、提升空间都需要进一步发展。农村教师紧缺的根本原因在于待遇长期偏低,自身物质需求及家庭开支难以维持。提高农村教师的薪酬福问题已是刻不容缓。完善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社会保障机制,提高农村教师工作水平,确保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对偏远贫困地区的老师实施义务教育补贴,吸引优秀教师向乡村流动,越是偏远贫困地区教育补贴越高。在人事制度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增加农村教师编制并基于不同地区农村学校情况灵活调整教师编制制度,教师编制由县级政府统一管理;完善农村教师职称评价指标,增加中高级教师比例,充分调动教师投身乡村教育振兴工作的积极性。在社会声望方面,提高农村教师政治话语权,在教育政策制定过程中,充分听取农村一线教师的声音,充分吸纳其建议。在教师的发展提升方面,鼓励教师自我发展及重视教师培训,设立教师培训专项资金并严格监督经费支出情况,培训要求标准化和培训内容灵活化齐头并进。同时,完善城乡教师交流与轮岗制度,组织城镇教师到农村授课及派遣农村教师到城镇学校进修。面对农村教师学历层次低、老龄化严重问题,应积极推进师资供给方式改革,实施定向培养策略,对学习成绩优异,家庭条件一般的学生进行免费培养,鼓励其毕业后去乡村工作,推动乡村人才振兴队伍建设。此外,多元化的支教方式也为农村义务教育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如特岗计划、鼓励大学生及社会人员支教等,为乡村义务教育发展输送人才,进一步完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3]。

(三)完善教育设施配备,提高农村办学条件

义务教育的发展与教学基础设施、硬件配置息息相关。教育环境的改善及教学设备的配置能为农村学生学习生活提供良好的就学条件,满足当地农村家庭追求优质教育的需求,有利于推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进而助力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实施。在改善办学条件方面,首先,事关学生学、食、宿及活动方面都要建立标准化场地及配备,如校舍建筑、就餐条件、桌椅等“20条底线”。其次,满足学生素质教育需求配备,尤其是在图书、音乐、体育等方面,建立标准的图书室,加大图书藏纳;音教、体教器材要配备充足到位,确保素质教育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农村学校由于地理位置偏远、经济落后,许多知识与信息获取不到位,网络教育的产生对农村学校和薄弱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发挥着巨大作用。但是网络教育的普及却不尽人意,许多偏远落后的地区从未使用网络教育。为此应加大农村义务网络教育的普及,与城市学校建立合作平台,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打破农村义务教育单一的教学模式。网络教育的普及有利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资源共享,对推進区域、城乡教育一体化具有重大作用[4]。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 [N].人民日报, 2017-10-28.

[2]纪德奎.乡村振兴战略与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J].教育研究,2018,39(7):79-82.

[3]宋乃庆,罗士琰,王晓杰.义务教育改革与发展40年的中国模式[J].南京社会科学,2018(9):25-30+39.

[4]陈坤,秦玉友.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体制70年:价值路向与前瞻——基于新中国成立以来政策文本的分析[J].教育学报,2019,15(1):56-66.

作者简介:

刘冰(1990年-),女,湖南湘潭人,管理学硕士,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专任教师,从事社会组织管理与服务。

猜你喜欢

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金融均衡发展对经济可持续增长的实证研究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背景下教师资源配置研究的三重解读
信息技术走进山区教育,揭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新篇章
我国义务教育资源配置的公平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