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社林·社日·社戏
2021-04-12焦红梅
焦红梅
王驾《社日》诗云“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辛弃疾《西江月》词曰“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头忽见”;鲁迅的《社戏》,写了暮春社戏的热闹喧哗……
“社日”“春社”“社林”“社戏”是什么意思呢?这还要从“社”说起。
一、社,即土地神。后成为村落、区域的名称。
《说文解字》:“社,地主也。”应劭《风俗通义》引《孝经》说:“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土以为社而祀之,报功也。”
由此可见,“社”源于土地崇拜。因大地生长草木五谷,提供居住之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故古人视土地为神灵。上古的天子用青﹑赤﹑白﹑黑﹑黄五色土垒成一个方形的坛,来祭祀土地之神。天子分封诸侯时,就从社坛上取一捧五色土,用一束茅草裹着送给受封者,让其回到自己的封地立“社”祭拜,以祈福报恩。
那时的社有官社、民社之分。《礼记·祭法》说:“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王自为立社,曰王社。诸侯为百姓立社,曰国社。诸侯自为立社,曰侯社。大夫以下成群立社,曰置社。”置社即民社,其他都是官社。当时立“置社”要有一定的户数。《周礼》说:“二十五家为社。”《礼记注疏》郑玄注:“百家以上,则共立一社。”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二千五百家为社也。”各家说法不一。后来,可能严格的户数规定不好执行,就干脆以大夫居住的邑落立为一社,也不再管户数的多少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些大大小小的社坛又演变为各种土地庙,依然叫“社”。后来逐渐成为村落、区域的名称。浙江绍兴的社,即是。
二、社林,就是社周边的树林。
在远古,凡立社都要封土为坛,育植树苗,这些树苗称为“社树”;社树长大成林,谓之“社林”。社林都栽些什么树呢?《论语》记载:“夏后氏以松,殷人以柏,周人以栗。”因“社丛勿伐”是古人共同遵守的规定,故社树可以自由生长,多枝繁叶茂,高大参天。
三、社日,是祭祀土地神的节日。
有了社,就有了祭社的礼法。汉代以前,祭社每年一次,一般在开春。东汉刘秀建国后,下令在洛阳的宗庙之右建立社坛,规定每年二月、八月、十二月分三次祭祀。不久,冬祭被取消,只剩春、秋二社。春社的社日在立春后第五個戊日,祈求社神保佑丰收;秋社的社日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向社神报告丰收,答谢神赐。当诸侯在举行肃穆的祭社礼仪时,黎民百姓也会集在村社前,虔诚地祭拜土地神。“社会”一词由此而来。
每逢社日,人们都要杀猪宰羊,大大庆祝一番。社日喝的酒叫“社酒”。据说“社酒”有治耳聋的独特疗效,陆游《社日》诗云:“幼学已忘那用忌,微聋自乐不须医。”自注曰:“古谓社酒治聋。”社日吃的饭叫“社饭”。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说:“八月秋社,各以社糕、社酒相赉送。贵戚宫院以猪羊肉、腰子、奶房、肚肺、鸭饼、瓜姜之属,切作棋子片样,滋味调和,铺于饭上,谓之社饭,请客供养。”
四、社戏,就是鲁迅小说中描写的每年社中所表演的“年规戏”。
旧时某些地区的农村,春、秋两季祭祀社神所演的戏,都称社戏。其目的是祈福、酬神。社戏多在庙台上演出,也有在野台上演出的。鲁迅所写的社戏,就是在临河而建的野台上演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