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火灾事故延伸调查对社会化消防工作的推动作用

2021-04-12张勇

今日消防 2021年3期
关键词:消防工作社会化

张勇

摘要: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因此,如何科学全面地推动社会化消防工作是做好防火工作的重要基石。文章在案例分析的基礎上,从四个方面提出了社会化消防工作所存在的不足,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以延伸调查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主体、以延伸调查培养社会公众自救能力、以延伸调查全面检验消防基础设施、以延伸调查助力推广消防演练活动。

关键词:火灾事故延伸调查;社会化;消防工作

中图分类号:X9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227(2021)03-0122-02

火灾事故延伸调查需围绕着“一案三查”来展开,即查原因、查教训、查责任。与此同时,在落实“一案三查”的过程中,还需推动社会化消防工作的有序开展。之所以提出这一观点,归因于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方针。在推动社会化消防工作的有序开展中,需突出“有序”二字,即在组织管理、制度保障、人员到位、宣传落实的基础上,打赢消防安全防火工作的保卫战。然而,在笔者的火灾事故延伸调查中却屡屡发现,社会化的消防工作诸多流于形式(农村地区的形式化问题最甚),这种形式不仅存在于消防设施的配备环节,也存在于日常消防责任的落实环节。因此,在“一案三查”的工作原则导引下,需根据城乡各自的消防安全特点,主动挖掘社会群防群治的资源优势。

一、案例导入

某地农村地区发生一起因使用电暖器取暖不慎引发的火灾事件,支队调度区消防大队4个消防中队10辆消防车和派某专职队1辆消防车赶赴现场处置,火灾过火面积约10平方米,造成一对老年夫妻2人死亡。在火灾事故延伸调查中发现,灾害现场为旧式砖瓦结构房间,未配置灭火器,村里无市政消火栓,2007年设置的室外栓管径约50mm,且已失效。最近的水源为灾害现场100米旁的鱼塘,未设置取水口,离最近的市政消火栓约为3.5公里。火灾初期,村民未能利用室外消火栓等水源阻止火灾蔓延。进一步调查可知,该村村委会未确定消防安全人,没有开展过防火巡查,也没有开展过针对性的消防安全宣传和培训,只是每月通过安全生产会议形式强调落实安全工作。该村老年群体普遍不会使用互联网,接触电视消防宣传的机会也较少,更没机会面对面接触到消防安全知识,村委也没有组织开展任何形式的消防培训或者讲座,消防宣传在这个村,仅仅是在火灾发生后,要求村干部每家每户派发一张消防安全单页。在与村委会主要负责人了解情况后得知,该村缺乏火灾快速响应机制,遇到火灾后,没有任何防控火灾的能力和响应,火灾发生2小时后,村干部才陆续到达火灾现场,未能有效组织村民参与火灾自救。

从以上案例所反映出的问题中可知,在落实“一案三查”时需要同步夯实火灾地区的消防安全能力,这种能力不仅反映为群众消防意识的提升,更体现在群众在有组织的引领下,能够先期采取科学的自救行为以等待消防员的到来。上述案例所呈现出的经过令人悲愤的,“悲”在于惋惜两位老人的遭遇,“愤”则在于当地社会消防工作的不力,而间接导致了悲剧了发生。因此,本着举一反三的态度,从案例中提炼出在社会化消防工作中所存在的普遍问题,并在问题导向下提出推动社会化消防工作有序开展的思路,便成为了笔者义不容辞的岗位职责。

二、社会化消防工作所存在的不足

笔者将城乡社会化消防工作具有代表性的不足归纳如下:

(一)相关责任人消防安全意识薄弱

即使在本文案例中提到了该村未指定消防责任人,但村支书应在本村的消防安全保障工作中担负首责。笔者所在地的社区、企事业单位都设置了消防责任人岗位,但从目前所反馈的信息来看,部分责任人的消防安全意识薄弱。在与这些人员的沟通中发现,由于他们认为火灾事故属于小概率事件,即使发生了火灾事故首要任务是拨打119。这就意味着,这些责任人并未将有组织的火灾自救纳入工作范畴,而只是单纯起到了火灾信息发布的职能。

(二)社会公众的消防安全素养较弱

通过问卷调查可知,占比为73%的调查人群并未系统接收过火灾发生时的自救训练,占比为68%的调查人群了解基本的自救知识。由此可见,这种纸上谈兵式的消防行为能力,一旦面对真实的火灾事故,必将陷入无能为力的境地。进一步分析得出,在各类“最小单位”中都遵循着科层管理模式,这就使得基层群众天然认为自己是被保护的对象,而将消防安全保障工作寄托于官方或民间(村民自治)所选出的社会化消防组织,从而就必然出现社会公众消防行为能力较弱的现象。

(三)部分消防设施处于失效的状态

就社会化消防工作的客观条件而言,因部分消防设施处于失效的状态,直接影响到了自救行为的实施,也直接降低了消防员在扑救火灾时的效率。在案例中指出,该村“2007年设置的室外栓管径约50mm,且已失效”,笔者在上文将其作为形式化的代表。根据笔者的工作体会可知,部分消防设施处于失效的状态,可归因于两个方面:(1)火灾事故的发生属于小概率事件,所以部分地区的消防设施因长期“闲置”而老化失效,未进行及时维护保养。(2)在城镇化建设中存在大量违规现象,人为导致消防设施失效。

(四)定期消防演练属于小众化训练

案例中所反映出的“未开展消防演练”并不属于普遍事实,普遍事实为,社区和企事业单位会定期开展消防演练,如每年的5月12日、消防安全宣传月等。然而从笔者的调研中发现,这种定期的消防演练属于小众化训练模式,而且还具有一定的“观赏性”。正因如此,这种具有形式化特征的消防安全演练模式,无法为推动社会化消防工作的有序开展提供有益补充。

三、推动社会化消防工作有序开展的思路

根据以上所述,推动社会化消防工作有序开展的思路如下:

(一)以延伸调查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主体

在查原因、查教训、查责任中,推动当地政府与火灾事故所在地区各“最小单位”消防安全负责人,建立点对点、点对面的交流模式,并在问题导向的驱动下,去反思问题和解决今后可能面临的问题。具体的实施办法为:(1)应与火灾事故发生地的第一责任人进行交谈,主要以倾听的方式来捕获责任人在火灾发生前的思想状态,以及在火灾发生后的思想情况,从中寻找到落实消防安全责任主体意识的切入点。(2)紧接着需要与火灾发生地区的各责任人进行交谈,在向他们简单通报火灾发生经过后,应全盘抛出在前期点对点交谈中所归纳出的各种问题,并在查教训中以火灾事故所造成的后果来震慑这些责任人,使交谈产生“惩前毖后治病求人”的效果。

(二)以延伸调查培养社会公众自救能力

消防部門在开展火灾事故延伸调查时,需要下沉自己的工作重心,即应深入到社区、深入到社会公众中去,并在查原因中培养他们的自救能力。具体的实施办法为:(1)根据本地火灾事故形成的具体原因,并通过下沉工作重心走访本地居民户,梳理和归纳出本地人群最易造成火灾事故的原因。如,笔者调研某老旧小区后发现,电线老化和安置房乱搭电线,是当地主要的火灾隐患点。(2)结合本地最易造成火灾的原因,指导推动社区开展消防安全知识讲座,以及初期火灾的自防自救方法。

(三)以延伸调查全面完善消防基础设施

火灾事故尽管属于小概率事件,一旦发生将容易造成人员伤亡事件,影响恶劣。因此,以火灾事故延伸调查为契机,全面检测和完善火灾发生地区的消防基础设施,尤为重要。此时,便需要发动基层的力量,并在有组织、有保障情况下自查消防基础设施的有效性。具体的实施办法为:(1)落实“最小单位”消防安全责任的主体责任,由该责任人全面领导单位内的自查活动;(2)当地政府应派专人以线上和线下与责任单位中的专人保持联系,为他们在自查中提供消防技术支持;(3)应本着“干中学”的理念,发动社会公众都参与到自查中来,这样就能为他们上一堂生动的消防设施使用课程。自查活动的重点地区应为村居,所以当地政府需与村委会建立专人联系机制。

(四)以延伸调查助力推广培训演练活动

随着火灾事故的发生,必然会对所在地区社会公众的心理造成冲击,他们的危机意识、安全意识都会显著加强。因此,在火灾事故延伸调查中应抓住这一良好时机,以“最小单位”为助力对象,推广消防培训演练活动。具体的实施办法为:(1)由单位的消防安全责任人制订消防培训演练方案,并向当地政府备案,并为培训演练提供必要的支持;(2)应重点让村(居)民参与到培训演练活动中来,提升自防自救的能力;(3)消防部门和当地政府应加强监督指导,推动建立消防培训演练的常态化机制。

四、结语

在推动社会化消防工作的有序开展中,需突出“有序”二字,即在组织管理、制度保障、人员到位、宣传落实的基础上,打赢消防安全防火工作的保卫战。为此,在查原因、查教训、查责任中,需要与火灾事故所在地区各“最小单位”消防安全负责人,建立点对点、点对面的交流模式,并在问题导向的驱动下,去反思问题和解决今后可能面临的问题。消防部门在开展火灾事故延伸调查时,应深入到社区、深入到社会公众中去,并在查原因中培养他们的自救能力。需要以火灾事故延伸调查为契机,全面完善火灾发生地区的消防基础设施。

参考文献:

[1]刘义祥.火灾调查[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2]公安部消防局.消防安全技术实务[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

[3]中国标准出版社第三编辑室,火灾原因调查及鉴定方法标准汇编[M].中国标准出版社,2010.

[4]陈健城.广东省社会消防管理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5]高建军.浅谈当前火灾事故调查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科技资讯,2015(19):245-246.

[6]韩文利,刘学茂.浅析社会化消防管理工作[J].东方企业文化,2012(20):86-86.

猜你喜欢

消防工作社会化
虚拟社会化与批判缺失:代际媒介观演进与媒介素养研究
重视消防
浅析做好消防工作的几点认识
探析当前通信技术在消防工作中的相关应用
基于七氟丙烷灭火系统的设计分析
对高校辅导员组织社会化的若干思考
网络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过程的影响研究
高校后勤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转变的一种模式
美国行刑社会化的历史解读与现实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