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师生“同题写作”的作用

2021-04-13郑艳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8期
关键词:教学相长

郑艳

【摘要】师生“同题写作”是作为语文教师的一种创新的专业发展行为,是“教”与“学”的桥梁;是换位思考,是厚积薄发,是学以致用的展示。可实现教和学之间的零距离,达到教学相长的良好效果,更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关键词】同题写作  教学相长  创新行为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8-0116-02

绝大多数中职学生在作文写作方面存在智力或心理障碍的严重问题。随着参加高考的中职学生的人数越来越多,对口单招考试,甚至考入本科的人数也在增加,中职语文教学也引起了相应的重视。“作文难写,作文难教”,这是学生和语文教师对“写作”这块硬骨头的由衷之言。多年来,我也曾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践证明,“同题写作”不失为一条行之有效的途径。

我在2018年、2019年以及2020年9月,在关于写作文方面对新生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3816个学生中,很喜欢写作文的仅仅有9人,比较喜欢写作文的仅有559人,無所谓喜欢的443人;害怕写作文的559人;恐惧厌恶作文的2246人。这一数据表明:中职学生的作文教学难度非常大。语文老师常常长吁短叹,甚至把作文教学当作是一种负担。

通过学生对作文的问卷调查和对半期考试试卷的分析,深感作文教学的难度有多难。怎样有效地提高中职学生的写作能力?“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怎样解冻呢?我在以前尝试过综合运用多种方法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教学方法,如小组合作、反复修改、三人行等等,但学生没有多大的兴趣,收效甚微。经过二十多年的教学经验证明,“同题写作”的作文教学方法,会收到了很好的作文教学效果。我教学的这2个班级,学生反映:高考作文写得还顺手,特别是写作心情比较愉快。下面我把“同题写作”在中职语文作文教学中的感悟与各位分享、探讨:

一、同题写作是“教”与“学”的桥梁,可实现教和学之间的零距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老师教学生作文,要是老师经常动动笔,或是作跟学生相同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什么,就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加快学生的进步。”按照叶老先生的说法一个语文老师应该经常下水写点文章,这样才能有效的帮助学生,加快学生作文方面的进步。如果一个语文老师一味地站在一边看着学生写作而从来不尝试着和学生一起写作,那就好像一个游泳教练老是站在岸上指导学习游泳的人做各种各样的动作就是不下水去做一次示范动作一样,你的所有说“教”都如纸上谈兵,长此以往,学生和老师的心中就会树立起一道无法逾越的屏障,不仅会影响学生写作的热情还会严重影响学生学习语文这门学科的热情。相反,如果一个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时能经常下水同题写作这样的言传身教,和学生在共同的习作中进行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思想的碰撞,那么这种心灵上的碰撞和契合,就像桥梁一样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师生间的情感,可实现教和学之间的零距离,从而达到教学相长的效果。

我第一次下水同题写作的过程是这样的:以《难忘的少年生活》为题,写成中心明确,结构合理,语言生动形象的750字以上的一篇记叙文。当时的课堂环节是这样的:我讲述一些让我印象深刻的少年生活的片段给学生听,比如:在清澈的小沟里捕鱼后,用油炸成香喷喷的面鱼;在江西苕的花田里捉蜜蜂,吃它后腿上的蜜,有时嘴巴却被蛰肿了,那痛苦似细针扎,又似微火烤;夏天,在暴风雨后的树林里小心翼翼抱出幼小的白鹤,放归到树巢下,然后悄悄躲起来看看鸟妈妈怎样救孩子回巢等等。一边用多媒体播放当时的一些照片给学生看,引导学生回忆他们少年的难忘的点滴生活、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最后一个环节就是要求学生以《难忘的少年生活》为题写一篇750字以上的记叙文。在学生习作时,我也写同题写作《难忘的少年生活》。在文章中我叙述了我快乐的少年生活,老师们对我学习上的关心和生活上的照顾等。写完后张贴在教室里,请学生们阅读、点评,如果能提出修改意见的奖励一个作业本。学生看到老师写的作文张贴在教室里,气氛非常活跃,喊老师的声音里多了一份快乐的味道。当我把点评后的学生作文发下去之后,学生传阅着,说笑着,修改着……当第二天上语文课时,我忽然感觉到:课堂上,学生的那纯洁的笑脸比以前快乐多了,用微笑静静地看着我,好像有许多话要对我说似的,我的心情顿时快乐起来,接着快乐地在教室里教学着,课下也像好朋友似的快乐地谈笑着。

二、同题写作是语文教师厚积薄发,学以致用的展示,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

语文教育家的刘国正先生说:“你要教会学生写文章,自己要先乐于和善于写文章,教起来才能左右逢源。犹如游泳教员自己要专于游泳,钢琴教师自己要精于弹琴,道理是很简单的。”在作文课上以“珍惜”为话题作文时,我讲完要求和格式,告诉学生可以写了。学生有的玩转着笔杆,看上去悠哉悠哉,有的紧凑眉头,像搜肠刮肚找素材,有的自言自语,但大部分学生老半天也没下笔。当学生看见老师也在写,就觉得很有力量似的,认真写起来。老师刚写完,学生就迫不及待地让我读给他们听。我写的是《我的姥姥》,描写了姥姥的外貌、性格、艰辛、勤劳、俭朴、热爱家庭等,感悟亲情的珍贵,抒发了孙女对姥姥深深地怀念之情。“文贵真情”,当我读完文章,学生被我的这份真情感染了,有的竟流下了眼泪,情不自禁地重新写作。那一双双眼睛里流淌着渴望,渴望人间真情,让我至今难忘。

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们要传达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写作的方法,还有做人的原则和精神品质等信息。老师通过文章潜移默化影响学生,学生也逐渐地从心底里由衷的喜欢、敬佩这个老师,从而喜欢、热爱老师教授的内容。当着学生的面同题写作,不仅展示语文老师的写作实力,而且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李某某在进校时对写作文感到厌恶,甚至想到写作文晚上就有点失眠。后来我因为他热爱老师教授的内容,他的文章竟然在 “第十七届国际梨花节全国征文”中获奖、发表。

三、同题写作是语文教师的一种换位思考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学生不会写作文,最简单的原因是教师不会写文。”2019年中职高考结束之后,我们学校里的全体语文老师同题写作高考作文题,规定的55分钟内完成。老师在写作的时候煞费苦心,写完后都感叹学生写作不易。这样做,并不是想评价老师作文的优劣,而是希望借这种的体验式活动能促进语文教师的换位思考,想想学生的写作难处,从中查找作文教学上可能存在的问题。

教师的同题写作就是对学生写作的换位思考。其实老师的同题写作在带给学生快乐同时,教师本身也害怕在学生面前写作,担心自己的文章写得不如学生而招来学生的嗤笑,調皮的后进生甚至还会在课堂上捣乱。在同题写作时不要担心技不如人,不要担心被嘲笑,你要为学生超过你而高兴,更要去鼓励、表扬、激励学生。至于学生在创作过程有可能遇到的这样那样的困难和波折,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没有经历过,学生永远不可能明白创作过程的内心煎熬和快乐。有一次,以“善良”为话题,题目自定,题材不限,创作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我们先探讨了“善良”的含义,让同学们列举了正反两方面的素材,接着就让同学们创作。我在教室里慢慢走,慢慢看,发现有的人急着翻阅作文书以寻求“借鉴”,有的人开始搜肠刮肚,东拼西凑,有的人仍一脸茫然的表情。问学生,学生说:“老师,我最怕写作文!我上网随便抄一篇,可以吗?”学生的回答让我黯然神伤。关于“善良”的话题素材比比皆是,真的那么难写吗?“老师,你教教我怎么写,好吗?” “好!这个题目老师也来试一试,怎么样?”我用笔在白板上写着,从列提纲开始,到正文结束用了45分钟(请一位学生抄全文)。教室里,安静得可怕,能清晰地听见有人长长的换气声。当我转过身来,看见那一双双闪着兴奋的火花的黑亮的眼睛,就如黑夜里的星星在一闪一闪。我微笑着说:“同学们也试试。”大部分学生片刻拿起笔来就开始写了。等学生把作文交我点评后,又要求他们让同学们互相评一评,议一议。师生作文的闪光点,是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同样,不足之处也成为他们改正自己作文缺点的一面镜子。就这样点评和修改三次后,同学们的作文水平有了较明显的提升。我看同学们的写作兴趣来了,就因势利导地针对话题作文的特点作了精当的点拨,并把作文写作小组组建了。课下很多学生告诉我,他们很喜欢老师跟他们同时写作文,想找借口不写都不好意思。

只有经常换位思考,才能知道自己和学生的错误点在哪里,老师才可以有的放矢的给学生以指导。如果每次的作文教学课,语文老师都给学生一个固定的模式,一种不变的思想,那么学生的思维真的会受到束缚,学生的个性会得不到张扬,教师的作文教学也就失去了意义。

四、同题写作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创新行为

我常常鼓励自己发挥独创性,构思要有独特的角度、独特的见解,在标题、选材立意、布局谋篇、表达技巧、语言运用等方面要敢于标新立异,而不是写一些无病呻吟、空洞无物、毫无新意的陈语浮文。

学生自己才是写作的主人!教师的同题写作只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让乐于、勇于习作的氛围,只是为了当好学生学习写作的引路人而使用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就像是学生写作时在黑夜中森林里的北斗七星,在大海上航行时的指南针……教师现场同题写作时的灵感、思路、技法、困惑、感悟等,都是动态生成的,这是指导学生写作文最可宝贵的资源。

参考文献:

[1]刘大伟.《浅谈语文教师下水作文》

[2]王格奇,王德俊.《语文新课程教学设计》

猜你喜欢

教学相长
博物巧思 教学相长——初中历史教学中对博物馆资源的运用
论述要逐层递进
教学相长角度的德育教育双赢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三层论述 逐层递进
教学相长
教学相长
以学定教 教学相长——基于UMU互动学习平台下的混合式学习
教学相长——“趣味数学”课上见真章
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