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摭谈新时代互联网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研究

2021-04-13杨维琮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教学思考新时代高中语文

杨维琮

【摘要】新时代互联网的大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已经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改变了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充分运用和挖掘“互联网+”的教学优势和资源,对于教与学都是一种促进,对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会有所助益。

【关键词】新时代  互联网  高中语文  教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8-0120-02

在新时代借助互联网资源,把高中语文教材中的更多教育因素挖掘出来,让学生发现语文的魅力,提升学习语文的兴趣,推动语文教学发展,也使他们的学习思想、认识、品质发生变化,得到提升,是语文教学应有的价值,更是每一个语文教师追求的目的。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存在的不足

(一)对资料过于依赖,缺少良好习惯的养成

丰富的教学资料、学习资料是教与学的帮手,也是我们提高教学,提高学生成绩的主要途径。可笔者在这几年的调查、观察中发现,现在不管是教师,还是学生都过分依赖资料,缺少自主探究,没有创造性学习的意识,更没有深入研究的习惯。

首先,过去的教师虽然教学只有课本,只有简单的教学辅助工具,但也正因为资源的匮乏,反而激发了他们的创造性。教师会运用手中仅有的教材,为学生创造性的备课,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变得多彩多样。而现在,教师有了互联网上丰富的资源,教学方便了很多,需要什么鼠标一点都会有。但是也滋养了教师的惰性,使他們在教学中习惯了“拿来主义”,拿别的课件、别人的资料,对于校本教材的创造,缺少研究与挖掘,使高中语文教学脱离了学生实际,也与校本文化的发展相去甚远。如个性化,地域特色教学就难以实现,成了口号。

其次,据调查学生对于课外资料的依赖,也是到了令人担忧的地步。丰富的资料一定程度上是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但是学生过分依赖资料,也养成了“拿来主义”的习惯,自己不思考,不钻研,作文靠拼、阅读靠抄等,本质上似乎又回到了死记硬背的被动学习状态。众所周知,高中阶段是培养学生思维的关键时期,不管是语数英,还是政史地,都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建立自己的学习思维模式,知识体系,构建终身学习的认知框架。可惜学生在新时代的网络资源、实体资料的海洋里迷失了方向,丧失了一些能力,不但使他们的成绩飘浮不定 ,也没有了超强的学习能力与钻研精神,反而弱化了新时代素质教育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教学的意义,阻碍了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二)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的情感教育

除了历史中深藏的一些厚重的情感,恐怕再没有其他课程像语文一样有丰富的情感性。尤其是高中语文中的内容丰富,根据学生的思想教育与情感教育,涵盖了更多的政治、历史、人文等内容,这些都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挖掘,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运用一些手段把其中的情感传递给学生,增强学生学习中的体验感,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但据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大多数教师关注升学率、成绩等结果式教学的追求,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对学生的知识传授。如,课文中的字词识记、注释、段落大意、分析方法、中心思想以及相关的重要知识点的讲解、强调,对于其中的情感只字不提。更不会考虑运用互联网上相关的资料,来渲染文本意境,强化情感教育。这不但使语文教学缺少温度,也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显得很单薄,内容不够饱满,兴趣缺少浓度,积极性也调动不起来。

(三)互联网的实时性没有被重视,沟通还仅限于课堂

互联网时代的一大特点就是便捷。购物不用出门,交费一键解决。尤其很多工作、学习,不用面对面就能解决。这一切都是由于互联网的沟通性比较强,能实现时时处处无障碍交流、沟通。但是在高中语文学中,笔者发现,大多数教师忽视了互联网的沟通性,QQ群、微信群仅仅承担了布置作业这一个功能。比如,教师没有与学生在群内进行交流、沟通,帮助学生疏导学习压力的意识。更没有养成通过微信群或QQ群给学生及时点拨,帮助学生解决问题的习惯。互联网成了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也应该在教学中,与学生的沟通中充分应用,这样既能打消学生的心理沟通障碍,也能实现及时指导,及时发现问题,提高教学效率的作用。但是教师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充分运用互联网的意识,没有认识到互联网更多的作用,互联网的便利性对于教师的教学也就帮助不大。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中语文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有选择地运用,精准助力课堂教学

信息时代下的互联网环境,是丰富的、多元的,也有无数的可能性,可以说在学习中、教学中需要任何资料都能通过它找到。但是,也正因为它的这个丰富性、便捷性,容易让教师产生依赖性,在任何课堂上都毫无悬念运用多媒体、网络等。时代的发展是有两面性,互联网也一样,不是有了这个技术或者资源,教师就可以尽情地使用,而是要根据教学需要,科学地运用,才能保证它的作用,保证课堂教学效率。比如像《故都的秋》这类课文,就可以不需要信息技术那一套,可以不用多媒体、不用网络资源。教师运用自己的教学艺术、教学语言,把气氛调动起来,把学生代入进去,让学生慢慢体会、领悟、就能实现教学的目的。因为高中生的基础知识,生活经验,他们对秋天会有自己的想象与认识。反之,如果加上多媒体等,不但淡化了课文重点,影响了学生的深入体会,还会扰乱视听,让学生抓不住重点,反而成了画蛇添足,影响到了教学质量。比如《兰亭集序》的教学,教师不但要借助互联网的资源,给学生搜集一些延展性的资料,如《兰亭序》以及其背景、王羲之的其他书画作品让学生欣赏等,还要讲讲王羲之练字的故事等,就能极大地丰富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可见,互联网虽然是好东西,是时代进步的产物,但是也不是每节课,每时每刻都需要的。只有结合课程需要,有选择的运用,才能实现其辅助教学的价值,提升教学质量。

(二)摆正网络的位置,不能让它喧宾夺主

互联网环境下,教师的教学是多元化了,也有了更多的辅助手段,可以说从某种意义上减轻了教师的工作负担。但是教师还是教师,人比机器更有温度,更灵活,更有能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在运用互联网时,一定要有所选择,根据教学内容选择运用图片、视频,还有音乐、背景资料、人物故事等。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一定要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引导或者深化内容,要有针对、有目的地给学生讲解,而不能把一切都交给信息技术、交给网络,那样就从教师灌输变成网络填充,不利于学生智慧的启发,学习思维的养成。比如在《赤壁赋》这篇古文的教学中,教师只要找到与课文有关的照片,呈现课文内容中意境、人物的心情,如“白茫茫的雾气横贯江面”的图片,“清泠泠的水光连着天际”的视频或图片等,全文的意境、作者的情怀就被衬托出来了,能给学生增添无限的想象,让学生走进课文,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有了好的情绪,融入了一定的情感,再加上教师的讲授,就能達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但是如果教师抓不住重点,仅仅为了互联网的高大上,而运用互联网资源与信息技术,又用图片、音乐、视频等,学生的注意力已经被分成八瓣了,还哪里能真正进入内容,感受意境,体会作者的心境,教学效果也会受到影响。

(三)教师对互联网的认识要全面,运用更要灵活

新时代互联网环境下,使多媒体、信息技术、大数据等,都走进了高中语文教学中,这个时候笔者以为教师对于互联网全面、正确的认识,才能达到运用灵活,也才使高中语文教学在互联网环境下,吸取各方面的力量,丰富课堂内容,改变课堂教学方法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高中语文内容多而复杂,教师的教学任务重,学生的学习压力大,所以教师要改变思想,借助互联网的力量,给自己减压,给学生减负的同时,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比如在名著导读《巴黎圣母院》的分享与讲解时,教师要结合它的特点以及它在文学界的影响,可以给借助电影,让学生观察几个关键的片段,再结合全文本为学生梳理故事情节。可以通过故事人物、故事情节、主要转折、问题引导等方法,让学生走进故事,了解雨果的写作背景以及故事人物的心理变化与曲折经历,让学生通过导读真正掌握《巴黎圣母院》的主旨内容,达到理想的收获。当然,为了激发学生对于这本名著的阅读兴趣,也可以给学生讲讲位于巴黎市中心的巴黎圣母主教堂,讲讲2019年4月那场大火对于巴黎圣母院的影响,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为学生翻开《巴黎圣母院》,进行阅读增加更多的诱因,使导读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

三、结语

总之,互联网时代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其优势的同时,也要防止过分依赖互联网,使教学陷入新的灌输模式,让学生养成被动学习的习惯。教师要合理运用信息技术,借助互联网,化繁为简,由浅入深,充分挖掘互联网环境下的教学优势,助力课堂教学,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高中语文,从而推动高中语文教学的提升与发展。

参考文献:

[1]钟贤芬.少教多学——“互联网+”时代高中语文教学创新[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0(11):1244.

[2]曹蕾.“语言建构与运用”的理论理解与实践反思——兼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学术(D),2019(6):22-24.

[3]万竞文.信息技术与高中语文教学整合的探索——以《氓》的教学为例[J].课程教育研究,2018(48):52-52.

[4]王丽.通过多媒体为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电子版,2019(9X):127-128.

猜你喜欢

教学思考新时代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对语文教学目的的思考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
民歌融入音乐课的教学思考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