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胜农业面临的挑战
2021-04-12隋福民
隋福民
中国农业产业升级的路径之一是将平台嵌入到农业产业链中,通过平台赋能引领要素聚集和产业升级。
当下,很多人都在思考中国农业产业的升级问题,并且以此推动中国农业农村的现代化以及乡村振兴。然而,对于如何升级、升级什么,大家看法各异。笔者认为,中国农业产业升级的路径之一是将平台嵌入到农业产业链中,通过平台赋能引领要素聚集和产业升级。升级的主要方法是通过平台改造现有的流通模式以及生产经营模式,从而让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包括广大的小农户)可以获得更加稳定可靠的利润,让消费者能够获得价格不太贵但品质更加好的农产品,从而使中国农业发展走进新时代。
农产品问题。普通农产品供给较多,价格低廉,超过市场容量时容易浪费能源和资源,而优质的农产品则供给不足,有限的供给只能满足高端消费群体的需求,因为生产成本高昂。普通消费者也难以承担优质农产品(比如有机农产品或者绿色农产品)的高价格。农产品生产面临结构性调整问题。另外,由于优质农产品与普通农产品在外观上难以区分,因此,在没有第三方认证背书的条件下,消费者根据自己的感觉来选择农产品,追求的是价格低廉同时外观较好。
消费者乐于消费普通农产品,因为食用普通农产品的弊端具有长周期性,且成本较低。农产品需求升级也面临着“囚徒困境”式的障碍。好的农产品生产不出来或者说生产出来之后也逐渐被普通农产品挤出了市场,则让农业生产陷入到“柠檬市场”的泥潭,即“劣币驱逐了良币”。农业的不平衡、不充分发展满足不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满足不了全体国民消费升级的需要。
农业对环境的影响问题。随着农产品产量的不断增加,农业对环境污染的问题也日渐严重。我们不能说中国的环境污染主要是农业带来的,但农业造成的污染也是不容忽视的。尤其是农业种植过程中对土地的污染和水的污染。中国农地重金属超标问题是比较严重的。
我们不能把污染和治理污染的责任留给未来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算大账、算长远账、算整体账、算综合账”。我们“绝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农业在环境改善和治理上也能扮演重要的角色,而且也应该担当这样的角色。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无力感”问题。这实际上也是最重要的问题,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农产品已经由买难转变为卖难,即由原来的短缺经济转变为过剩经济,这就造成了中国农产品价格的不稳定。由于普通的农户家庭掌握的信息有限,因此完全采取一种“跟随”和“赌博”的战略,“跟随”意味着别人种什么我就种什么,“赌博”则意味着撞大运种植。这些战略更加加剧了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农户不能掌握有效信息,尤其是农产品需求信息,因此,也不敢进行差异化的种植和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与此同时,要素投入的边际效应递减,使得农业自身的“内卷化”和“过密化”发生。小农户也想有所突破,但资金缺乏,技术价格昂贵,他们不知道该如何进行更好的资源配置。
从历史上看,中国农户一直不缺乏经济理性,他们有能力在可控的范围内合理安排资金和劳动力。但是,中小企业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在农户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商业资金由于征信体系缺乏不会下沉到农村,而其他资金数量则寥寥无几。实际上,除了小农户之外,一些農业种植大户和合作社以及龙头企业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对于普通农户家庭来说,离开农村从事非农就业给他们带来了额外的收入,尽管农产品效益低下,但家庭收入还能稳步增长。农业由于其相对价值低下,正在沦为“副业”,也得不到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视。在现有的生产模式下,大多数的农业经营主体似乎也找不到改变的方法,对于农业生产的“无力感”越来越强。这也对农业生产经营产生了不利影响。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