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探索

2021-04-12汪慧琳

科技风 2021年6期
关键词:产业学院校企协同高职院校

摘 要:高职院校建设产业学院,是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推进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举措,但产业学院的建设在发展定位、管理模式、师资队伍等方面面临困境。为此,产业学院应建立校企协同运行机制、人才培养市场化联动机制、资源整合机制、双师教学和实践教学创新机制等,提升产业学院融入地方区域战略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校企协同

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方面,采取了很多改革创新措施。建设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新形势下,主动适应新业态、新趋势,进行资源整合和推动高职教育资源市场化运作的有效措施。2020年7月,教育部、工信部联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为高职院校推进建设产业学院提供了一个较为明确的指导意见。许多高职院校结合各自的优势专业,在推动产业学院建设方面进行探索,例如武夷学院圣农食品学院依托当地食品加工传统优势产业,成立了“由管理委员会统一领导、院长负责”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的产业学院[1]。佛山科技学院围绕区域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成立瀚蓝环境学院,由二级学院与行业企业合作成立管理委员会,实行管理委员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2]。

一、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发展现状

目前,随着“引企入教”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政府的积极推动下,高校与行业重点企业融合各自的资源优势,政产学多方参与建设产业学院,以企业的生产链、技术链与服务链作为产业学院的教学资源、科研资源和服务对象,开展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3]。产业学院的模式根据校企融合程度以及资源整合的强弱,可以分为以下三类[4]:

(一)订单式产业学院

在市场化过程中,高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与需求,技术创新与研发,员工技能培训等方面建立起符合双方需求的合作,该类产业学院往往采用虚拟式组织形式,嵌入进高校某个二级院系中,以某个专业作为支撑点,在学生培养、技能提升、师资培训等方面采用“订单式”“冠名班”等方式体现,这类订单式产业学院在开展合作过程中灵活机动,不会增加人员编制,企业投入也较为有限。订单式产业学院由于缺乏足够的企业资源和专职人员的投入以及学生认可度不高等因素,无法很好地满足高校或者企业的利益需求,导致合作很难持续进行。

(二)合作式产业学院

合作式产业学院,也可以称为行业学院,是高校结合地方区域战略发展需求建立起来的具有行业特色的学院。该类产业学院具有自身的專业优势,与地方产业具有非常紧密的联系,在资源共享和科学研究领域有着更深的合作,在提升地方产业发展和人才需求等方面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该类产业学院一般以高校为主导,地方企业参与的方式来开展,具有较为完善的管理体制,在人才培养、师资培训、学生实习实训、毕业生就业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成效。

(三)融合式产业学院

融合式产业学院和行业学院类似,都与地方区域战略发展、行业企业紧密结合在一起,但是融合式产业学院是以企业为主体,以学院为依托的发展模式,在管理体制方面一般以董事会或者管委会的管理方式为主,企业需要对产业学院建设不断地进行投入。融合式产业学院具有明确的服务对象,人才培养的方向、方式都是按照产业发展需求所设定,与行业企业的发展高度契合,学院的人才输出、科学研究都服务于行业企业[5]。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在人才培养的质和量方面都有一个显著提高的需求,本文重点讨论融合式产业学院的建设发展。

二、高职院校建设产业学院的现实困境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建设产业学院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很多学校充分发挥特色专业优势,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间建立起各类协同育人平台,然而高职院校受到自身办学规模、师资队伍、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制约,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面临不少困境和难题。

(一)产业学院发展定位模糊

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共同筹建产业学院,区别于传统认识中的高校二级学院。产业学院是具有独立法人的市场主体,同时又是高职教育的职能主体,因此双重主体容易在产业学院的管理机制、功能定位、利益诉求等方面造成冲突。产业学院不仅有高校财政经费的投入,还有企业资本的引入,在办学与育人、教育公益性与资本的逐利性等方面存在矛盾。另外,产业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一般采取多元化产权结构,然而对如何界定多方产权仍处于模糊阶段,企业主体资金投入与高职院校有形资本、无形资本以及未来增值收益分配划分等仍需要科学合理的解决。

(二)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模糊

产业学院的建设是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一种探索,产业学院的核心内核是要整合各类教学资源推动人才培养向更深层次的发展。高职院校对产业学院的功能定位在于人才培养,提升学生就业质量和数量,提高学校的知名度美誉度,从而在招生工作、服务社会过程中提高影响力。

高职院校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过程中参照传统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各个学期的教学计划、课程学时等都做了一个系统的规划,不仅有思想政治类教学,还有公共基础理论课教学,受到总学时的约束,学生实践课程学时有限。而企业作为产业学院建设的主体,吸收高技能的毕业生进入企业工作,为企业发展服务是企业建设产业学院的核心利益驱动,因此企业更多强调的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三)产业学院师资队伍建设困境

产业学院建设过程中,师资队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大部分的产业学院都没有完全独立开展和运行发展,往往是“校中院”“院中院”“企中院”的形式存在,对高职院校的依附性仍旧十分强烈,大部分师资均来源于高职院校,学术型师资占具了很大的比例。这类教学人员往往有较高的学历,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是实践经验较少,对实际操作技术的传授不足。而企业师资虽然在技能操作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是缺少相应的教学方式方法,导致教学效果不明显。

三、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路径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背景下的教学改革创新,是高职院校与行业企业、政府之间的知识链、产业链、政策链的交叉融合,也是高等职业教育推进供给侧改革,完善育人导向,推动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的发展方向。

(一)建立产业学院协同运行机制

产业学院是高职院校、行业企业相互融入的一个共同体,从理论上讲,产业学院的优势要远超过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它不仅解决了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中出现的“学校热企业冷”“彼此利益冲突”“实践教学不匹配”等问题,而且对资源配置、师资技能等方面均有了一个创新的突破。构建校企利益共同体,就是要统一高职院校和企业之间的利益链条,构建起符合现代企业经营理念的管理机制,弄清楚“由谁办”“如何办”,解决好资本投资、利益分配、管理主体、招生就业等核心问题。在市场化的运行模式下,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训实习安排、就创业活动、考核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一个突破性的改革,建立起校企代表构成的产业学院董事会或者管委会,决定产生由董事会或者管委会任命的院长,统一对产业学院的教学管理、薪酬分配、社会服务、资金预算等做出决策。

(二)建立產业学院资源整合机制

产业学院是产教融合背景下的新的组织形式,是结合产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新的教育形态。产业学院通过产教深度融合,产生1+1>2的效果,提升产业学院的内在价值。其内在价值主要体现在:一是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方式提升产业学院科研成果转化,培育领先技术水平和标志性的技术成果,对培养高技能人才产生推动作用。二是产业学院推动专业群建设,技能人才的培养方向与企业发展相结合。随着行业规模扩大、企业转型升级的要求,对专业人才的需求从原有单一专业人才逐步转换为复合型专业人才,对师资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双师型师资是产业学院的必然要求。因而产业学院的发展建设中必须要重视专业群的建设,通过多个专业共同建设,形成相互融合的专业群,实现学科交叉,跨界培养综合能力强的高技能人才,打造市场适应性强的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

(三)建立产业学院双师教学机制

由于在人才培养计划中对实践学时的增加,必然会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冲击,因此,必须创新实践教学模式,构建产业化的创新实践方式,满足行业对人才要求的变化[6]。第一,建立企业案例库,将企业生产过程的遇到的实践问题,企业技术人员通过文字、视频等形式,将实际的生产实践案例嵌入到课堂的理论教学中。第二,采用VR、AR等技术,对一些基础性和具有一定危险性的生产实践操作,建立虚拟实践环境,通过虚拟仿真的方式,对工学交替模式提前开展基础性实践操作教学,提升了企业实践环节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建立院校师资进企业实践锻炼制度,定期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进行研修,从事企业实际的生产活动,提升教师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鼓励企业一线技术人员和行业大师进班授课,积累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技能,制定企业师资与高校师资的结对指导制度,建立教学考核机制。

四、结语

高职院校在产教融合背景下,推进产业学院建设,是高职学院进行高教改革的一个重要的探索。产业学院的发展壮大,能有效提升高职类学生的专业技能、扩大就业领域,提高就业质量。同时,科研成果转化和适应企业需要的人才将助力企业的快速发展,提升产业学院融入地方区域战略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徐晓斌,范俐,吴玉琼,等.产业学院建设的实践探索——以武夷学院圣农食品学院为例.教育教学论坛,2020(33):238-239.

[2]徐颂,陈忻,曾飞,等.基于产业学院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以“瀚蓝环境学院”为例.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38(05):63-66.

[3]陈新民,高飞.我国高校行业学院:逻辑起点、演进路径与发展趋势.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08):31-38.

[4]钟德仁,张晓秀,高芳凝,等.产业学院协同创新三螺旋理论分析.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20,39(10):51-55.

[5]郑琦.产业学院:一种利益相关者共同治理的高职办学模式.成人教育,2014,34(03):62-64.

[6]陈春晓,王金剑.应用型本科高校产业学院发展现状、困境与对策.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0(04):131-136.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8年度课题项目(C-c/2018/01/09)

作者简介:汪慧琳(1983— ),女,江苏南通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产业学院校企协同高职院校
产业学院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混合所有制产业学院的思考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校企协同视角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分层培养体系探究
职教集团视域下校企协同机制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