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刘鹗的“哭泣”观和“人生如梦”观

2021-04-12蒋媛媛

文学教育下半月 2021年2期

蒋媛媛

内容摘要:刘鹗在《老残游记》和《老残游记续集》自序中提出的“哭泣”观和“人生如梦”观,都是刘鹗有感于社会现实而产生的观念。“哭泣”观将文人的创作当做最有力最深刻的“哭泣”;“人生如梦”观认为无论是现实还是梦境,都应记录下来。他的创作正是在这种观念下诞生出来的。

关键词:老残游记 刘鹗 “人生如梦”观

小说的自序当中往往包含着作者情况、写作缘由、创作内容等各种信息,可以为研究者提供研究的思路和途径。《老残游记》和《老残游记续集》的自序也是如此,它们展现了作者刘鹗的写作观念同时也是人生观念,即作品产生于“哭泣”以及“人生如梦”。《老残游记》和《老残游记续集》就是在这两种观念的指导下进行创作的。

一.刘鹗的“哭泣”观

刘鹗在《老残游记》自序中围绕着“哭泣”,阐发了“盖哭泣者,灵性之现象也”,“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有一分灵性即有一分哭泣”,以及“其感情愈深者,其哭泣愈痛”的观点[1]。

首先只有有“灵性”的生物才会哭泣,马和牛虽然终日劳苦耕耘,但它们不知哭泣,因为它们缺乏灵性;猿猴是动物当中最接近人类的,因此它们具有灵性,猿啼即它们的哭泣。有了灵性,才会生出感情,有了感情,自然会生出哭泣。刘鹗将哭泣分为两类,一为“无力类”,比如为失了水果丢了簪子而哭;二是“有力类”,比如杞妇哭塌城墙、湘妃泪染青竹。而有力类哭泣又可分为两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尚弱;不以哭泣为哭泣者,其力甚劲,其行乃弥远也”。

“不以哭泣为哭泣者”,正如将感情倾注在文学创作上的诸多文人,包括作者自己。孔子提出“诗可以怨”(《论语·阳货》),既包括以诗来怨刺上政,也包括普通人以诗抒发自己的各种不平之情[2]。《魏风·硕鼠》将贪残的统治者比作巨鼠,对他们进行辛辣的讽刺和揭露;《卫风·氓》充满了弃妇的哀怨,表达了对负心人的控诉和责难;《豳风·东山》道出了普通士兵的复杂心声,可以从中窥见他们的厌战情绪。他们不以哭泣为哭泣,但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感情却如怨如泣[3]。《楚辞》的“发愤抒情”说,源自屈原的“发愤以抒情”(《惜颂》)。他对楚国的黑暗政治感到愤慨,欲为国效力却不可得,遭受到极为不公的待遇。这种愤慨、悲痛和哀怨积郁于心中,通过《离骚》等诗歌抒发出来,情绪之深,感同身受,打动人心,因为它是“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中不只有审美与自由的愉悦和轻松,也流露出一种深深的悲哀,它是“蒙叟之哭泣”。司马迁提出“发愤著书”说,认为众多伟大的文学作品“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在“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的情况下“述往事,思来者”。他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史记》,以求“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史记》不单单是一部历史著作,也是一部包含着作者厚重的笔力和身世之感的文学著作,它是“太史公之哭泣”。韩愈指出“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于言也亦然。有不得己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送孟东野序》)韩愈的诗歌,书写的正是“感激怨怼奇怪之词”,以“抒忧娱悲”,何尝不是一种“哭泣”。杜甫遭逢乱世,自身潦倒却心怀天下,忧国忧民,写下了大量反映时事的优秀作品,创造了一部“诗史”。他“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广阔心胸,令人肃然起敬。他的《草堂诗集》,即“为杜工部之哭泣”。李煜作为南唐的亡国之君,被俘之后创作出大量优秀词作,展现出自己的亡国之痛和对曾经生活的追忆,发出“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相见欢》)、“流水落花春去也”(《浪淘沙令》)的种种哀叹。因此,李后主是在“以词哭”。欧阳修提出“诗穷而后工”(《梅圣俞诗集序》),认为“盖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词也”——“穷人”的“哭泣”,方有力度。八大山人一生坎坷,一度精神失常,“墨点无多泪点多”,最后选择在创作中安放自己的灵魂。因此八大山人是在“以画哭”。王实甫在解放人欲的潮流中大声发出了“愿天下有情人都成了眷属”的呼声,并“寄哭泣于《西厢》”。曹雪芹“生于繁华,终于沦落”,他将自己的悲剧体验、诗化情感、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都熔铸到《红楼梦》的创作中,写出了一部包含着悲剧意识的旷世之作。“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意!”[4]他是“寄哭泣于《红楼梦》”。他们的“哭泣”掷地有声,且传播弥远,经历数代而不朽,正是“有力类”的“哭泣”。

人们的感情有身世之感、家国之感、社会之感、种教之感等等。刘鹗在这种种感情的浸染中,“感情愈深”而“哭泣愈痛”,因此有了这部《老残游记》的诞生。这部被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之一的《老残游记》,包含着刘鹗的各种感情,是他发出的对自己、对国家、对社会乃至对种教的沉痛“哭泣”。他在发出这种哭泣的同时,相信必定有和他一样“同悲同哭”者存在。

二.刘鹗的“人生如梦”观

刘鹗在《老残游记续集》自序中展现出他“人生如梦”的人生观。开端虽是疑问:“人生果如梦乎?抑或蒙叟之寓言乎?”并以此质问诸人诸物,但事实上已有定论。他借昭明之口道出了“我之为我,实有其物”“然则人生如梦,固蒙叟之寓言也”;借杳冥之口道出了:“谓之如梦,蒙叟岂欺我哉?”他认为“人生百年,比之于梦,犹觉百年更虚于梦也”。

庄子以一个“庄周梦蝶”的寓言,展示了物我合一的境界。他提出了“大梦”的概念,“大梦”即普遍的梦,人生如梦,梦即造化即自然,整个宇宙人生都是梦。与“大梦”相对的就是“大觉”,看破现实,顺应自然,物我合一,才算是超越了大梦,实现对“道”的回归[5]。刘鹗的“人生如梦”观,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看到了世间万事万物都如梦一般虚幻。苏轼同样有“人生如梦”(《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观点,他不止一次感叹,写出诸如“世事一场大梦”(《西江月》),“万事到头都是梦”(《南乡子·重九涵辉楼呈徐君猷》)这样的词句[6]。他这种观点的产生和刘鹗可以做一番对比:前者经历了改变他人生的仕途浩劫,后者则目睹了百姓家国的水深火热。在这种背景下,“人生如梦”的虚幻感和悲哀感自然而然地产生出来。同为文学家的汤显祖和曹雪芹,也在他们的创作中表现出了这种思想。汤显祖的《南柯记》与《邯郸记》,一者写出了情色的虚妄,一者写出了功名的负累,他笔下的主人公看破了情与名等欲念皆为妄念,人生犹如一场大梦,最终以远离尘世为结局[7]。曹雪芹的《红楼梦》以“梦”为题,联系太虚幻境与现实故事,所写之事或实或虚,都是“假作真时真亦假”;红楼众人的人生,“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到头一梦,万境归空”。他用他的创作阐释了世界的虚幻和人生的悲剧,都头来都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8]。但是他们的“人生如梦”观,与刘鹗的观念也有不同。汤显祖和曹雪芹看到“人生如梦”,看到情色、功名等各种欲念的虚妄,更多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悲观的态度,是从佛道中寻求超脱。但是刘鹗虽然也看到人生如梦,却不是以消极的态度去面对它,而是直面人生,无论是现实还是梦境,都将其原原本本表现出来,用自己的创作去揭露和讽刺当时的社会现实。

刘鹗认为人生在世的五十年间,无论是真实还是梦境,都有“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都是“历劫而不可以忘者”,《老残游记二集》正是因此而诞生。

三.总结

刘鹗的“哭泣”观认为越具有灵性的人感情越深,人因为感情而生出“哭泣”。“哭泣”分两类:普通的哭泣属于无力类的哭泣,孟姜女和湘妃之类的哭泣属于有力类的哭泣。而有力类的“哭泣”亦分两种,一种“以哭泣为哭泣”,一种“不以哭泣为哭泣”。后者的力度和影响尤甚。诸多文學创作者的创作即属此类。

他的“人生如梦”观认为人生现实就是现实存在的,但是却比梦境更为虚幻。人生当中有许多可惊可喜可歌可泣之事,梦境当中亦然。这两者都有必要记录下来。

无论是刘鹗的“哭泣”观还是“人生如梦”观,都是有感于现实,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为现实生活中的芸芸百姓发声,并痛斥社会政治的黑暗残酷。刘鹗的《老残游记》及其续集就是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创作出来的反映社会现实的讽刺小说。

参考文献

[1]丁锡根.中国历代小说序跋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1740-1743.

[2]唐肖萌.论“诗可以怨”[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8,1:18-20.

[3]王秀梅译注.诗经[M].北京:中华书局,2016.

[4]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5]靳浩辉.人生如梦——论庄子以梦释理的哲学思想[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25(3):62-64.

[6]王水照选注.苏轼选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7]丁可含.浅析汤显祖“人生如梦”的人生观[J].戏剧之家,2007,1:19-20,26.

[8]徐小娜.万境都如梦境看——论《红楼梦》一僧一道形象的内涵[J].美与时代,2016:86-87.

(作者单位:南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