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地区特色产业的专本衔接培养模式探讨
2021-04-12姜晓通徐本连胡朝斌
姜晓通 徐本连 胡朝斌 于 宁
(常熟理工学院机械工程学院,江苏 常熟 215500)
江苏省在《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产教深度融合,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应用技术型本科教育、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紧密衔接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目前,江苏省作为全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先行者,在“3+2”转本衔接升学模式上已进行了多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苏州作为江苏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在产业转型过程中,本地区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作为苏州地区老牌的应用型本科高校,常熟理工学院也在积极探索服务地方产业的人才培养模式[1]。
经江苏省教育厅批准,我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与苏州建雄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开展“3+2”专本衔接项目,立足苏州大市产业特色,在苏州即将成为中国第一大工业城市的背景下,探索出一条符合本专业办学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
1 现状分析
机械电子工程是机械、电子、计算机和自动控制等技术有机结合的一门复合技术,常被称为机电一体化技术,它代表着机械工程技术革命的前沿方向。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学科,它以强大的应用潜力培养出一大批高技术人才。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和其他一些新兴学科一样,它所要求的人才及人才知识结构、技术素养等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机械工程人员,又不同于传统的电子工程人员。目前在这方面对人才的培养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系统的体系,处于一个逐步完善阶段,其培养模式及课程群优化设置与建设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问题[2]。
目前机械电子专业在人才培养上主要存在两个误区:重“机”轻“电”和重“电”轻“机”。第一种误区重“机”轻“电”,由于目前不少学校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是由机械院系主办,因传统学科专业人士的偏向性,使很多学校制定的教学计划也是以机械为主,占用了多半的教学时间,造成微电子及相关课程安排的不足,形成了一种重机械而轻电子的现象。这显然与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内涵不相符,也是对机电一体化技术发展总趋势认识不足的一种表现。第二种误区重“电”轻“机”,有一些学校的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由电信院系主办,开设计算机应用、电子线路设计等纯“电”课程相对较多。这是因为电子产品设计和制造具有封闭性的特点,可以独立完成一个小型电子产品的设计、元器件的采购和装配调试全过程,时间短、见效快。而机械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则需要多人配合,过程长,机械设计和制造方面知识的掌握特别强调实践环节,需要实际锻炼。
2 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清晰,过于泛化,针对性不强,给有限的四年教学带来一定的盲目性,该教什么,不该教什么,教到什么程度,培养哪些相关能力与技能都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最终导致学生毕业找工作也不明白自己能做什么,会做什么,有哪些竞争优势[3]。
(2)过分强调知识学习与学术研究,实践教学环节薄弱。目前,我国大部分院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教学仍以课堂讲授为主,注重理论性、学科性、知识性教学,缺乏结合实际的案例式、启发式教学,缺乏工程实践教学,学生动手能力差,导致学习内容与企业生产相脱节,学生解决现实问题能力低,毕业后适应岗位的能力弱。
(3)专业知识面太窄,结合企业的综合课程不多,课程体系缺乏人文素养,社科艺术、商业经济等综合知识,导致学生工作后的职业发展受限,过早进入职业发展的瓶颈期,上升空间有限。
3 人才培养策略
3.1 调研地区产业结构,共同布局专业方向
坚持市场导向,精准预判人才需求。随着全球工业自动化发展趋势,智能化生产成为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制造业向来是苏州市传统经济支柱,智能化生产的发展趋势推动产业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制造业技术人才不仅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操经验,更需要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电气化、信息化、智能化、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智能制造设备的逐渐普及,使得以往单一技术人才面临着向复合型人才转变的市场需求。人才需求类型方面,需求数量最多的是机械类、电气类、设备类人才,需求紧迫程度最高的是物联网类、生物类、人工智能类、生产工艺类人才。通过对苏州大市的产业调研,理清本地区产业对机电类人才的需求,与合作的职业学院共同布局机电类专业方向,着重定位于机电液一体化这一方向,培养学生机电产品开发与集成能力。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依据教育生态位理论,找准自身发展方向,实现专科和本科共依存、共发展。
3.2 共同制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针对为区域产业结构制定的专业方向,在不同的阶段制定相应人才培养目标,目标统一,层次递进。作为“3+2”项目的第一阶段,苏州建雄职业技术学院机电一体化专业以区域经济结构为背景,培养德、智、能、体、美全面发展,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较好综合素质,掌握机械加工技术和机电液(气)控制技术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具备相应实践技能以及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的生产第一线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作为“3+2”项目的第二阶段,常熟理工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则在第一阶段以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基础上,更加强调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掌握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能够从事与机械电子相关领域内工业产品的设计与研发,应用研究和运行管理方面的技术人才[4]。
3.3 课程体系与平台建设协调统一
课程体系与平台是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合作双方学校在根据各自地区的产业特色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在此基础上结合各自学校办学定位设计各自的课程体系,做到专、本阶段课程承上启下,无缝衔接。同时做好各自平台的建设,为课程体系提供有力支撑,做到课程体系与平台建设协调统一[5]。
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服务对象是机械工程,从课程安排上讲,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的学生应该涉及机械工程的传统课程,但对这些传统课程要求的深度和广度也应当是不同的。机械电子工程人员更多的是考虑机械电子系统的整体,使学生学到更多机械电子工程专业所必须掌握的知识内容,给学生留下一定的空间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钻研相关的课程深度内容。在课程设置上,既要做到一定的宽度,对专业主要技术课程更要有一定的深度。尤其是要为学生提供工程训练的机会,使学生在学校能接触到更多的工程实际,从而能更快进入工程技术人员的角色。
与我校合作的建雄职业技术学院地处有“德企之乡”美称的太仓,借助这一优势,双方在确定“3+2”项目时,以立足太仓产业,培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苏州建雄职业技术学院借鉴德国“双元制”的职业培训模式,以岗位对能力要求为依据,构建以实践为主导的课程体系,面向岗位培养职业能力。根据区域产业特色,该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在课程设置上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确定了机加工设备的操作,机床电器的维护,机加产品的工艺编程及机电产品设计等实践性较强课程;根据确定的岗位群,确定了机械图样的识读与绘制,PLC控制编程技术,工业机器人应用,机械结构设计气液控制系统安装等主干课程。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在毕业前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常熟理工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在学校应用型本科办学定位思想的指导下,开设了智能机器人及机电液一体化两个专业方向。鉴于学生在专科学校理论知识相对薄弱这一问题,学生在入学第一年,主要开设一些理论性较强的专业课程,如C语言程序设计、机械设计、工程力学、机械工程测控技术、机电控制技术、单片机原理及应用和机械制造技术等。为了保证课程的质量,将部分主干专业课程纳入课程群建设,如机器人课程群和电控课程群,分别支撑智能机器人及机电液一体化两个专业方向的公共专业基础课及专业方向课程。同时,针对两个专业方向的专业基础课及实践创新课程,建设了智能机器人和电测控实践创新平台。学生在两个平台上完成机电类公共的专业基础课程后,根据各自的专业方向,完成相应的创新实践,提升自己专业实践能力。
3.4 师资引进与培养
高质量师资是高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一支适应高质量教学要求的师资队伍是提高教学质量和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关键。近年来,各个高校都在大力引进高层次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我院针对机械电子工程“3+2”专本衔接培养的特点,引进和培养学历职称层次高、学术研究水平高、社会行业知名度高的高级人才和青年博士,以加强学术梯队建设。实行企业研修制度,加强校内专任教师到相关企业进行一线学习,建立相关产业和领域的人员到学校兼职授课制度,进一步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在继续保持学生专科阶段实践教学强度的前提下,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储备,做到从专科到本科的无缝衔接,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对于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如何保证他们能够融入现有的课程体系,参与平台建设,做到人—课程—平台相统一,是保证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我院根据每个新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实际情况,在保证其在学校要求的基本工作量的前提下,对其实行分类培养。对有潜质,愿意继续从事科研的青年博士,为其继续从事高水平科研工作创造条件。对其他青年博士,则引导其从事教研、教学管理、实验室管理等方面的工作。同时,鼓励青年博士进专业实验室,参与实验室平台建设,让年轻教师在具备扎实专业理论知识的前提下,增强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同时,针对青年博士没有教学经验这一问题,学院为每位新引进的青年博士配对校内导师,规范青年教师的教学规范,提高教学水平,保证教学质量。
3.5 企业对接,实现高质量就业
高质量就业是检验学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我校地属苏州,毗邻上海,对于大多数机电类毕业生而言,找到一份对口的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但要实现高质量就业相对较难。为了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学院积极对接当地优质企业,为学生争取实习机会。苏州地区优质的制造企业较多,尤其是一些当地行业龙头私企、外企非常注重技术岗位员工实践能力和职业发展的培养,但企业又很难招到合适的应届毕业生,了解到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需求,学院主动对接这些优质企业,为学生提供宝贵实习机会。例如学院与玻璃模具龙头企业东方模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全球激光器行业隐形冠军德资企业通快(中国)有限公司等企业开展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合作,选派学生毕业前去企业进行轮岗实习,在企业中进行系统的实践技能学习及综合素养培训,实习学生能够尽快了解岗位职责与企业文化,企业也能够在正式录用学生前对学生有全面的了解,安排匹配的工作岗位。通过学院牵线搭桥,学生、企业双向选择,实现学生高质量就业,企业也招到需要的人才。
4 结语
专本衔接不仅为大量学生提供了学历提升、能力提高的渠道,也为本、专学校合作开辟了道路,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惠互利、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常熟理工学院机械电子工程专业积极探索“3+2”专本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立足本校实际与本地区产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制定一套合理可行的有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