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一个“美”字了得
2021-04-12闫宁
闫宁
一个个围绕“美”字展开的乡村振兴的故事,正在江苏大地上精彩演绎。
一犁新雨破春耕。春之气息在田间地头无限回荡,暖阳落在田间、树梢、屋顶,柔软的春风拂过山村人家,河塘碧波荡漾,不时有鱼儿从水中冒出,成群的土鸭土鹅嬉戏其间;远处的水田中央,农民正在撒播稻种……绿色在江苏大地上晕染,活力在乡间田野里迸发。在这片迷人的土地上,一场生态循环农业的革命,正推动着乡村的“绿色蝶变”。一个个围绕“美”字展开的乡村振兴的故事,正在江苏大地上精彩演绎。
产业与生态,一个都不能少
3月的田园是绿色的,山边、河边连绵不断的农田,绿意盎然;
3月的田园是忙碌的,田间、种植园、养殖场散布着辛勤劳作的农人,热火朝天……
从经济薄弱村到远近闻名的脱贫致富“典型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江阴顾山镇红豆村只用了短短十来年的光景。近年来,红豆村立足本地农业农村资源,发展特色产业,开发特色产品,铆着一股劲儿带领百姓脱贫致富,努力奔小康。如今,村民们兜里有钱,脸上有笑,生活越来越舒心,日子越过越红火。
吴敏东是红豆村的党委书记,也是一名有着20多年党龄的共产党员,担任红豆村书记已经12年。吴敏东介绍,红豆村位于江阴的东大门,是四县市交界之处,北邻张家港、东邻常熟、南邻无锡锡山区,面积7.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6253人,有42个自然村。由于区位的原因,原来这里是一个贫困村。
红豆村是一个典型的江南农村,过去种植的全是传统农作物,经济价格低,导致村民收入低。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村委通过学习考察,决定引导村民种植水蜜桃。然而刚开始,老百姓并不买账。种植水蜜桃到底能带来多少收入?老百姓心里没底。为了做强产业,红豆村的13名党员带头种植了560亩水蜜桃。“前三年水蜜桃是没有收入的,为了鼓励桃农种植水蜜桃,我们给予减免三年租金的优惠条件。”吴敏东说。几年下来,水蜜桃成了村里的支柱产业,目前种植总面积达到了3000多亩,有200多户农民直接参与种植。
“甜蜜事业”让村民的钱袋子鼓了,他们也盼望着能拥有更舒适的生活环境,过上甜蜜的日子。一个个“美丽乡村”项目先后落地,从老百姓最关切、最盼望的实事、难事做起。“一是扎实推进农房拆迁工作,目前完成了78户农房的翻建,接下来还会推进第二批、第三批农房翻建工作;二是花费两年时间,对红豆村208条河流进行十多年来的首次清淤,目前已经全部整治到位。现在我们可以说达到了美丽河湖的标准。”吳敏东说。
如今,红豆村屋舍俨然,既保留了原生态的乡村肌理,又呈现出现代化农业的盛景。傍水而居的小桥流水人家,溪边浣衣、茶馆聊天、渔舟唱晚,弥漫着宁静质朴的乡情。
生态循环农业带来乡村蝶变
阳光明媚微风暖,柔和沁心惹人醉……漫步在东台市唐洋镇乐元村,移步皆美景,入目即画卷。
从前的乐元村可不是现在这般光景——三中沟、张坝河两岸杂草丛生,河中垃圾、浮萍、水葫芦泛滥成灾。如今的乐元村,张坝河岸垂柳依依,鸟鸣枝头、鱼翔浅底,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生态画卷。
乐元村的蝶变是唐洋镇积极探索“以鱼养河”新模式而获得的喜人成果。近年来,唐洋镇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一心做好“水文章”,坚持把打造生态幸福河湖作为水环境治理的总目标,瞄准症结、精准发力,坚决打赢打好碧水保卫战,努力构建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生态环境,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是乐元村“以鱼养河”的第四年。头两年,乐元村用沿岸村民入股的方式购买鱼苗投放,现在则采用村集体部分入股以及在外乡贤捐赠购买鱼苗的方式,既保证人人享有养鱼的权利,又让村民互相监督、自觉自律,不让垃圾入河,保证河道清洁,让流经乡村的这条河流旧貌换新颜。
不仅是乐元村,“以鱼养河”新模式也在其他地方发挥着作用。东台市鼓劲村是以蚕桑生产为支柱产业的乡村振兴试点村。2020年以来,鼓劲村在村域内的新许河、万红河等长约7公里、80亩水面的河道里,投放了鳊鱼、鲢鱼等3650多公斤鱼苗,优质的水资源不仅美化了环境,还为全村1400多亩桑园提供了丰富的水分滋养。
说起常州市雪堰镇新康村,大米是响当当的招牌。2020年11月中旬,该村1078亩水稻完成收割,共计产出新米超91万公斤,产量较上年又有增长。亩产逐年提升的背后,是生态农业的加持。2018年起,新康村成为“生态乡村试验村”,相继开展了稻鸭共作、生态拦截等“生态试验”,环境日益优美、散田变成菜地、水稻规模化种植,重现“田园牧歌”的好风景。
雪堰镇新康村党总支书记金建新介绍:“生态循环农业搞好了以后,对我们的耕地土壤有大面积的改良,特别是我们把秸秆收回来以后,自己生产出来的有机肥再进行还田。”新康村积极打造生态循环农业,通过水系沟通、河道清淤、桥梁改造等工程,彻底改变周边河道和农田灌溉用水水质,实现示范区内环境污染接近零排放,形成了农业、畜禽、渔业加工业相结合的产业布局。
田园牧歌好风景
曾经靠着近城的优势,用“房东经济”掘到第一桶金的常熟市常福街道中泾村,如今把发展的目光瞄向了脚下的土地,致力于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带动村民致富。2010年,中泾村开始筹建都市生态农业产业园,以“生态可循环”为定位,逐渐形成了千亩规模的种养基地,引进了特色果蔬、高档花卉种植以及澳洲龙虾特种养殖、蟾蜍复育等项目。
在此基础上,中泾村积极与科研院所合作,不断提升农业生态种养水平。与上海农科院合作的稻鳝共作项目就是其中之一。水稻田每亩放养20斤黄鳝,周边还建起了生态沟渠,可利用水生植物对氮、磷等物质进行拦截、吸附、转化,对化肥农药极其敏感的黄鳝又担当着天然生态检测员的角色。2018年,中泾村启动占地580亩的中泾稻渔农耕文化示范项目,主要以回归传统的稻渔生态种养结合模式为主题,按农产品订单进行生产、销售与深加工。
对于村居环境,中泾村不遗余力,通过循环处理的方式,让乡村更美、更宜居。秸秆、枯枝、杂草,甚至村里菜场的剩菜烂叶、百姓家的餐厨垃圾都会被收集起来,经过处理后,作为有机肥重新施入农田。这样的循环利用不仅解决了农村的生活污染问题,使环境有所改善,更使整个农业生产始终走在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上。
综合利用、种养结合等方式,开辟了循环经济发展的广阔前景,为乡村和企业打造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平衡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打下了坚实技术基础,也为诗意般的田园增添了一抹绿色。
走在如今的中泾村,笔直干净的道路,白墙灰瓦的小楼,房前屋后花果萌芽、绿意盎然,垃圾有序分类、长廊文化丰富、文明墙绘耀眼……随处可见文明幸福的乡村风光。村民们都骄傲地说:“过去是咱们想尽了办法要进城,可如今,是城里人想尽了办法要回村。”
生态循环农业正成为乡村振兴的新引擎,成为乡村“强、富、美、高”的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