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产学研布局的探析与思考

2021-04-12檀朝桂杨智辉费俊杰蒋科兵林建国周彦

科技风 2021年6期
关键词:产学研

檀朝桂 杨智辉 费俊杰 蒋科兵 林建国 周彦

摘 要:产学研工作在国家一系列政策的驱动与引导下,其指导性、针对性与主动性上得到大幅增强,其意识、效能与社会环境等方面得到显著改善,但一些地方高校在布局上仍存在缺乏顶层设计,与学校双一流建设结合不强,存在一窝蜂、单打独斗与各自为战等现象,地方高校产学研工作不仅在模式上要创新,在布局上也要思考,不仅要接地气,还要增锐气,要破解捆绑与松绑矛盾。本文结合湘潭大学一些典型做法,提出相关建议,为地方高校践行国家实施转型升级战略提供参考。

关键词:地方高校;产学研;布局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两院大会上作出了重要指示:中国要强盛、要复兴,就一定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科技部、工信部和教育部也在不同文件中强调:深化产学研合作创新 加快制造强国建设。只有构建新型产学研体系,才能服务科技强国建设,科技强国应该充分开发“产学研”合作。产学研合作是推动我国科技进步与自主创新的重要手段和必由途径,在自主创新战略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产学研能有效调动各种创新资源增强国家创新能力;产学研可以解决研发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产学研可以解决中小企业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科技型中小企业是孕育大企业的摇篮,但是,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金有限,研发投入和技术人才规模均处于劣势,同时,承担研发周期长科技项目的能力较差,因此,在研发活动中需要外部科研院所的大力协作。

因此,产学研工作是国家层面的需求使命,是社会层面的效益使命,是学校层面的服务使命,也是团队层面的发展使命,通过问题导向,产学研促进高质量成果产出,通过效益驱动,产学研推动高价值成果转化,通过能量积累,产学研孕育高级别人才、团队与奖励产生。

一、地方高校产学研工作现状

(一)布局不合理,一窝蜂现象突显

在新形势下,地方高校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然而许多地方高校只是跟随大部队,象征性地进行产学研合作,学校的战略层面没有得到真正的提升。在目前地方高校的产学研教育中,部分学校教师的专业设置,课程结构和教学方法相对落后,放弃了基础理论研究,毫无创新性可言,无法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学校一窝蜂的搞产学研,形式主义、面子问题突出。虽然学校建立了“综合生产和教育平台”“联合建设实践教育研究院”等,但實际进入平台网站页面后,发现产学研合作内容空洞,目标不够明确,缺乏稳定有效的计划,高价值成果少。实际上是地方高校仍然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进行课程教育,没有实实在在地进行产学研课程创新性发展研究。

(二)立足地方不强,对接不积极

大学的第五大功能是服务社会,大学的根本使命应该是传承和创新知识,主要是创新知识。近年来,政府发布了一系列鼓励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文件,这些文件对企业权利、责任和利益的规定进一步作了界定,明确了彼此之间的责任范围。但是在产学研合作的过程中,地方高校立足地方不强,与地方企业交流积极性不大。造成当前情况的原因是地方高校与企业进行产学研合作后,企业便需要对产学研教育进行少量的投资,企业的天性就是盈利,对学校的投资收益不稳定,且回收周期长,企业希望以最少的投资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因此,培养高水平的人力资源违背了公司追求的目标,从而导致合作企业较少且参与度不高,这就打击了地方高校产学研合作的积极性。除此之外,公司企业在投资产学研教育后发现,产学研教育并没有达到初期培养出优秀创新型人才的目标,多数学生的考核结果不乐观。因此,参与公司的积极性不高,参与率不高,造成了产学研合作的恶性循环。

(三)信息不对称,研究不同步

大部分地方高校教师坚守本校实验室,拒绝与市场对接,然而实验室的现状是教学设施缺失情况严重,学生无法进行实际的操练,导致其专业能力水平无法提高;地方高校对于产学研课程的资金投入不足,没有专项基金用于邀请专家作学术报告,几乎没有与外界专业大师的学术交流活动,导致了老师与学生的视野不够开阔,无法实现产学研课程的创新,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无法跟上行业的潮流;由于地方高校的各项能力较为薄弱,在进行产学研合作时吸引不到优秀的企业,学习不到企业的创新能力与精神,进而无法学习到先进的经验,完全无法实现产学研学校与企业双赢的目标,学校与企业均投入了极大的精力,但无法看到产学研创新性的效果。

(四)交叉不明显,大平台不够

高校和公司的科学研究目标之间存在很大差异,公司参与行业和大学合作伙伴关系是获利和发现市场价值,公司中技术创新的定义是市场价值。在转化科学技术成果时,公司首先要考虑成本,风险以及和大学的合作伙伴关系的潜在利益,而大学产学研合作不是为了牟利。这就导致了双方各自为战,交叉不明显,只满足简单的技术开发合作。此外,一般大企业都位于一线城市,地方高校受其所处地理位置的限制。这样就给大平台的搭建增加了难度,进而无法组建出大项目,大团队,无法提升地方高校自身的能力。最终结果就是科研成果产出虽然较大,但是由于缺少大平台,大项目的指导,实际能够满足企业成果转化要求的却不多。

(五)政策导向不明显,保障措施不够

政府有关于产学研合作的具体政策,缺乏具体的实施实施支持法规,以及不存在的监督机制。尽管地方政府为解放思想和进行深度改进做出了巨大努力,但支持仍然不足,没有建立产学研合作的建设性体系。此外,产学研合作的主要风险是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一些公司表示,与合作伙伴之间在利益分配和知识产权方面存在争议。产学研合作的信用管理体系不好,产学研合作各方缺乏直接沟通,当事人之间缺乏信任和深刻理解,低效地利用了产学研信息交流。最后政府用于科技项目的基金也将对产学研合作伙伴关系的方向和促进产生重大影响。

二、产学研布局的重要性

(一)遵循木桶效应

木桶理论中提到一只木桶能盛多少水,并不取决于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取决于最短的那块木板。构成产学研合作的各个部分同样也是优劣不齐的,而劣势部分可能会决定整个产学研合作的结果。但是如果在产学研合作中将自生的优势长板加到无限长,做到极致,使其成为绝对的优势,也同样可以把工作做到极致,做到成功。在产学研合作工作中,应当遵循实际情况,准确判断出决定成败的关键因素,关键限制因素有短板,需要补。短板不是关键因素,不着急或不需要补。任何组织都有其短板,要想发挥该组织的整体实力,则需要弥补短板的不足。与其补短板,不如让长板更长。一招鲜,吃遍天。

(二)践行算盘理论

算盘理论其实总结经验来说无非两个字——叠加。高校和科学技术研究院的研究与开发团队拥有广泛的人力资源、科学技术资源、最先进的设备和研发能力。这些是高素质人才,科学技术和重要基础的集中领域。企业和大学基于技术领域高水平的科学和技术创新,可以共同为生产,教育和研究创造一个平台,充分利用双方技术资源、人才、环境的优势,发挥自己的特长,多则进位,集中做大。例如,联合构建产学研研究院,共建科研平台等。

三、以湘潭大学为例的具体做法

(一)模式多样

我校在产学研合作方面实行“五互”模式,即互通——共同打造研究平台,建立产学研实验室、研究院、生产线、制定产学研行业标准等。互联——共同建设专业,储备产学研人才,方便与市场对接,推行创业教育。互补——共同技术攻关,以联合体的身份共同进行项目的申报、报奖,为其他企业技术咨询,共同进行相应产品开发。互增——为企业培养定向专业学位研究生。互惠——双方共同培养骨干,学校教师提高实践能力,企业员工提升理论知识。

(二)政策实效

2018年产学研横向上教授2人,2019年增加到了4人。合作模式为校地共建办与国内合作办,同时打造产学研提质工程,构建立体化合作平台。在成果转化方面,成果转化很早就是90%归团队(个人),10%归学校,横向学校不收管理费,院系不超过3%。此外,知识产权市场化操作,拥有多个平台。

2018年我校产学研与知识产权工作在导向、方向和动向上发力,在质量、产量和增量上下功夫,形成了稳步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是凝方向,谋需求,合作平台立体化。面向区域主要行业、产业集群、企业发展需要,推动跨校、跨地区建设汽车、信息技术、智能制造、新材料、大数据、绿色建筑、新能源、航空发动机等优势学科群与合作平台,与佛山市人民政府和顺德区人民政府共同建设“湘潭大学佛山绿色智造研究院”;与中国电科西北集团等8家单位共建“智能系统可信导航协同创新中心(湖南)”,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航空领域的安全应用提供重要支撑。

二是强合作,保产能,科研成果质量化。(1)横向经费大幅增加;(2)专利申请突飞猛进;(3)论文人均数量明显提升;(4)科技获奖情况喜人。

三是请进来,找亮点,合作多样化。主动邀请莆田市、五指山市、中国化学学会分析化学分会等10多家政府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来校,推介相关专家与成果,积极促成产学研合作。

四是走出去,解痛点,共赢实质化。组织科研人员参加2018年湖南——长三角经贸合作洽谈周·湖南科技创新东南大学专场对接会、2018中国(湖南)先进储能材料及新能源汽车高峰论坛暨产业合作对接会、首届湘台科技交流与产业合作对接会,将系列创新科技成果交流会打造成助推产学研用的盛会;与湘潭高新区组织校企合作专场对接会,促进项目对接与校地融合;与校友会对接,积极参加地区校友会年会等活动。

五是重转化,建机制,谋略长远化。切实发挥学校“智库”作用,精心选派8位科技特派专家为8家驻潭企业提供专项技术服务;贯彻落实精准扶贫要求,与龙山县签订科技合作协议,开展“龙山土家织锦地标产品申请服務”。在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方面,2018年签订专利转让(许可)项目8项,签约金额124万元,部分成果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益。

一年来,学校产学研与知识产权工作成效显著,先后得到了主流媒体的专题报道,2018年10月25日《人民网》以题为“从机构设置和学校制度两方面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对我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给予了肯定性报道。2018年9月12日《湖南日报》头版头条以题为“扎根伟人故里 服务神州大地——湘潭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纪实”对学校发挥智库作用,服务地方发展进行了专栏报道。2018年7月24日《新浪》湖南频道公布我省知识产权指标,报道我校专利申请数量在全省高校位列第二等。2019年2月20日,副省长陈飞专程到湖南江冶机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调研我校与江冶机电固体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技术装备研发产学研合作项目情况。2019年3月3日湖南经视专访报道我校专利工作等。

四、核心技术的重要性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国际经验表明,制造业要迈向中高端,根本上靠的是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20世纪以来,美国、德国、日本等国之所以长期保持制造强国的地位,根本原因就是在装备、材料、信息、生物等关键领域的核心技术上始终保持领先。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我国已成为全球制造大国,但离制造强国仍有较大距离,症结就在于核心技术积累不足,严重制约了制造业转型升级。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抓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增长持续低迷,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动能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新动能首先来源于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而新兴产业通常是关键核心技术突破、科技成果转化和大规模商用的直接结果。当前,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物联网、区块链、新材料等领域显现革命性突破的先兆,我们必须抓住机遇,以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催生和培育新兴产业。同时,新动能还源于传统产业的改造升级。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是保障产业安全的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核心技术是国之重器,是我们最大的命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是我们最大的隐患。发达国家在一些关键技术与核心产品上对我实施出口管制,我国集成电路、基础软件、互联网、高端生产装备、新材料等多个领域都存在产业安全风险隐患,相关制造业不仅面临低端锁定困境,产业链安全和供应链安全也得不到保障。对于国防科技工业来说,核心技术更是买不来的,要突破制约武器装备发展的“瓶颈”,就必须下大力气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五、不足之处

一是基础研究支撑不够;二是关键共性技术供给不足;三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不到位;四是创新人才的制约日益突出。

六、建议

(一)精心打造“平原”效果

努力构建落实产学研合作这种新的教育形式,使其保持一种平原的低姿态,适用于任何类型的高校,并且可以稳步运行下去。它可以使高校以及企业优势得以发挥,可以有效弥补传统教育形式的不足之处,有利于促进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融合。

(二)着力创造“草原”效益

瞄准国家重大需求做到有的放矢,狠抓成果转化促进落地生根,在创新源头供给能力上发力,在合作平台建设水平上下功夫,在合作项目实施效果上做功课,在合作团队培育方向上找突破点,在共育共享人才机制上长成效,在产学研合作激励体制上找增量,在国际国内合作深化上求发展。

参考文献:

[1]余乐,孙光明,李晓红.高职院校产学研联动与区域发展的特色办学模式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19,(14).

[2]张宇,张新宇,刘红艳.地方高校研究生专业学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科技经济市场,2019,(05).

[3]陈恒,初国刚,侯建.国内外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型人才模式比较分析[J].中国科技论坛,2018,(01).

[4]王丹,胡俊,隋晓莹.基于区域产学研合作的拔尖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03).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湖南省教育厅一般项目,服务地方经济视域下的高校产学研布局探析(项目编号:19C1776)

作者简介:檀朝桂(1981— ),男,安徽望江人,讲师,湘潭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党委副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杨智辉(1987— ),男,湖南娄底人,讲师,湘潭大学党委办公室·校长办公室科长,研究方向:高校管理;费俊杰(1973— ),男,湖南湘乡人,教授,湘潭大学科技处处长,研究方向:高校科技管理;蒋科兵(1978— ),男,湖南衡阳人,讲师,湘潭大学计算机学院·网络空间安全学院党委书记,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林建国(1965— ),男,湖南湘潭人,教授,湘潭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师,研究方向:科研管理;周彦(1979— ),男,湖南邵阳人,教授,湘潭大学自动化与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研究方向:科技管理。

猜你喜欢

产学研
基于“政产学研资服”一体化平台的设计图书馆建设与服务
推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建设
基于产学研三位一体的高校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研究
地方应用型高校产学研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路径研究
让产学研拧成一股绳
加速中小企业协同创新深化产学研“三化”策略
苏浙沪三省(市)产学研合作研究
校企联合培养卓越工程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日本产学研合作机制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