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贾观仁与职业教育

2021-04-13韩小桐谢长法

职业技术教育 2021年33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职业教育

韩小桐 谢长法

摘 要 贾观仁是我国近代著名的职业教育家,他在职业指导、职业训练等职业教育理论方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加入中华职业教育社之后,他积极参与职业教材编订、职业教育考察等工作。作为任期最长的中华职业学校校长,他强调校风建设,注重爱国教育,为学生职业拓宽出路。贾观仁为职业教育鞠躬尽瘁,是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重要人物。

关键词 贾观仁;职业指导;职业训练;职业教育;中华职业学校

中图分类号 G719.2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21)33-0071-05

贾观仁(1894-1950),字佛如,上海人。1912年,贾观仁以江苏省官费生身份前往日本留学,1915年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学校理科。回国后,任暨南学校中学科教务主任、国立暨南大学教授,1927年12月任上海务本女子中学校校长,1931年7月任中华职业学校校长。1945年,贾观仁参与发起民主建国会,担任监事,解放后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从1930年开始,贾观仁逐渐于职教界显露头角,加入中华职业教育社后,他关注职业教育教材编订、女子职业教育等,在职业指导、职业训练等职业教育理论方面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作为任期最长的中华职业学校校长,贾观仁治校鞠躬尽瘁。

一、提倡职业指导,重视职业训练

(一)提倡职业指导

民国时期,职业指导如火如荼,从“供给事实、经验和意见”到“帮助个人选择职业、预备职业、获得职业及改进职业”,可以说,职业指导内涵非常广阔[1]。作为“沟通教育与社会、实践职业教育的一个主要途径”,职业指导最早由郭秉文在1915年从西方国家引入,此后各职业教育家们积极进行相关理论研究并致力于开展实践应用[2]。随着我国新式教育的发展,毕业生数量不断增加,就业需求增多,但是近代中国社会动荡不安,国内就业环境遭受政治、经济等因素的冲击,多重挑战导致学生们就业困难。

面对此社会情形,贾观仁指出,我国的学生,特别是职业学校的学生,其目的不在升学而在就业,就业之前应明了种种先决问题。在贾观仁看来,就业不仅是为了解决个人生活问题,更是为了“促进社会安定、发挥建国力量、谋世界和平”。1937年5月,贾观仁在《职校毕业生就业的几个先决问题》中谈到职业指导,认为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前先要认识清楚择业问题、健康问题、修养问题、技能问题、学识问题、民族意识问题这几大先决问题。贾观仁认为,除了要拥有专业学识与熟练技能,职校学生更要重视修养。除了做好待人接物时的礼貌庄重,职业学校学生更应该养成两种特殊修养,即“超越职业的精神和耐劳苦的精神”[3],应当心怀民族大义,而非事不关己,漠不关心。

对于开展职业指导,贾观仁认为首先应让职校学生端正择业态度。择业不能抱有尝试的态度,若是抱着尝试态度,一种职业干不好再换别种,很容易一事无成。贾观仁不反对改业,他认为当学生認为某种职业不适合自己时,应该赶快改业。但择业、改业,都必须选择与个人能力和志趣相符的职业,都应该抱着“一贯而多变”的正确态度[4]。“一贯”是贯彻自己的职业主张,“多变”则是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不断求进步,有了正确的择业态度,择业之路才能畅通。

除了端正择业态度方面的建议,开展择业相关的职业指导时,贾观仁主张要遵循“三看”原则,即“看自己的性质、看现在的趋势、看国家情形”,既贴合自己的性质、志趣,且工作本身不落伍、益国益民。1946年,贾观仁将“三看”原则进一步总结为“四关系”择业原则。第一,择业必须顾及兴趣与能力的关系。青年富有理想抱负,做事喜凭兴趣,但是择业全凭兴趣是不行的,必须顾及个性、智力与能力。实际与理想相差太远,注定事倍功半,埋没了自己真正的才华长处。第二,择业必须顾及身体与事业的关系。发展事业需以体力为基础,如果职业损害健康,不如在择业时就视身体素质而定职业。第三,择业必须顾及时代需要和建国需要。职业跟着时代进步而产生或淘汰,如果青年们个人发展和时代方向一致,个人能得到发展,建国工作也能迅速开展。第四,择业前必须明了各业的情况,要知道各业的特性,使自己明白这种职业的工作和生活的实情,不至于太过理想化,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对于如何明了各业的情况,贾观仁也提出了几点方法,包括“观察各业人物的思想和行动”“参观各业”“阅读相关报刊”“接受实际从业人员的意见”等。

完成择业并不是职业教育家所认为职业指导的终点,学生成功就业以后如何对工作保持兴趣,如何改进、发展事业同样至关重要。对此,贾观仁建议青年就职后应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应当虚心学习。在工作中获得的知识和技能,才是真本领。虚心工作会多得帮助,虚心学习才会产生疑难,从而引发思考、获得进步。其次,应当服从负责。服从的精神使工作上下相关,负责的精神使工作发挥力量。再次,应当刻苦奋斗,不怕辛劳。最后,应当有恒踏实。贾观仁与当时很多开展职业指导的专家们一样,主张职业指导不应只局限于帮助学生选择职业。职业指导应该贯穿于学生择业、乐业的全过程。

(二)重视职业训练

职业训练是职业教育实践中的重要一环,要想职业教育有效开展,重点就在于实施职业训练,贾观仁对如何开展职业训练进行了充分的论述。

贾观仁职业训练思想的形成与其赴日本留学、考察的经历息息相关。在日本留学期间,贾观仁曾去日本东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校参观,发现该学校采用拟战法教导儿童养成勇武直进的品质[5],训练效果显著。1931年5月,时任中华职业学校普通科、商科主任的贾观仁,和工科主任黄朴奇、总务主任赵蔼吴一起东渡日本考察[6]。此次日本之行,带给贾观仁诸多启发,他撰文《职业训练》,将考察日本时的所见所闻和对职业训练的想法予以抒发。

在《职业训练》中,贾观仁指出“训练”的定义:把某事某行为向学生反复开导,使学生明了为“训”,接着督促、诱导学生去实行为“练”,即既能坐而言,也能起而行[7]。贾观仁总结训练的途径主要分为“利导活动”和“替代活动”两种。“利导活动”就是对于正确的活动,帮助学生去坚持,减少活动的曲折,鼓励学生活动的兴趣。贾观仁在文中多有举例,比如用竞赛形式引导学生做事,并安排相当的奖励;比如组织各种运动队、义勇军,把学生动员起来;比如通过实习等事项来训练学生的职业行为。对于已经出现的不得当的活动,就可以使用“替代活动”加以干预引导。比如以学生自治组织替代管理员,来更好地管理学生的琐碎日常;比如以组织野宴、去工厂参观、去自然和社会中调查替代对学生每时每刻的“监视”,这些想法都充满教育智慧。

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贾观仁也认识到职业训练中存在几个难题。在教育科学化的趋势下,职业教育注重测验,但是在训练中要对道德进行测验难免过于主观,存在训练难以和测验完美配合的不足。除此之外,当时也缺少真正能教训合一的师资,使得职业训练开展不能深入。

以当代教育眼光看来,可以发现贾观仁职业训练思想的生命力。第一,“替代活动”和“利导活动”都符合学生心理发展的特征,可谓两种科学的教育训练方式。第二,贾观仁认为理想的职业训练需要职业学校设在良好的环境里,并且一个职业学校可以只办一个科目,如同时办几科则应当是性质相近的科目。第三,职业学校要有自己的营业机关,让学生所学与所做相匹配,让学生所学随即有应用的机会,使书本知识转变为实践经验。贾观仁在管理中华职业学校期间也极力推行这些职业训练,用以帮助学生就业,这些职业训练思想现在仍可引起我们的关注与反思。

二、参加中华职业教育社,领导中华职业学校

(一)加入中华职业教育社

贾观仁毕业于日本东京高等师范理科,早年在化学、物理方面颇有成就,曾编著《物理学》等教科书。担任暨南学校中学科教务主任时,贾观仁发表了《中等学校理化学教授法改良意见书》,认为“得一知识必须叩诸实事”,学校教授的知识必须保证学生所得知识将来能应用于日常生活并发展其技能。可见,当时的贾观仁就已认识到中学教育内容必须于将来应用上有益处,教学内容必须结合到就业、生活等实际情况中去。1927年底,中华职业教育社延聘专家成立试验教育委员会,贾观仁担任主任委员之一,自此贾观仁正式与职业教育结缘,开始深入参与到中华职业教育社各项事务中。

1931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在苏州召开专家会议,讨论职业学校之办法、职业指导等议题。会议期间,贾观仁指出“学生之不沉着、做事紧张,由教职员之不沉着、做事紧张”[7],强调教师对学生影响之大。1932年7月,中华职业教育社评议员改选,贾观仁当选评议员。1934年第三中华职业补习学校开学,贾观仁任主任。1937年5月,职教社主办职业教育成绩展览会,贾观仁任展览会筹备处主任。他认为成绩展示可以获得大众品评,那么职业教育就可以求改进,同时成绩展示也起到了呼吁大众关注职教的作用。

在所参与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众多工作中,贾观仁一直关注职业教育教材编订工作。1932年,世界书局出版各级学校各科适用教科书。作为职业学校的教科书,《物理学》《化学》二书为贾观仁编写。1933年,中华职业教育社举行职业学校教材设备标准编订会,在同年12月的第二次会议上,贾观仁报告了中华职业学校教材编订步骤,组织中华职业学校教员共同编写《职业学校教科书》。贾观仁深知,统一、先进的教科书对于职业学校来说尤为重要。一旦教科书不确定,各地职业学校可能会出现不少通病:偏重学理不切实际;膨胀学习分量,增加学生负担;一贯模仿欧美不切本国实际;普通学科与中学无异,不能配合职业环境。此外,贾观仁还多次参与国民政府教育部组织的职业教育教材编订工作。

贾观仁特别关注我国女子职业教育的风气,他呼吁女子自己争得解放,不受男子支配,自身渐渐奋斗,和男子立于平等的地位。贾观仁在《女学生指南》中提到:“要实行女子解放,先决问题就是教育。”[8]贾观仁不仅从形式上对女子的服装进行提议;更多地是从精神层面出发,鼓励女子治学、提高修养、适当社交,朝着职业的目标奋斗。贾观仁讲女子治学,认为要讲求方法,女子要养成读书兴趣、具备怀疑态度、具备沉静的素养,发挥女子自身特长并且培养共同研究的合作态度。相比国外而言,当时我国的女子教育仍处于初始发展阶段,但贾观仁深信女子職业教育势必能实现。除了治学与修养,贾观仁提出了独具特色的鼓励女子社交的观点。他主张,女学生在校要有社交生活,所有活动都应有组织,比如组织文学研究会,这一切之主张都指向女子职业发展,是指导女学生为将来的职业作预备而不是狭隘地成为“贤妻良母”。

贾观仁还多次参与职业教育考察,把握当时职业教育的最新动向。1936年,中华职业教育社年会暨全国职业教育讨论会在四川成都举行。受四川政府之邀,职教社同人开会之余进行考察交流,并由江恒源、杨卫玉、贾观仁等人拟定了《关于川省职业教育职教社之建议书》,对四川省职业学校教育、职业补习教育、职业训练、职业指导、农村改进等方面提出建议。建议书展现了1936年四川省的职业教育情况,提出的建议短而精:如建议四川省实施职业训练时方法不限于团体教授,选择训练环境宜利用实际状况等[9]。从贾观仁多次的国内外考察经历来看,他从考察中获得经验也在考察中反馈经验,和职教社同人一道促进了全国各地职业教育的发展。

(二)领导中华职业学校

中华职业学校是在黄炎培先生教育思想指导下创建的第一所职业学校,在中国近代职业教育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贾观仁于1931年7月至1943年7月,1946年2月至1950年1月期间两度担任中华职业学校校长,任期长达16年。作为任期最长的中华职业学校校长,在领导中华职业学校期间,贾观仁紧抓校风建设,强调爱国教育;为学生拓宽职业出路。抗日战火波及上海后,贾观仁多方奔走筹建重庆中华职业学校,对职业教育实践探索的追求可见一斑。

1.紧抓校风建设,强调爱国教育

贾观仁领导中华职业学校期间,非常重视校风管理。黄炎培之子黄大能回忆他在1931-1934年间就读于中华职业学校高级土木科的经历,印象最深的就是学校提倡的艰苦朴素之风。学校的男学生穿各科学生服,头发均是剪短或光头,女学生们不流行烫发,发长不超过耳朵下端[10]。整个学校的风气独树一帜,和当时的清心中学、沪江大学附属中学等学校的西装革履形成鲜明对比。贾观仁本人也是常年一身灰色学生服。中华职业学校由校长贾观仁带头坚持朴素,由教师们带头每年节省百元伙食费,为校友会积攒经费。这种吃苦耐劳的精神,支撑着1937年战时职校师生艰苦的学习与生活。

贾观仁重视学生办事能力。因发现一般学校的毕业生往往缺乏办事能力,所以贾观仁十分赞赏中华职业学校当时的学生组织自治机关——职业市,认为职业市能很好地培养职校学生的办事能力。中华职业学校职业市于1918年成立,后受到其他学校广泛关注,常为参观者效仿。《中华职业学校职业市月刊》在1918年创刊,在1927年之后因为环境及政令的关系停刊,但职业市实际工作并没有停止。1934年《中华职业学校职业市市刊》复刊,贾观仁在复刊第一期的序言中提到职校师生在欣喜之余应当思考如何促进市刊长久地刊行发展下去。作为该刊指导、顾问,贾观仁重视市刊“研究学术、联络感情”的作用[11],鼓励学生在职业市锻炼自己的办事能力。

除了知识与能力上的教导,中华职业学校还要求学生“求学不忘爱国”,重视对学生的爱国教育。“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爆发后,学校积极支持学生参加抗议爱国运动,邀请社会爱国人士杜重远、冯玉祥来校演讲,举办抗日救国演讲比赛,组织练唱抗日歌曲[12]。贾观仁认为“青年学生,莫不爱国,除了宣传、调查、仇货等方法,可以利导学生组织义勇军”,练习担架、掘壕等,让在校生活军队化[13]。中华职业学校浓厚的爱国气息在当时艰难的岁月中尤为令人动容。

2.努力拓展学生职业出路

1927年9月,中华职业教育社创办了上海职业指导所。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面向社会服务的专业性职业指导机构,上海职业指导所向广大青年学子提供广泛的择业就业、职业介绍帮助,与此同时上海职业指导所也常在各校、社团举行职业演讲、宣讲[14]。上海职业指导所与中华职业学校同为中华职业教育社设立,同在上海,两机构多有交流合作,贾观仁也多次参与上海职业指导所活动。1933年6月,上海职业指导所开展升学指导运动周,分大学日、职业日、中学日、女学日,请专家讲演升学指导,黄炎培、贾观仁、江恒源、杨卫玉于职业日讲授“怎样受职业教育”。贾观仁认为“青年所受最好的教育就是职业教育”[15]。在演讲中,贾观仁讲青年求出路,就业前就要做好吃苦准备,从当下开始就要准备怎样接受职业教育,学了专门本事之后就业不成问题,个人也是不会被社会淘汰的。

1937年7月,上海职业指导所为便利各地升学青年选择学校,请全国教育专家发表升学意见论文,编成《升学指南》一册,贾观仁的《职业学校学生出路问题》为其中一文。在文中,贾观仁从学生和学校两方面,提出拓宽学生职业出路的建议。第一方面,从学生主观方面而言,出路难的问题可能是自身技能不够优秀造成的。技能不足则难以胜任本职工作。学生在职业学校学习,不仅要增进技能,也要养成服务道德。贾观仁常以“八要和不要”勉励学生:负责任、肯研究、能服从、需谨慎;勿贪懒、勿失时、勿见异思迁、勿疏忽小节。学生如果学问优良、技能纯熟、道德高尚,肯定能为社会所需要,出路问题就不足为惧了。第二方面,贾观仁提及单方面苛责学生是不现实的,学校方面也应有所作为,为学生谋出路提供方便。首先,在办理职业学校时,要因地制宜,才有利于学生出路。以中华职业学校选址为例,中华职业学校设立于上海,主要是因为“上海是通商大埠,工厂林立,实业机关需材孔亟,苟无相当学校为之特别训练,恐难得适宜之人才,即实业亦未易有发达之希望”[16]。同时,考虑到上海西南区域贫民最多,如果没有相应的学校培养贫民子弟,会造成很多失业者,所以中华职业教育社最终决定在西南区域陆家浜一带设中华职业学校。其次,除了选址合宜,学校需与职教界打成一片,两者平时多加联络,学生毕业出路问题会更易解决。最后,变通学生修业时间。就业机会转瞬即逝,贾观仁主张根据学生情况变通修业时间。中华职业学校编订有就业规则数条。对于毕业生,不管是毕业前就业还是毕业后就业,都需就业满一年后经考察合格,然后给以证明,才算正式毕业。中华职业学校的这些做法与行动平衡了学生学业与社会现实情况之间的关系,为学生就业提供方便。

通过和上海职业指导所的合作,加上对学生严格要求,对学校坚持合理办学,贾观仁一步步拓宽了学校学生的职业出路。当时的报刊上偶有见闻,社会各界对职校学生多加赞赏,有学生未及毕业便被社会单位预定,可见办学之成功。

3.创办重庆中华职业学校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华职业教育社迁到重庆,考虑到战火会波及学校,所以一方面令在上海的中华职业学校(简称“沪校”)坚持开课,一方面紧急预备筹建重庆办学基地。1938年初,贾观仁和职业教育社同人奔走寻查新校址,转运重要机件筹建学田湾实习工厂。重庆中华职业学校(简称“渝校”)于7月招生,10月正式开学上课[17]。作为渝校校长,贾观仁为了争取辅助费两度前往成都接洽。1938年至1940年,贾观仁为了校务四度往来渝沪。除处理校务之外,他还参与到四川、云南、贵州、广西职业教育的考察工作中,在战火之中为职业教育奔走。

抗战胜利后,中华职业学校沪校在原址复校,两校合二为一,贾观仁仍担任校长。贾观仁总结了办理职业学校的几重困难。第一,缺乏适当师资。大学毕业生有学理但无教育训练,师范毕业生有教育训练而专业技能不够,加上公教人员待遇不高无法招揽、保留人才。第二,缺乏教材。各地学校重学理而不重实际应用,存在用书主观,膨胀学习量等不足。第三,训育上的困难。因社会动荡环境的打击,学校训育事倍功半。第四,设备无法补充。物价狂涨,费用无法支撑,缺少设备学生无法训练技能。第五,缺少学习风气。第六,与工商业缺乏密切联系。对于种种困难,贾观仁认为改善之法在于学校、工商业界以及政府。学校应归纳各方建议,切实实行学校各项计划,训育方面充实设备、改善教材、注重实际。工商业界者应把自己的需求详告学校,把用人的需求与学校进行沟通,便于学校重点培养。对于政府,首先考虑变学年制为学分制或分年学习;其次聘请专家编订课程标准及教材、编订设备标准;最后政府应就管辖范围内的人才供应情况进行统计,作为学校设科设班的标准[18]。

贾观仁作为中华职业学校、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国近代职业教育重要的一份子,他脚踏实地办职业学校,热衷于职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探索,将自己的后半生奉献给了职业教育,特别是在抗战时期与新中国成立之后他躬亲其事,为我国职业教育理论添砖加瓦,为青年出路问题指点迷津,自此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第一代职教人对于职业教育的不懈追求。

参 考 文 献

[1]陈选善.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M].北京:中华职业教育社,1933:496.

[2]谢长法.教育家黄炎培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6:152.

[3]贾观仁.职校毕业生就业的几个先决问题[J].教与学,1937(11):160-164.

[4]贾观仁.就业前后[J].读书通讯,1946(112):12.

[5]贾观仁.参观日本东京高等师范附属小学校拟战记[J].教育杂志,1915(7):76-77.

[6]职校三主任赴日考察[J].教育与职业,1931(126):154-156.

[7]苏州会议记录[J].教育与职业,1931(122):219.

[8]欧元怀.增订学生指南[M].上海:勤奋书局,1933:33.

[9]姚惠泉,贾观仁,杨卫玉.关于川省职业教育职教社之建议书[J].四川政府公报,1936(55):106-116.

[10]黄大能.这种校风仍然值得提倡[J].职业教育研究,1983(5):40-41.

[11]贾序[J].中华职业学校职业市市刊,1934(1):1.

[12]唐威.中華职业学校校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3:34-35.

[13]陈选善.职业教育之理论与实际[M].北京:中华职业教育社,1933:263.

[14]金兵.近代中华职业教育社职业教育与指导活动考述[J].齐鲁学刊,2011(2):52-53.

[15]记第二日升学指导运动周[N].申报,1933-6-23(4).

[16]中华职业学校概况[J].教育与职业,1922(20):1

[17]程贻举.中华职业教育社在重庆(1937-1946)[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64-65.

[18]贾观仁.当前办理职业学校之困难与其解决之途径[J].教育与职业,1949(205):13-14.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职业教育
教育部:中职学校应至少配备1名职业指导教师
如何提升职业指导的效果和效率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浅谈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浅析中国职业指导发展的问题
试论中职学校职业指导的开展与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