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孤独正在成为一种流行病

2021-04-12

家庭医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社交

2021年3月,春暖花开,但世界上很多国家还在2019年底蔓延至今的新冠疫情当中挣扎,各种防控措施在隔绝人们的物理接触的同时,也让人感到空前的孤独;即便是疫情已经得到很好控制,各项社会活动几乎完全恢复的我国,虽然马路上奔跑着川流不息的车水马龙,大街上有着摩肩接踵的拥挤人潮,茶肆酒楼里不断上演觥筹交错的应酬交际,但人们还是普遍感到孤独。可是你知道吗?这份大家习以为常的孤独,已经成为了我们身心健康的无形“杀手”。2020年,仅日本就有2.09万人因孤独、抑郁而选择自杀。长期处于孤独中的人,基因活动会受到影响,进而导致免疫力失衡,更容易得上传染病、高血压、失眠、癌症等疾病,甚至早亡。可以说,孤独已经成了一种普遍的社会性问题,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

比瘟疫更可怕,孤独感正在全球蔓延

新冠疫情期间,对于长期宅居家中的人来说,社交成为了一项“硬需求”。而作为满足人们情感联结的在线社交类产品,更是成为了人们释放情绪压力、获得情感支持的重要途径。

据某交友软件平台发布的年轻人“疫”社交大数据显示,2020年2月中上旬该平台上用户人均使用时长较平时增长30%以上,高峰时段(0~1点)在线人数较平时增长60%,同时,每日配对数、聊天消息条数均涨超20%,“回归”的用户数比过去平均数据更是增长了25.9%。另一款主打相亲的社交APP,2020年春节期间的活跃人数更是达到日均1000万,比上一年增长了39.3%。

独居、情绪压抑、社交圈小、表达欲强、想找对象……人们或许出于不同的原因使用交友软件,但归结起来,都是由于“孤独感”。

报道称,2020年日本全国的自杀人数比2019年的确定值多750人(3.7%),为2.09万人。仅去年10月份日本就有2153人自杀,这比同年年初到10月末由于感染新冠而死亡的累计人数(1765人)还要多。为了努力减少该国居民的孤独感和社会隔离,并应对自杀率上升的社会问题,2021年2月日本首相决定任命内阁府特命担当大臣坂本哲志担任第一任“孤独大臣”。

另有调研报告显示,与2019年相比,2020年感到孤独的欧洲民众数量增长了近3倍。西班牙流行病学家佩德罗·古隆说,欧洲不断反复的疫情不仅让老年人感到孤独,也让年轻人感到孤独。相比而言,年轻人由于缺乏忍受孤独的经验,更容易出现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

其实,孤独问题是一直存在的。2017年的一份报告发现,英国超过900万人表示他们经常或总是感到孤独。英国因此成为首个任命“孤独大臣”的国家(2018年)。另有研究显示,承认“自己身边没有可以商量事情的人”的美国人从1985年的10%上升到了2004年的25%。2018年的一份报告则显示,美国22%的成年人经常或总是感到孤独或社交孤立。

而中国的数据也同样不乐观。过去70年、40年、20年、10年甚至5年,数以亿计中国人的生活方式、社会关系、家庭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个变化之巨大不论横向与列国相比,还是纵向与各历史时期相比,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不可避免地导致诸如老龄化、“空巢”“留守老人、儿童”“城漂”“候鸟”等“新生名词”的出现——而这些“新生名词”中任何一个,都有可能造成“孤独问题”。首届中国国际积极心理学大会上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6.9万参与者中,九成人有孤独感。国内某婚恋网站进行了一项8.5万人参与的大型调查,结果89%的男性和82%的女性表示孤独感随着年龄增长越来越强。一项对1652名18~35岁的青年进行的访问调查显示,45.0%的年轻人担心没有人可以交谈,心理上感觉孤单。中国人民大学数据与调查中心发布的调查数据显示,我国大陆地区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中,24.78%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其中1.4%有严重孤独感,独居老人中有严重孤独感的比例高达5.12%。健康状况越差的老年人孤独感越强烈。

那孤独到底是什么呢?孤独是你希望拥有的社交关系与你感到的社交关系之间的差距。也就是说,人在渴望交往而实际交往情况不佳时容易产生孤独感,但孤独不一定是社交技巧糟糕、社会支持缺失的结果。孤独的人更有可能对模糊的社交提示做出负面解读,并进入一种自我保护模式,会退出自己的社交圈,导致其他人也如此行事。这样,孤独就具有了传染性。

孤独是种病,会加速心血管老化

有关孤独对人类身心影响的有用数据来源于1961年对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罗塞托(Roseto)小镇的研究。这个小镇之所以被命名为“罗塞托”,是因为这里的早期居民是来自意大利南部城镇罗塞托·瓦尔福托的移民。

白天,小镇上几乎看不到人影,居民们都外出干活,但到了晚上却变得异常热闹。下班回家的人们在路上相遇了就会热情闲聊,有时还会在回家吃晚饭前一起喝一杯。教堂的钟声响起时,妇女们聚集在公用厨房做饭,男人们聚集在餐桌旁,期待着美味的意大利面、香肠、肉丸和葡萄酒。因为是意大利移民,所以罗塞托人经常被周围的英格兰和威尔士小镇的居民们鄙视,也正是这种鄙视,成就了罗塞托人的和睦与团结。对于罗塞托人来说,邻里之间自由进出彼此的房子,几代人住在同一所房子里是很自然的事情。他们每个人都会很认真地去教堂祈祷,也会聚在一起享受假期,彼此之间互相关心,没有一个人生活在孤独之中。

一年夏天,一位当地医生告诉正在参加医学研讨会的沃尔夫医生:“在罗塞托镇,心脏病的患病者要比附近小镇少得不可思议。”沃尔夫听闻很是好奇,因此调查了罗塞托人过去7年的健康诊断数据,发现了令人惊讶的数据:邻近镇上的65岁以上男性心脏病发病率与美国全国平均值差不多,而在罗塞托,心脏病的发病率则是平均值的一半,并且55歲以下男性的心脏病发病率几乎为零。不单是心脏病,其他疾病的死亡率也比预期低30~35%。

这种神奇的现象大大激起了沃尔夫的兴趣,他花费十余年的时间对罗塞托展开了全面的调查,并最后得出结论:亲密友好的关系比胆固醇值和是否吸烟更重要。这个在罗塞托被沃尔夫医生观察到现象,被学界称为“罗塞托效应”。

近些年的研究更是对此进行了佐证。美国杨百翰大学一项涉及30万人的研究表明,孤独感的危害相当于酗酒或每天吸烟15支。美国芝加哥大学心理系学教授约翰·卡西奥波指出,孤独感会增加人体压力激素皮质醇的水平,从而削弱免疫系统,使人更容易生病,孤独者的血压比正常人高出30毫米汞柱,心脏病和脑卒中的患病率是正常人的3倍。美国、芬兰和瑞典三国联合研究发现,孤独的生活方式使癌症的发病率增加2~3倍。美国加州大学一项针对60岁以上老人的调查发现,常感孤独的人,寿命减少6年。

孤独不仅“打败”了许多个人,也让社会背上了不小的负担。伦敦经济学院的研究显示,所谓的“孤独流行病”的公共服务成本约为每个人6000英镑,“孤独综合征”令英国经济每年损失320亿英镑,约合440亿美元。

陌生人的一个拥抱,就能治愈孤独

孤独、抑郁、焦虑等心理健康问题,正在成为健康老龄化的一大挑战。全球多个国家也因此推出各种举措,我国从2019年到2020年,在全国选取1600个城市社区和320个农村行政村,实施老年心理关爱项目,旨在了解和掌握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状况和需求。

从个人层面来说,要想摆脱孤独,就要多经营自己的内心世界,具体包括——

1.战胜自卑。自卑者总感觉自不如人,所以不愿跟人接触。这些人不妨试着与人交流,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2.随时保持联系。不要在感到孤独时才想起朋友,而要有意识地经常与好友保持联系,并时常想着为他们做些什么。

3.认识新朋友。孤独的最大对手是新事物,可以多通过朋友去认识新朋友,主动接近别人,给自己的生活增添新元素。艺术家何岸曾进行了一次行为试验。他在深圳的街头放了一个灯箱,写着“想你,请与我联系”,然后留下电话号码,试图在繁忙大都市里寻找人与人之间的联系,结果有数百个陌生人来电倾诉。实际上,疏解孤独情绪需要渠道和窗口,更需要可感、可触、可及的人群交往,从而在增强信任中传递情感需求。

4.培养一门兴趣爱好。当觉得孤独的时候,可以专注于自己的爱好,平时还能和圈子里的同道相互交流。

5.锻炼身体。感到孤独时不妨出门锻炼一下身体,有助于大脑分泌多巴胺等让人兴奋和欣悦的化学物质,引发积极情绪。

6.换张笑脸。没人喜欢整天愁眉苦脸或者一脸清高孤傲的人。不妨每天早上照照镜子,看看这张脸能不能让自己感到亲切。

7.拥抱他人。当今的社交世界变得越来越视觉化、数字化,人们很容易忽略身体接触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性。而有研究显示,陌生人的一个真心拥抱就能抚慰孤独之痛,降低被拒绝后引发的社会排斥感。

另眼看孤独,与孤独和谐相处

哲学家叔本华曾说过,人们在这个世界上要么选择独处,要么选择庸俗,除此以外再没有更多别的选择了。对于某些天赋异禀的人而言,孤独似乎是注定的命运。

在他看来,孤独也并不是一件坏事,它给那些天赋异禀的人带来两个好处:

第一,他可以与自己为伴;

第二,他用不着和别人在一起;独处是一种自然的、适合每一个人的生活状态:它使每一个人都像亚当那样重新享受原初的、与自己本性相符的幸福快乐。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孤独它不完全是件坏事,它只是人类众多情绪状态中的一种罢了。而这种情绪,我们每个人都无从逃避,只是有些人的情绪感知能力比较强,对孤独的体验更为深刻。

与其想着如何与孤独对抗,不如学着与孤独相处,接纳人生而孤独的本质,感受和面对孤独的心理状态。当你不再试图逃避、对抗孤独的时候,你反而能够将自己从焦虑的状态中抽离出来,像个旁观者一样冷静地审视自己的生活状态,享受独处的乐趣,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意识到这一点,就能放弃与孤独对抗的执念。

【编后】抵抗孤独的一个重要方法是走进社会关系、融入人际交往、增强社会信任。毕竟,单个人处在自适应状态未必有孤独感,如果想被聆听,却无人应答、无人可信,才真正会被孤独包围。

社交网络时代打破了互联互通的障碍,寻找沟通、多点联接变得更容易,但倘若只是建立在虚拟身份的基础上,再热闹也注定还是“一群人的孤单”。如果现实中缺乏高质量、有价值的社会关系和人际互信,纵使想投身虚拟世界,也难以填补内心空白。更甚者,每个人都在社交网络上传播信息、传递情绪,“孤独是会传染的”。可以说,提高现实生活中人际往来的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有必要減少对虚拟世界的依赖,否则,回家团聚还各自抱着手机,再亲的人也被冷落一旁。

猜你喜欢

社交
社交之城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真的有社交网络成瘾这回事吗?
大象都是社交家
社交网络时代的“新青年”
你的社交障碍是什么
2016年社交网络分析
活在社交网络的另一个我
宅女爱上社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