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抢下美国外卖50%市场,这三个华裔年轻人做到了!
2021-04-12章航英莱新
章航英 莱新
12月9日,美国版美团DoorDash要在纽交所上市了,这是一家在美国提供外卖配送服务的互联网公司,公司的3位创始人都是华裔,分别是徐迅(Tony)、方安迪(Andy)和斯坦利?唐(Stanley),而他们的年龄分别是:36岁、28岁和27岁!
他们平均年龄不过30岁。IPO前,徐迅持股DoorDash公司4.6%,Andy Fang和Stanley Tang各持有4.2%的股份。按目前3000亿市值计算,其身家都在百亿元以上。外媒评价他们是移民实现美国梦的代表。
美团创始人王兴的年龄是41岁,比他们年龄中最小的合伙人斯坦利?唐要大14岁。
而且DoorDash的3位创始人已经一起创业7年了,也就是说他们刚开始创业的年龄分别是29岁,21岁和20岁,青春逼人!
更厉害的是,DoorDash在2013年1月上线,美团外卖则是在2013年11月上线,他们比王兴和王慧文的动作要早了整整10个月!
不过DoorDash的估值并没有美团大,它最新的上市估值在380亿美元左右,而美团如今已经是市值超过2100亿美元的公司了。值得一提的是,去年6月,DoorDash融资4亿美元时,其公司估值还是160亿美元,6个月过去,他们的估值翻了整整一倍多!增速惊人。
平均年龄30岁,送外卖实现财富自由
这三位创始人的故事确实励志,尤其是身为CEO的Tony Xu。他原名徐迅,1985年出生于中国南京,小时候就随父母移民美国。
来到美国后,徐迅一家的日子过得并不轻松。母亲原本在中国时的医生执照不被当地认可,父亲则还在伊利诺伊大学攻读航空工程学位。最困难的时候,家里的银行账户上只剩下250美元。
徐迅的母亲承担了一家人生活的重担。她一天打三份工,其中一份工是在当地餐厅当服务员。少年时期的徐迅,也经常去母亲打工的餐厅当洗碗工。这也为徐迅后来创办Doordash帮助中小餐馆配送外卖埋下了种子。
这样的生活过了12年,徐迅的母亲终于攒够了钱,她重返校园,并最终开出自己的诊所,如今已经经营了二十年。
可以说,徐迅母亲就是移民实现美国梦的典型代表,而徐迅也深受激励。在DoorDash招股书的开端,徐迅用一封饱含深情的信讲述了他们一家在美国打拼的经历,并称“创立DoorDash,就是为了帮助像我妈妈那样的人实现梦想。”
徐迅很争气,一路念到了斯坦福大学商学院。也就是在这期间,他和另两位同校计算机专业的华人同学Andy Fang和的Stanley Tang一起创立了DoorDash。
2013年1月12日,他们推出了一个送餐网站的雏形,没有经过餐厅同意,就把附近餐厅的菜单搬上了网站,并附上他们自己的电话号码。
没想到,几个小时内,他们就迎来了第一个订单——有顾客下单一家泰国餐厅的大虾炒粉和春卷。三个年轻人迅速打电话下单,然后开着车把这份晚餐送到顾客手中。
不管在中国还是美国,外卖服务都颇受欢迎。从此,徐迅他们过上了白天上课、晚上送外卖的生活。
7年后,DoorDash上市,徐迅等创始人实现财富自由后,依然坚持每个月都体验送外卖。
早期,为了验证自己的创业想法是否成立,徐迅还真的加入了达美乐比萨店,干了一段时间的外卖司机,他后来说那是一段十分宝贵的经历,让他了解了餐饮店外卖运力不足的情况,尤其是在足球比赛或者情人节这种活动或节日里,外卖配送的司机是十分紧缺的。
至于徐迅的个性,被曾身边的同事评价为“一个十分冷酷又不失公平”的CEO。他的人生座右铭是“最大的乐趣和最少的遗憾”。
2020年《财富》将徐迅列入了全球40位40岁以下商界精英名单。
再看联合创始人方安迪(Andy):他今年才28岁,在2010年到2014年就读于斯坦福大学计算机系,这哥们儿在2011年就加入Facebook去做实习生了,并且在2012年暑假又去了Facebook实习,不知道为什么他并没有留在Facebook工作。可能就是与徐迅邀請他创业有关吧,2013年2月他还在大学3年级,就参与创办了Doordash。
创业者,主要就是创造东西——而且要快!
年仅27岁的斯坦利?唐是他们当中最年轻的一位,他出生于香港,2014年也在斯坦福大学读书,他与方安迪一样,都是还没毕业就参加了DoorDash的创业。
斯坦利?唐的成长经历也很值得说道说道,他早在小学时就开始“创业”,当时他在香港的学校读书,学校禁止吃零食,于是他开始在校外便利店里买零食,然后在校内以3倍价格卖给同学。
在他长大一点后,家人给他推荐了《富爸爸、穷爸爸》系列丛书。斯坦利?唐读完后自己也写了一本书,名叫《eMillion: 14位成功互联网百万富翁的幕后故事》,这本书在2008年12月出版后,就直接登上了亚马逊畅销书排行榜榜首。14岁的斯坦利成了世界上最年轻的畅销书作家。
2010年5月刚从高中毕业后,斯坦利?唐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计算机专业。
生命不息,折腾不止,上了大学的斯坦利?唐依然没闲着,在高中暑假里他就构思了一款新闻聚合网站,但直到2011年年初才做出来,名字叫BuzzBlaze,采用RSS订阅机制,也有可能是想模仿当时已经成名的BuzzFeed网站。不过这个项目在发布1周之后就“失败”了。
对此,斯坦利?唐总结说:“BuzzBlaze对我来说都是一次很棒的经历,因为我们成为了创业文化的一部分(应该是说自己参与了创业的大潮)。作为一名创业者,主要就是创造东西——而且要快!”
2011年斯坦利?唐还曾和朋友开发了一款名叫QuadMob的移动端社交产品,可以让朋友之间实时查看地理位置。他们还曾拿着这款产品去申请Facebook投资人彼得?蒂尔设立的奖学金,但彼得?蒂尔对他们的产品评价并不高,最终没有获得奖学金。
2012年4月斯坦利?唐在博客中回忆了新闻聚合网站BuzzBlaze失败,半年后的2012年9月、10月左右,他就開始参与Doordash前身的创业了。
在2013年的一篇博客里,斯坦利?唐回忆了DoorDash的创办过程:我们的故事要追溯到2012年秋天,在(硅谷)帕洛阿托市中心的一家小型马卡龙店里。我们四人致力于为小企业主开发技术,并就我们开发的应用程序获得店主的反馈。我们花了很长时间与商店经理克洛伊交谈,了解她的日常生活。但最终,我们的应用并没有解决她最重要的问题。就在我们要离开的时候,克洛伊突然说道:“嗯,有一样东西我想给你看。”她拿出一本厚厚的小册子。那是一页又一页的送货单。“这让我抓狂。我没有司机来满足这些(外卖)要求,而我就是那个在亲自送外卖的人。”这就是灵光一现的时刻。在接下来的几个星期里,我们采访了旧金山湾区的200多名小企业主——从圣马特奥到山景城——我们不断听到同样的话:送货很痛苦。与此同时,我们自己也有强烈的需求。我们都来自大城市,在那里送餐是很常见的事情。但在帕洛阿托,没有一家餐厅送货上门。所以我们决定做点什么。我们开始写代码,在几个小时内完成了DoorDash最初的原型。2013年1月,产品正式上线。半小时后,我们接到一个电话——这是我们的第一份订单!接下来我们知道的是,我们每天都在斯坦福校园里送食物。我们白天是学生,晚上是送货员。作为司机,我们学到了很多,现在我们会让每个团队成员在公司的第一周就开始当司机。后来我们在6月份把我们的名字改为“DoorDash”。
七年抢下美国50%市场,如何做到的?
目前DoorDash已成为全美最大的外卖平台,市场占有率已达一半。其用户规模超1800万,已经完成超9亿笔订单。平台上的送餐员称为Dasher,类似于中国的“骑手”,数量超过100万,他们已经通过平台赚得超过70亿美元。
DoorDash服务的餐厅超过39万家,他们在这个平台上的销售额累计已超过190亿美元。平台上的商家通过外卖拓展市场销路,2019年同店销售额同比增长59%。
三位华人学生创立的外卖平台,仅用七年时间,打败美国外卖鼻祖Grubhub和从网约车切入外卖配送的Uber,成了全美最大的外卖平台,它是如何做到的?
最开始的时候,DoorDash只在小地方范围内开展外卖配送业务。当时市场上已经存在几个相似的竞争对手,例如GrubHub、Postmates。就拿“在线外卖鼻祖”Grubhub来说,早在04年的时候,它就敏锐地抓住了外卖市场只能电话预定的痛点,有针对性地推出在线预订,一跃成为美国最大的在线外卖平台。
然而Grubhub主要是搭建平台吸引商家入驻,并撮合用户与商家完成交易,配送由商家自行完成。简单来说就是没有统一配送,这意味着平台缺乏黏性与护城河,商家配送无标准化流程,用户也无法实时了解配送状态。
相比之下,DoorDash采用统一调配打法攻城略地,凭借先发优势逐步抢占市场份额。这也为不具备配送能力的餐馆提供配送服务,大幅度增加了平台上的商户数量。其它竞争对手纷纷跟进,当统一配送打法兴起之后,GrubHub受到严峻挑战,出现了亏损。尽管后面调整了运营模式,但大势已去,最终沦落到被欧洲外卖公司Just Eat收购。
这只迅猛增长的独角兽,也吸引了众多资本的注意,在资金助力下进一步扩大规模,形成了良性循环。经过数年的发展,DoorDash以45%的市场份额问鼎美国外卖市场老大。在这段特殊时期,该企业还通过减免一半佣金,以及对新加入平台商家免除佣金的方式,实现了新一轮增长。
前不久,DoorDash推出了Storefront服务,帮助餐厅创建独立的网站来接受提货和送餐订单,并能通过平台访问用户数据。此外他们不再局限于外卖餐饮,而是积极扩展新业务,与全美1800多家便利店合作。从而让消费者能便捷地获取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如厕纸、清洁用品、药品等。
当然,DoorDash并非高枕无忧,后面的竞争对手正紧追不舍。例如网约车巨头优步的外卖业务Uber Eats,今年一季度实现营收为8.19亿美元,与上年同期的5.36亿美元相比,增长高达53%。除此之外,还有Postmate、亚马逊旗下的Deliveroo以及换了新东家的Grubhub。可以预见,这些外卖平台之间必将展开更加激烈的竞争,或许未来不久将迎来一轮洗牌,鹿死谁手有待时间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