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1-04-12朱珺
朱 珺
(南京体育学院,江苏 南京 210014)
课程思政理念是现代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针,能够在人才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对人才的思想、政治观、意识、信仰等进行培养,这样人才在自身活动中才会注重集体利益,为行业或社会发展做出贡献,这也是人才个人价值的更高体现。但现代院校所采用的人才培养模式普遍没有思政培育功能,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也不例外,因此如何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是一项值得思考的问题,有必要展开研究。
1 课程思政理念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
1.1 基本概念
课程思政理念就是在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塑造人才的思政思维,并逐渐培养人才的思想、意识、观念等内在素养,提升人才内在素质,而内在素质也是现代社会、行业对人才提出的新要求。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教师需要挖掘培养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并将这些元素融入教学内容中,借助教学活动让人才进行思政思考,这种思考会让人才投入到工作场景中,秉持自身政治观念对工作的方向、事物的好坏或利弊进行判断,且判断并不完全针对个人利益,更多地会考虑集体利益,例如在工作中人才会坚决维护国家政治主权立场,拒绝、批判任何侵犯国家主权立场的工作要求,或者出于国家发展目的大力创新,为国家国际政治地位作出贡献,这些表现说明人才的个人思想与活动推动了集体发展,这也彰显出人才的个人价值,因此课程思政有利于集体与个人,是一种能对人才内在素质进行全面培养的理念,结合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能够让人才内外兼优[1]。
1.2 重要性
1.2.1 明确人才发展方向
在以往人才培养中,很多人才都会思考自身未来就业方向问题,但其中大部分人在思考过程中都会陷入迷茫,不知道要如何选择方向,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要选择某个行业作为自己就业方向,在这种迷茫状态下人才的个人发展会被拖延,也会导致社会行业出现人才短缺,不利于社会、行业发展,因此如何明确人才发展方向是一项值得重视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在课程思政理念下人才思考就业方向时会从政治角度上判断各行业对国家的贡献,即各行业的发展会增强国家某方面的实力,这样人才就可以根据自身兴趣、专长去选择一个行业,知道自身选择这个行业的目的是推动行业发展,增强国家在该领域的实力,说明人才的发展方向明确,不会陷入迷茫,这能给国家发展带来强大的内生动力,因此课程思政非常重要[2]。
1.2.2 强化人才是非判断能力
现代社会环境中充满了物质层面的诱惑,这种诱惑有可能导致人才作出一些有损国家利益的行为,因此必须杜绝这种行为,人才之所以会受到诱惑,就是因为其本身的是非判断能力不够强,不知道自身正处于诱惑中,等到发现已经为时已晚。面对这种情况,就要着手强化人才的是非判断能力,而课程思政理念就具备这一功能,即在课程思政理念的人才培养中,人才的政治观、价值观等会更加清晰,且相互融合,这时当人才接触到物质诱惑后会在正确政治立场上对事物的价值进行判断,如果事物会对国家造成损害,就会将事物判定为“错误”行为,拒绝接受所谓的“好处”,说明人才的是非判断能力得到了强化。
1.2.3 促进人才创新
现代各行业内人才大体可以分为就业型人才、创新型人才两类,其中前者具备出色的工作能力,可以满足行业当前工作需求,但并不能推动行业朝前发展,人才在工作中的思维与行为有机械化的特征,因此此类人才只能在当前实现就业,并不能推动行业发展,同时如果行业通过其他方式朝前发展,则此类人才是很可能被淘汰的。而后者则不存在前者的问题,不但在工作能力上与前者差别很大,还会主动探索行业当前缺陷,再发挥个人专长不断尝试创新,促使行业朝前发展,同时也在行业内体现个人价值,这有利于个人发展。相比之下,创新型人才更加优质,现代各行业也非常希望得到此类人才,而课程思政理念具备促进人才创新的作用,可以让人才成为创新型人才,即课程思政理念下,人才在国家政治立场上会意识到国家需要不断进步,自己要通过工作为国家进步提供动力,投身到国家建设事业中,这会让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成为创新型人才。
1.2.4 树立爱国信仰
不可否认,我国长期以来在人才培养工作种普遍存在人才流失现象,尤其是高水平人才群体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流失到国外,这种现象对国内人才实力造成了一定程度破坏,也让国家意识到很多人才的爱国信仰比较薄弱,因此提出了培养人才爱国信仰的要求。在国家要求下,课程思政理念可以帮助院校实现爱国信仰培养要求,让人才在受培养阶段意识到自身作为中国人,不应当崇洋媚外,外国的工作环境只是与我国存在区别,并不代表外国工作环境优于我国,同时通过培养要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传递给人才,树立他们的爱国信仰,治理人才流失现象[3]。
2 课程思政融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
要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发挥课程思政理念的作用,就必须让该理念融入该模式,构成一个同时具备专业技能、内在素质培养的新模式,其中如何让理念融入模式是核心问题,需要采用对应方法才能实现,以下将提出具体方法。
2.1 挖掘思政元素
要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就必须挖掘模式中不同课程的思政元素,包括理论课程、实训课程与产业实践课程,这是课程思政理念融入的基本条件。关于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方法有两种,其一是针对教材或教育内容进行挖掘,教师要展开深入分析,找到教材或教育内容中存在的思政元素;其二是针对课外内容,教师可以将外部的思政元素代入到课程教学中,这样也能实现课程元素挖掘目的。以下将对三类课程的常见思政元素进行分析。
2.1.1 理论课程的思政元素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的理论课程主要是围绕教材开展工作,因此教师在该课程中要采用第一种思政元素挖掘方式进行挖掘,但也可以辅以第二种方式来挖掘。以通信工程专业的《通信原理》教材为例,教师通过第一种挖掘方式可以找出教材中很多思政元素,例如针对绪论内容,教师可以看到通信工程在现代行业中的重要性,借助通信工程能够让人们的分工协作关系更加顺畅、密切,提高人的通信效率与通信范围,这能起到提高工作效率、增强工作协同性的作用,在该作用下各行业会开始相互融合、合作,促进国内产业转型发展,为国家发展提供动力,这一点符合国家多元化发展政策倡议要求,是一种思政元素。另外,如果教师在理论课程中使用了第二种挖掘方式,可以将一些课外的、现实发生的案例代入到理论课程教学中,例如国家通信工程的新成果对国家国际政治地位的影响等。
2.1.2 实训课程的思政元素
实训课程主要在理论课程之后开展,目的是让人才在模拟环境下掌握理论知识的应用方式,也初步帮助人才累积经验,为之后的产业实践教学做好准备,而在实训课程中同样有着丰富的思政元素,教师也要进行深度挖掘。在实训课程中,建议教师主要使用第二种方式来挖掘,可以在人才实训过程中结合课外思政资源提出问题,促使人才进行思考,这能让人才的思想更加清晰,知道自己为什么而学、学成后会给自身及社会带来什么帮助,其政治观念、思想、意识等就是在这种方式下成型的。例如在焊接专业中,教师可以列举现代焊接行业中的常见问题,引导人才思考这些问题的不利影响,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将会对我国国际政治格局产生怎样的影响。
2.1.3 产业实践课程的思政元素
在实训课程下人才具备了一定的工作能力与经验,因此可以进入产业内相关企业参与实践工作,即实践课程,借助实际的工作进一步增强人才的技能水平,丰富工作经验。在实践课程中,建议教师拓展思维,灵活使用两种思政元素挖掘方式找出其中的思政元素,即实训课程中的内容就是工作任务,这些任务是企业获取经济利润的渠道,这时教师通过挖掘可以让人才看到这些任务除了会带来经济利益以外,还会给企业带来哪些帮助,甚至延伸到国家层面进行进一步思考,同时传递创新思想,激发人才创新意识,借助工作锻炼人才创新能力。例如在计算机安全软件开发任务中,教师可以指出“此类软件的开发能够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而企业会通过这些经济利益继续发展,逐渐成为行业翘楚,同时在未来发展中不断创新,推广自身软件,让企业走向国际,也让国家在计算机安全层面上的国际地位提升”。
2.2 改变教学模式
现代很多院校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中采用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导的,造成人才表现被动,不利于人才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他们不会对问题进行思考,一般都是记住教师所讲,并依照教师要求参与实训或实践,只能培养出就业型人才,且无法起到思政培养作用。因此在课程思政理念下,院校与教师必须着手改变教学模式,将人才放在主导地位,而教师则作为引导者开展工作,这种教学模式才能让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并充分发挥应有作用。在改变后的教学模式中,因为人才占据主导地位,所以他们具有充足的能动性空间,有条件去发散自身思维,加之教师的引导能激发人才主动性,促使他们开始思考,同时教师作为引导者要提出具有思政意义的引导性问题,让人才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才能实现目的。以平面设计专业为例,教师作为引导者可以提出“在服装设计中,我们要如何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等类似问题,这些问题会让人才开始思考,逐渐尝试在服装设计中融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设计元素,借助文化交流,提升我国国际影响力。
2.3 改革课程体系
长期以来,国内院校的课程体系都具有课程分界鲜明的特征,即不同课程之间存在很明显的界限,这导致课程之间相互独立,导致技能课程很难与思政课程融合,课程思政理念自然也不能发挥应有作用。面对这种情况,院校就必须着手改革课程体系,旨在改变课程之间的关系人,让技能课程与思政课程相互融合,使得技能课程教师与思政课程教师相互协作,共同发挥课程思政理念作用。在课程体系改革后,因为教师可以相互协作,所以在协作中教师可以发挥自身专长给对方提供一定帮助,即技能课程教师的专长是技能教育,弱项是思政教育,这使得此类教师在自身课程中很难有效开展思政教育,且挖掘思政元素时也会遇到一些难题,但思政课程教师的专长与弱项相反,可以帮助技能课程教师有效开展思政教育或者挖掘思政元素,也从技能课程教师处获取专业信息,这些信息可以在思政课程教育中使用。可见课程体系的改革让技能课程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变得融洽,课程思政理念也能顺利融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借助课程思政理念可以培养出内外兼优的人才。
2.4 革新培养目的
在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产教融合模式中之后,教师会发现以往人才培养目的存在缺陷,即以往目的只要求人才掌握专业知识即可,该目的在课程思政理念下明显是有缺陷的,因此需要得到革新,这样才能保障课程思政理念的作用充分发挥。革新后的培养目的就是同步培养人才专业知识与内在素养,但要实现这一目的还需要院校与教师作出一系列的改革。首先在院校层面上,建议院校融入“人性化”思想让人才自主选择专业课程,这样人才能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人,能充分发挥自身内在素养作用,以实现个人理想为目的投身到社会实践中,为国家发展做贡献。其次在教师层面上,建议教师配合院校改革,关注人才技能、内在素养水平,为人才提供针对性的教育,这样才能让人才不断进步,顺利成为内外兼优人才。
3 结语
本文对课程思政理念下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研究,阐述了课程思政理念的基本概念与重要性、课程思政融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方法。在课程思政理念基本概念上,该理念指出了当前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不足,也明确了在该模式中融入课程思政理念的重要性,因此院校要积极的对该模式进行改革。采用文中方法可以给院校提供一定帮助,促使院校将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内外兼优的人才,为国家发展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