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提升初中思政课育人功能的策略

2021-04-13王树理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6期
关键词:育人价值思政课程提升策略

王树理

【摘要】思政课是育人工作的主渠道,是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的基础课程。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起着关键性作用。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思政课就像指路的明灯、精神的灯塔,承担着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神圣使命。对此,本文从当前思政课育人功能发挥的现实情况入手,就提升初中思政课育人功能的提出策略。

【关键词】初中学段  思政课程  育人价值  提升策略

【基金项目】本文系四川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中心(SZQ2021146)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6-0056-02

一、初中思政课育人功能的明确及背景

(一)思政课是“五育并举”的基础课程

全国教育大会以来、广大教师特别是各学段的思政教师积极投身新时代思政课教育教学研究。各学生思政课的实施展示出新的蓬勃局面。研究认为课程思政并非新增一门课程,也并非减少一门课程,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育人理念有计划、有目的、有体系地融入各个学科之中,以直接或者间接的方式渗透教学实践,并最终传递给受教主体正确的思想意识,使之成为适应国家发展需要的合格人才的育人功能。此外,课程思政不同于课程教学,它具有内隐性、过程崇尚自然性、方式凸显暗示性的特点,且需要所有课程的教师形成一个“育人共同体”,推动各类教师的协同合作。最后使学科学习和思政德育步调一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共享发展。

(二)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宗旨的关键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认为其他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就是要使其他各类课程在教学中,要注重播撒信仰与思政课一起形成合力育人,更好地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并指出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教育宗旨的关键课程。[1]近年来,围绕“立德树人”宗旨的关键课程功能的发挥,提出了以思政课程为主阵营,课程思政为两翼补充,提出要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强化教师队伍思政专业素养;构建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教师教育共同体等学界达成了许多有价值共识,发挥思政课“立德树人”关键课程功能得到广泛认同。

二、初中思政课育人功能的提升策略

(一)坚持初中思政课程本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遵旨

十八大以来,通过多次重要会议的多次发表重要讲话,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已经成为教育的根本遵循。教育的目的,是将人培育为健全人格的现实的个人,是完整的,而非片面的、单向度的人。立德树人是一个全面且立体的系统工程。立德是为了更好的树人,树人是立德的根本目的。抓好思政课程建设使各学科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思政课是实现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是育人育才的关键之举,将专业知识融入思政课,提炼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和价值范式,形成协同育人机制,有利于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遵旨。

(二)践行五育并举,加强学科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提到,课程建设领域重点推进“五育并举”的课程体系建设,即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思政课程主要致力于在“德育战场”发挥作用,而课程思政的提出,正是顺应了新时代的需要,顺应了“五育并举”理念,充分挖掘各种课程中的育人元素,帮助学生更加立体地认识自我,认识世界。故在课程育人过程中不能机械地将“五育”孤立或割裂,而是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其核心内涵都是育人让学生自然浸润于德、智、体、美、劳五育,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三)拓宽思政课程维度,丰富思政课程体系

1.统筹推进,整体规划,明确课程目标

坚持一体化课程规划,在各学段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开设思政课,培养有德有才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学生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情怀,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自觉融入到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引导学生把党和国家以及人民放在心中,强化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思想意识。

2.加强创新,优化课程内容,构建课程体系

思政课课程体系的核心内容应该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史,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有机融入宪法和法律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设定课程模块。采取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方式,适当采用选择性必修形式实施校本课程、兴趣班等思政类选修课程构建课程体系,课程内容设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体现学段特点,开展体验性学习,促进思政课课程体系创新,促进思政课育人功能提升。

(四)整合资源,加强教材建设

1.統筹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建设

《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对初中阶段思政课内容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明确规定初中阶段开设“道德与法治”必修课程,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品德、法律常识、中华文化、心理健康等,课时占小学、初中阶段九年总课时的6%~8%,并提出加强教材体系建设的建议。意见指出加强教材体系建设首先要完善教材编审制度。在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下,国家教材委员会指导和统筹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的统编统审统用。依据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思政课课程标准,教材实行“一标一本”,由教育部负责组织编写。大学阶段必修课教材实行“一纲一本”。由中央宣传部会同教育部组织编写本科、高等职业学校专科、研究生必修课教材,按程序审核后报中央审定,适时推出。适时组织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教材,规范“形势与政策”课教学资料编写使用。由教育部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组织编写选择性必修课教学大纲或教材。地方或高校开设的思政课选修课教材,由地方或高校负责组织审核选用。

2.持续开展课程教材一体化研究

每门思政课教材内容、不同学段及同一学段各门思政课教材内容的相互关系研究,教材文献资料、学术话语、表述方式、呈现形式研究,以及思政课课程与教材、教学评价之间的互动研究等,促进思政课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与针对性、生动性有机结合。构建立体化教材体系。加强大中小学思政课教材配套用书的建设和管理,依规进行编审工作。国家统编的中小学思政课教材的配套用书,按现行要求组织编写。高校思政课必修课教材的配套用书,根据需要由国家统一组织编写审核、推荐使用。支持、鼓励研制優秀教案、课件和案例等,推进数字资源和网络信息资源库建设,构建大中小学思政课立体化教材体系。

(五)加强思政与德育融合,构建大思政课体系

班会课是学生品德教育的主阵地,通过班会课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价值观引领,促使学生行为转变是学生品德教育的基本途径。品格养成是以认知为前提的,只有改变认知才能帮助学生树立积极的态度,从而促使行为的转变。笔者围绕自主品格,开展序列班会课进行自主习惯引导,帮助学生认识到自主的重要性,通过维护的解析帮助学生全面认知自主习惯,通过在班会课上的学生互相评价,促使自主的巩固。具体实施分为两个方面,分别是进行自主习惯的班会课序列规划和创新班会课开展形式,增强学生自主习惯养成的自觉性。

1.进行班会课与思政内容融合的序列化课程建设,提升学生自主性

结合初中政治课相关内容设计自主系列班会课。自主系列班会课一般分两个单元进行,分别是“做主动做事的人”和“做主动负责的人”。两个单元共有七节课相互联系的一个课程序列组成。通过序列化的引导,学生系统对自主品格有了更加系统的认知,逐渐认识到自主的重要性,为品格培养奠定认知基础。具体如图1:

2.创新形式,构建融合性班会课,提高思政育人功能的时效性

提高班会课对学生品格培养的效能。活动体验的班会课促进了学生的参与,让学生在道德的体验中树立道德观念,形成价值观念。但是此类班会课往往是解决学生价值观中重大问题,无法结合学生自身情况促使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管理。鉴于此,笔者将班会按照生活反馈、行为互评、调整改进三个环节进行组合、实施,形成一种简易操作,实效良好的班会课形式。其中“生活反馈”是担当发言或者自由发言环节,通过发言反馈一段时间学生行为情况,通过此了解学生行为和思想情况。而“行为互评”则是在班主任引导下对学生反馈中有代表性的行为进行评价,促使有或者想有类似行为的学生进行反思,重塑认知,实现价值引领。最后的“调整改进”环节则是班主任或者其他同学提出改进建议,有类似行为同学在一段时间内进行改正和完善。经过改正和晚上之后又会在下次“生活反馈”中得到体现,对于持续改善,效果明显的情况量化激励表彰。

三、结束语

加强思政课建设,丰富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立足学情,创新方式。优化教学方法;加强学科融合,贴近学生生活,开展相关方面的活动,多进行社会实践;加强学科融入思政内容的研究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思政应该贯穿于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中;提高老师的思政课程的教学能力;结合实例;文化教育和思想教育应该同步。在思政课程中融入地方特色,初中思政的育人功能将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求是(17):13.

猜你喜欢

育人价值思政课程提升策略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论音乐剧走进中小学音乐第二课堂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公司信息化管理与经济效益提升研究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幼儿园规则教育的价值探寻
职业中专思政课程增强传统文化教育策略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