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育心的创新路径研究
2021-04-13何艳琳
【摘要】红色文化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教育教学中用好红色文化对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达成立德铸魂的教育目标有重要的意义。立足本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尝试从课程教学、实践教学、校园文化建设及网络资源建设入手,打造“四位一体”育人育心模式,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关键词】地方红色文化 育人育心 路径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阶段性成果,项目名称: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育心的创新路径研究——以郴州为例,项目编号:20C1743。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2-0152-02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1],是一种重要的教育资源。习近平同志强调,“红色资源是我们党艰辛而辉煌奋斗历程的见证,是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郴州是湘南暴动的策源地,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创新育人育心路径,解决“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一、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的现实意义
1.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郴州是革命老区、红色热土,红色文化资源丰富,有湘南起义的策源地、红遍中国的半条被子、展示铁军精神的第一军规、熠熠生辉将军故里等等,研究、阐发这些红色文化资源并融入中華民族精神及“文化自信”,渗透到高校思政课教学中,激烈青年一代自觉从革命英雄身上、从红色故事当中汲取信仰的力量、真理的力量、智慧的力量,进而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自觉做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
2.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促进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思政课及专业课课堂教学中融入红色文化资源,综合采用师生角色互换、项目驱动等形式,将红色故事深入浅出地在课堂教学中表达出来,打造思政生态课堂及专业课课程思政,强化课程育人。建设红色文化育人基地,打造融知识、文化与教育为一体的红色基地第二课堂,定期开展现场教学、实践教学,让学生亲临现场、触摸历史,真正体验到红色文化的真谛。利用假期开展红色文化主题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到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参加“三下乡”、志愿者等活动,提升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真正做到把课程育人与实践育人相结合。
3.用好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有利于实现立德铸魂的育人育心目标。在调查研究本地红色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挖掘中国革命文化的精髓,探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承脉络,弘扬民族精神,结合党史教育,引导学生从中国红色文化中读懂伟大建党精神,弘扬中国精神,达成大学教育尤其是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结合实践落实“我们要沿着革命前辈的足迹继续前行,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革命传统教育要从娃娃抓起,既注重知识灌输,又加强情感培育,使红色基因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实现立德铸魂的育人育心目标。
二、用地方红色文化资源育人育心的创新路径
1.抓牢课程教学,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相结合,有效融入地方红色文化,统筹推进课程育人。课程教学是学生掌握知识、习得技能、发展智力、形成态度和塑造品格的主渠道,是教师育人育心的主路径。课程教学中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运用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达成。思政课程教学,要落实好总书记在全国思政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提升教学质量,做好“三进”,引导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打下科学的思想基础。地方红色文化是最好的思想教育素材,如用“半条被子”故事激励学生坚守初心、勇担使命;用“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颁布强化学生的纪律意识、底线意识;用“711功勋铀矿”培养学生的大局意识、奋斗精神等等。专业课和其他公共课要充分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结合奋斗精神、爱国精神、奉献精神、科学精神进行讲授,把本地的红色文化故事有机地融入进去,让知识传授插上思想的翅膀。教育类专业课可以讲讲焦裕禄式的教育局长胡昭程,激励师范学子为教育发展不懈奋斗、努力奉献;自然科学类课程可以讲讲砥砺钻研成为行家里手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袁亚湘、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院长雷冬菊,激励青年学生不惧困难、为民服务;体育类课程可以借女排训练基地讲讲女排精神,语言类公共课可以借助“一张借据”“半条被子”“道德模范”等故事进行基础知识讲解,艺术类课程可以借助“秋毫无犯宿梨山”的军民鱼水情、郴州优秀儿女光辉事迹等开展艺术专题教学。让红色文化渗透到课程教学的方方面面,实现通过课程育人达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2.抓实实践教学,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打造红色文化“大思政课”,扎实推进实践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可见,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要使其育人育心的功效最大化,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堂中的理论讲授,要结合现实、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更要走进现实生活、走进社会实践,开展实践教学。在理论课堂讲授中,借助红色故事讲述大道理、借助红色人物切入大主体、借助红色足迹感受大背景、大时代,运用这些叙事性实践打通理论与实践的二元对立[3],把理论学懂弄通,为落地做实夯实根基。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深度锻炼、切身感悟。一是组织学生举办各类校园红色文化活动,通过观看、研讨、展演、创作、竞赛等实践参与,将本地红色文化转化为实践中的探究与创作,将红色人物、红色故事等作品创作搬上舞台,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二是组织学生参观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如湘南起义纪念馆、邓中夏故居、711功勋铀矿等等,深刻领悟红色精神,感悟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三是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走出校园,走进革命老区,开展研究性社会调研、服务性公益活动、志愿性政策宣讲、参加生产劳动、专业实习等社会活动,实地了解红色文化,探究革命老区的发展历程,强化自身的劳动观念和行为意志,培育敬业奉献精神,塑造创新服务品格,积极主动投入新时代伟大的社会变革。打造红色文化“大思政课”,借助实践实现育人育心育德的大目标。
3.抓细校园文化建设,坚持有形与无形相结合,营造红色文化校园氛围,深入推进文化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注重文化浸润、感染、熏陶,既要重视显性教育,也要重视潜移默化的隐性教育,实现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效果”。文化育人不是单向的文化传递,而是通过对教育对象播种先进文化的种子,使文化的种子在教育对象的内心深处生根发芽,从而产生思想认同、情感认同,进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因此,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推进文化育人的重要举措。一是借助学校环境构建有形的红色文化传播体。利用护坡墙、建筑物外墙等打造红色文化墙,利用教学楼、宿舍楼、食堂等打造红色文化走廊,教室、学校黑板报设置红色文化主题专栏,等等,让地方红色文化在校园内随处可见,以有形的形式进入学生的视野,浸润学生的心灵。二是借助网络广播等创建无形的红色文化传播平台。学校微信公众号或校团委公众号设置红色文化专栏以视频、音频、文章等形式传播红色文化,校广播站专门设置“红色故事每日一讲”,让地方红色文化随时可看、可听,以无形的形式闯入学生的心房,碰撞学生的思想。三是开展校园红色文化活动,把无形的红色文化通过有形的形式呈现。借助师范专业的特点开展丰富多样的校园红色文化活动,如红色歌舞创编、舞台红色情景剧、红色艺术作品展、红色故事大赛等等,把相对抽象的无形的红色文化通过活动进行演绎,学生在活动中理解红色文化的内涵、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进而坚定初心和坚守使命。把有形与无形相结合,营造红色文化校园氛围,充分发挥文化育人的润物无声、潜移默化作用,实现育人育心。
4.抓好网络资源建设,坚持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开发线上红色文化传播平台,创新推动网络育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互联网突破了课堂、高校、求知的传统边界,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从一定意义上说,谁赢得了互联网,谁就赢得青年。”因此,让红色文化资源插上网络的翅膀,青年学生更能便捷地接受,达成育人效果。一是建设网络红色文化思政课。在学习通平台建设《思想道德与法治》《概論》线上精品课程中专设本地红色文化学习栏目,依据课程内容选择相关本地红色文化作为学习内容并进行线上考核,纳入平时成绩,激励学生学习本地红色文化。二是开通“红色文化微课堂”公众号。以红色文化为主线,以文章、音频、视频等形式宣讲红色文化,并开展公开的线上交流、讨论活动,促使学生有所学、有所思。三是建设校级网络红色文化工作室[4]。以老师为指导,学生为主体,尝试用不同的形式阐释、宣传红色文化,让红色文化的育人育心功能最大化。多形式开发线上红色文化传播平台,弥补线下教育教学,迎合青年学生的需求,增强育人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徐功献.中国红色文化百年变革求真的历史演进与传承路径.[J].湖南社会科学.2021(5)
[2]习近平.“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N].人民日报,2021-03-07
[3]向云发,杜仕菊.实践育人:大思政课的现实探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21(7)
[4]刘化.“五个一”网络育人体系的构建与实践.[N].中青在线.2021(7)
作者简介:
何艳琳(1972年8月-),女,汉族,湖南郴州人,本科学历,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