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6”工作模式下的养育难题
2021-04-12宦菁
宦菁
“父母努力赚钱”与“孩子需要陪伴”似乎天生就是一对矛盾,无论选择哪一边,另一边就得放弃。
闺蜜安洛是一位全职妈妈。几年前,她也是职场上的“拼命三郎”。虽然工作是“996”模式,但她也相应地拥有极其体面的薪水。孩子出生后,她的生活平衡被打破——一边是忙碌的工作,一边是需要陪伴的孩子,而孩子的父亲同样也是“996”工作模式的大厂员工。在挣扎了近一年后,安洛递上了辞职信,从职场人变为家庭主妇。
陪伴孩子成长的这几年,虽然有过想重返职场的挣扎,但看着孩子在自己的精心爱护下长大,安洛职业上的缺憾似乎也就被抚平了。她笑称自己是“丧偶式带娃”——爸爸忙到不着家,偶尔空闲了才能陪上孩子一会儿。“你看,我要是重返职场,这孩子只能丢给老人,可不就是现实版的留守儿童吗?”
无独有偶,豆瓣上一条“父母都是‘996,孩子谁来管?”的问题引发了互联网上热烈的讨论。“祖父辈来管”成为大多数“社畜”的答案。当人们还在讨论农村留守儿童的议题时,城市中的新留守儿童在“996”工作制下渐渐浮现。
清早,在孩子还未醒来的时候已经踏上上班的公车;夜里下班回家时,孩子已经入睡。这就是“996”工作模式下的父母的家庭生活——与孩子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彼此分隔,犹如平行时空,本该亲近的家人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是要职业发展,还是要孩子成长路上的陪伴?这对于父母而言,都是极其艰难的抉择。父母选择“996”工作模式不仅是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也关乎整个家庭的生活质量。即便是像安洛这样下定决心放弃高薪,回归家庭,背后还是有一个为了家庭继续“996”工作模式的父亲。“父母努力赚钱”与“孩子需要陪伴”似乎天生就是一对矛盾,无论选择哪一边,另一边就得放弃。
从现实的角度考虑,大多数家庭选择了前者。而孩子则成了物质上衣食无缺、精神上缺少亲子陪伴的城市隐形留守儿童。曾经堂前萱草、围炉夜话的温暖的家,曾经严父庭训、慈母灯下缝纫寒衣的那个充满烟火气的家,因为父母的“996”工作模式而变得清冷起来。
在“996”工作模式下,原本温暖的家已经是回不去的过去式,所幸,依然有人希望能够尽量解决这个难题。关注人口问题的携程创始人梁建章很早就注意到工作和家庭的两难,想以一种“两全”的方式在公司建立亲子园,让员工能够安心地把孩子带到公司。这块原本让他引以为傲的试验田,因为管理上的缺失,发生了令人震惊的虐童事件,最终成了反面教材。前车之鉴,不少原本也存着为员工解决养育问题想法的企业都打了退堂鼓。
去年年底的一则新闻,让“社畜”家长又看到了希望:林州法院为解决节假日和加班时部分干警家庭未成年子女无人照看的困扰,设立了“干警子女托管中心”,为孩子们开辟欢乐的天地,让干警们可以更安心地工作。“要是公司也能有这样贴心的托管中心就好了!”这句话说出了不少家长的心声。
孩子无法获得父母的陪伴,若干年后或許会产生诸多社会问题。沉迷手机、网络,“空心化”的孩子,叛逆的青春期,抗挫折能力降低……近年来,孩子的心理问题层出不穷,究其原因,家长在陪伴中缺位是无法忽视的。
来自武汉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缺少父母陪伴的留守儿童,70%存在抑郁、焦虑、孤独等心理问题,有些孩子甚至产生过自杀的想法。现在,如果“996”现象不引起人们的重视,发生在留守儿童身上的心理问题,将逐渐蔓延至缺少父母陪伴的加班族家庭里。
逐梦得拼搏,成功须奋斗。我们鼓励奋斗,我们也热爱奋斗创造的幸福生活,但让劳动者超时工作,从家庭生活中抽离,是对奋斗精神的背离。正如新华社时评所说的那样:让追梦人健康地奔跑,让企业发展更有温度,才是奋斗该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