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中自然教育的“缺位”与“补位”

2021-04-12胡雨潞

教育实践与研究·理论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自然教育缺位教学实施

胡雨潞

摘   要:自然教育既是认识自然的教育,也是引导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纵观基础教育中的自然教育,不仅课程标准空缺,环境建设欠缺,特色资源缺乏,而且教学针对性不足,教学评价缺乏深度。基于此,学校在开设自然教育课程时,既需要开发自然教育课程标准,创建自然教育的校内、校外环境,积极寻找地区自然教育资源,又需要学校管理者转变教育观念,加强对自然教育专业教师的师资培训力度,从而实现自然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有效“补位”。

关键词:基础教育;自然教育;课程开发;教学实施

一、问题提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要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在建设“美丽中国”的背景下,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实现“美丽中国”的本质要求,其中,建设美丽的生态环境是基本前提。

在学校教育中,学生的全面发展离不开自然教育的辅助。在实施自然教育的过程中,儿童通过对自然世界进行观察和探索,既能有效培养儿童的科学观察和探索的能力,又能有利于儿童的良好发展。但目前,自然教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缺位状态。在现有的中小学校课程体系中,我们尚没有发现自然教育系统落实的踪迹。而学校作为教育的重要场所,自然教育的有效实施和开展,是离不开学校自然教育的规划与落实的。因此,自然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补位”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自然教育的研究概述及内涵界定

自然教育对启发儿童心智、促进儿童向善发展和全面发展具有重大作用。学者李生兰指出,美国在学前教育阶段强调崇尚自然的教育,不仅能提高儿童关爱地球的意识、启发儿童的自然观察智能,还能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及救治他们的“自然缺失症”。德国学者埃里卡·卡尔特曼在对苏霍姆林斯基的自然教育思想进行论述时,认为自然教育可以激发儿童对生命的关注和肯定。此外,开展自然教育是理解“美丽中国”内涵并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举措。学者万军、沈满洪等人对“美丽中国”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做了深入研究,指出“美丽中国”背景下的生态环境教育首先就需要理解“美丽中国”的深度内涵。生态环境部宣传教育司学者张世霞在其研究中指出,建设“美丽中国”是全民运动,环境宣传教育应该融入经济发展、社会建设、学校教育等方方面面,以及融入人们生产、生活的全过程。

反观已有的研究,学者们主要集中于研究自然教育的作用及自然环境的建构,以及自然教育对实现“美丽中国”的重要作用,且学生学段主要集中于幼儿教育阶段,而对基础教育阶段自然教育课程的实施探索却极少。在此,笔者认为,自然教育应贯穿于整个教育阶段。

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中的“自然教育”有别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且两者之别主要体现在对“自然”一词的理解上。“自然”在《辞海》中有六種含义,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中对“自然”一词的理解倾向于《辞海》中的第四种含义,即自由发展,尊重儿童天性,不对儿童的成长给予过多的人为干预。本研究中的自然教育对“自然”的理解选用的是《辞海》中的第一种含义,即自然界,又称为大自然,是自然科学中所研究的有机界和无机界,可以理解为“亲自然教育”,即亲近自然的教育。总体来看,本研究中的“自然教育”是以人类为媒介,以自然环境为背景,鼓励和引导儿童观察和探索自然、亲近自然、了解自然,从而学会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教育。

三、自然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和谐共生: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既是人类产生后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当今社会面临的全球性问题之一。实现人类与自然的和谐相处,首先要厘清人与自然的关系。回顾历史,人与自然的关系经历了“崇拜依附——改造利用——征服支配——和谐共生”的历程。在原始时期,人类崇拜并依附于自然,认为人是自然的奴隶,人类臣服于自然;到了农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从自然中获取生产和生活资源,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到了工业文明时期,人类开始以“征服者”自居,控制和支配自然,肆意开采自然资源;到了近代,人类开始认识到,人与自然不是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人类依附于自然而存在,且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的生存不应该以消耗自然为前提,人类只有尊重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在自然中长期生存。因此,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将以人类利益为主的观念转变成以自然为本位的观念,是人类获得长远发展的重要条件。

(二)无“机”可施:自然教育的现实观照

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人类的生存带来了希望,同时也带来了危机。新时代的青少年由于把大部分的时间花在了提高学习成绩或漫游互联网上,而缺乏户外活动,缺乏对自然的感知和探索,因此很容易患上“自然缺失症” 。研究表明,接触自然有益于儿童的身心健康,能治愈多动、抑郁或者是压力较大的儿童,同时还能大大地改善儿童的认知。而“自然缺失症”的出现,会使青少年缺乏对自然的认识,难以形成爱护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自然教育无“机”可施导致了“自然缺失症”的出现,究其原因,一是自然教育条件缺乏。随着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自然环境遭到很大破坏,学生生活在钢筋水泥建成的楼房里,游走于柏油路间,失去了与自然亲近的机会,同时也失去了探索自然奥秘的快乐。二是学校自然教育“缺位”。学校作为青少年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承担着为国家培养人才的使命。自然教育的开展,既能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又能锻炼青少年的观察和学习能力,既能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和创新的意识,又能有助于其全面发展。但从现实情况来看,学校课程体系中并没有明显的自然教育的踪影。具体表现在课程标准缺乏,学校课程仍以学科课程为主,对于自然教育的开展也只是停留在每学期或者每学年一次的主题班会中,既没有明确的课程实施标准和指南,也没有形成切实有效的实施体系;没有适合开展自然教育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自然教育内容开发不足,地区和学校没有丰富的自然教育内容供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缺乏合理的学习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自然主题教育成果检测主要以展示手抄报等方式为主,同时对学生手抄报的评价也只是停留在画面和字体的美观上,没有深刻挖掘学生绘画内容的深层含义,不能从内在引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思考。

四、自然教育的“补位”思考

(一)有章可循:自然教育课程标准开发

自然教育在基础教育中的“补位”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需要有明确的课程标准和课程要求。目前,国家和各地市都对自然教育给予了很大的重视。比如:教育部在《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和网络文化成果征集展示工作的通知》中指出,要“加强生态文明教育,深入思考人与自然、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强化尊重自然、保护动物的生态文明意识。”黑龙江省自然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也启动了“向往的自然”这一自然教育课堂的开展。

因此,为了保证自然教育课程的有效实施,首先,国家教育行政部门要在文件制定上对中小学自然教育的实施给出明确的支持。其次,相关部门需要统一自然教育内容的选定标准和选定范围,形成自然教育教学标准,为地区和学校自然教育的开展提供一个明确的方向。

(二)有途可探:自然教育环境创设

学校自然环境的创设,能为青少年提供良好的自然教育环境。自然环境的创设,包含室外环境创设和室内环境创设。

室外环境的创设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地区的自然资源。如城市学校可以以森林公园等作为自然教育的场地;乡村学校可以利用附近的山地、森林、河流以及农田等作为学校开展自然教育的场所。但需要注意的是,在环境创建和规划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的完整性和学生的安全性。二是教室外环境的统筹规划。校园是学生日常学习和玩耍的地方,学校自然环境的创设,要将趣味性和教育性融于一体,为学生打造良好的学习和成长环境。学校可以为班级规划种植区,教师需引导学生在自己的班级种植区上种植自己喜欢的植物或者蔬菜,让学生在种植和养护的过程中体会自然生命成长的奇妙,感受自然生机的魅力。其中,种植区的开垦,不仅能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的生命周期,还能为学生提供品尝自种果蔬的机会,体会劳动的喜悦。但需要注意的是,自然环境的创建,旨在为学生提供感受自然环境的机会,因此,在创建环境时应尽可能地就地取材或选用绿色环保的材料,并最大限度地避免资源浪费。

室内环境的创建主要依靠师生和生生之间的合作,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一是积极探索室内设施的自然教育功能。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布置窗口景观,并充分利用教室的空间,让学生能在不同的角度看到自然景色。教室内为学生提供的设施也应尽可能多地取材于天然材料。二是充分发挥教室墙的作用。教室的墙壁是儿童创造和分享的空间,教师可以将教室内的墙壁划分为不同的分享区,引导学生将自己的观察和感受通过日记、诗歌或者绘画的方式展示在教室墙上,为学生的分享提供展示的平台。

(三)有材可取:自然教育资源开发

在自然教育资源的开发上,学校可以充分结合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特色,开发本地区的自然教育资源,将其融入自然教育课程中。根据布尔迪厄的社会实践理论,场域对习惯的养成具有促进作用,良好的习惯有助于完善場域。由于学生长期生活在固定的场域中,因此会形成具有地区特色的生活习惯,而具有地区特色的自然教育资源,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自然教育内容的学习,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稳定的习惯,这对地区自然资源的传承和保护具有积极的影响。

因此,学校在符合国家和地区标准的要求下,可以结合学生的发展需求和学习兴趣对内容做更进一步的选定。学校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发不同的兴趣主题,比如生态游戏、自然观察和自然手工等,这些既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帮助学生收获不同的技能。其中,生态游戏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仅可以使学生从游戏中了解动植物的生态学知识,而且通过观察自然能引导学生深入了解自然物,以及自然物的纹理和质地变化等;自然手工能帮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观察所得,体会不同主题的教育寓意。

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自然教育内容的开创,需要国家、地区和学校齐心协力才能共同完成。从国家层面看,一是要加大对地区和学校自然教育的投入;二是在互联网时代,国家可以与时俱进,将自然教育与网络有机结合。相关部门可以将具有明显自然特征的地区拍摄成纪录片,供全国学生和家长学习,从而从更加科学全面的角度帮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和自然生命的生长规律;三是国家可以遴选自然教育读本供学生阅读,并利用线上线下资源双管齐下,为学校自然教育的开展提供更明确的自然教育内容。与此同时,需要严格把控读本的内容和质量。从地区层面看,地区应充分利用能调动的自然资源、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和文化资源,比如森林公园、农林种植基地等,并就地区的自然资源特色建立学习基地,为学校自然教育的开展和学生接受日常自然教育提供场所;还可以组织地区学校和教师根据当地的特色编写地区教材,供学生学习。从学校层面看,学校除了可以将四季变化、天空云彩、草木植被等作为学校的自然教育资源外,还可以充分利用校内已经创建好的自然环境。同时,在保障学生安全的前提下,还可以组织、带领学生到学校附近的自然环境中去体验、观察和探索。

(四)有“机”可施:自然教育教学实施

首先,学校要想增加学生亲近自然的机会,除了要丰富青少年亲近自然的资源、拓宽青少年亲近自然的空间外,还要增加他们亲近自然的时间。在此,学校应为学生的自然教育开设相关的课程,可以以活动课程为主,辅以学科课程。同时,要切实落实自然教育课程,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有足够的接受自然教育的时间。此外,学校应与家长达成共识,引导家长多利用节假日时间,带领学生走向自然,保证学生在校外也有足够的接受自然教育的时间,从而帮助学生平衡好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之间的关系,防止青少年过度依赖科技和网络。

其次,培养专业的自然教育教师队伍。一门课程的有效实施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教学,自然教育课程是一门以体验和观察为主要活动的课程,教学的有效开展,依赖于教师对学生的专业引导。因此,教师在上岗前应该接受专业的培训、参加相关的实践,并学会、掌握专业的自然知识和技能,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客观深层的了解,对自然界的知识有相对全面的掌握。如果师资有限,学校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安排不同的学科教师给学生教授自然教育课程。比如在以“鸟鸣”为研究主题的音乐课中,音乐教师可以从网络上下载不同的鸟鸣声,供学生欣赏;在讲自然生态专题时,可以请地理教师或者科学教师为学生讲解专业的生态文化知识等。但需要注意的是,授课教师要对通识性的自然教育知识有专门的了解,以保证学科教学的科学性。

最后,学校教育需要注重教学活动的多样性和契合性。自然教育是一门生动有趣的课程,多样的教学活动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增长学生在不同方面的知识和技能。第一,自然教育是以学习者的感受和体验为主的教育,教师应引导学生在观察和探索的过程中发现和感悟自然。第二,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置不同的教学活动,但教学活动的开展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的主题。比如,观察动植物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观察日记分享活动;观察天空云彩或四季变化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绘画的方式展现自己的内心所得。

(五)有源可循:评价方式的转变

自然教育的开展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和体验自然环境,来帮助学生了解自然、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从而形成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因此,教师在对学生的自然教育开展评价的时候,应多鼓励学生勇于去探索自然。同时,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时,应重深度思考,轻表面呈现。

除此之外,教育者要转变自身的思想观念。在国外,自然主义教育、环保主义教育、人本主义教育等思想已经深入人心,自然也被视为是青少年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学校教育更倾向于对学生智力的开发和行为习惯的培养,而对自然教育关注甚少。在社会压力日益增长的今天,各种各样的补习班填满了学生的生活,学生几乎是“日出而学,日落不息”,这就导致作业和考试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但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需要学生用不同的感官去感受世界的美好。同时,学习、接受自然教育,不是为了提高学习成绩,而是教师在评价时要注意鼓励学生多亲近自然、感受自然,并要多关注学生在对待自然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变化。对于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要注重挖掘并深度思考学生作品中所包含的思想感情,而不应只停留在评价学生作品的美观与否上。

五、结语

人类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美丽中国”的建设也离不开自然教育。自然教育不仅能启发智慧,还能疗愈身心。通过自然教育,处于成长中的青少年可以与大自然有亲密的接触;通过深入了解生态知识,不仅可以使学生养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还能启发他们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培养他们的意志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此外,自然教育还具有治愈身心的作用,能有效缓解青少年的压力。需要注意的是,自然教育的有效落实,仅凭学校的一己之力是无法完成的,还需要国家、地区、学校、教师和家庭齐心协力、共同推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7)[2020-06-11].http://www.gov.cn/zhuanti/2017-10/27/content_5234876.htm.

[2]李生兰.美国学前教育机构崇尚自然的教育及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17,(10).

[3]埃里卡·卡尔特曼,朋   腾.超越制度 崇尚自然 唤醒情感——苏霍姆林斯基人学教育思想的新审视[J].比较教育研究,2018,(11).

[4]万   军,王   倩,李   新,秦昌波.基于美丽中国的生态环境保护战略初步研究[J].环境保护,2018,(22).

[5]沈满洪.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萌发与升华[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8,(9).

[6]张士霞.开展全民绿色行动 推进美丽中国建设[J].环境保护,2020,48,(05).

[7]陈至立,等.辞海[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

[8]陈   雄,吕立志.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J].紅旗文稿,2019,(16).

[9][美]理查德·洛夫.林间最后的小孩——拯救自然缺失症儿童 saving our children from nature-deficit disorder[M].王西敏,译.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4.

[10]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共抗疫情、爱国力行”主题宣传教育和网络文化成果征集展示工作的通知[EB/OL].(2020-02-21)[2020-06-12].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2002/t20200226_424155.html.0200612.

[11][法]皮埃尔·布尔迪厄.实践理论大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7.

猜你喜欢

自然教育缺位教学实施
家校协同育人中的缺位、越位与归位
利用农村花木文化资源,开展幼儿园特色教育活动
校本特色课程的教学实施与评价
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在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实施
小学习作教学指导的“缺位”及对策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成人教育中的运用分析
自然教育的内涵及其启示
试论指导家长配合幼儿园“亲自然”科学教育
一场及时的春雨
网络安全中的“缺位”和“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