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衍生企业的内涵式发展路径
2021-04-12杨永超
夏 玲 杨永超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常州 213164)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趋势,大量知识、技术等要素通过一定路径、方式或商业模式转移到市场中去。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大量的技术、技术设施以及技术团队,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创新性能力。同时,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进入了内涵发展阶段。加强高职教育改革、增强高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能力、发展高职衍生企业、培养创新创业型人才成为高职发展的重要方向[1]。
1 衍生企业内涵及分类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大量企业,如校办企业、后勤公司、印刷厂等类型。这些企业都依托于高职院校既有的市场、资源、需要等要素,属于衍生企业的初级形式,并不真正属于高校衍生企业范畴。国内外相关学者对衍生企业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产生过程来研究衍生企业。例如,Ndonzuau,Pimay&Surlemont(2002)从衍生过程角度出发,将衍生企业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包括从研究中产生商业创意、创意变成创业项目、项目产生衍生企业和衍生企业产生经济价值。Vohora,Wright&Lockett(2004)认为衍生企业分为研究阶段、机会框架阶段、预先组织阶段、重新定位阶段和持续汇报阶段。国内研究衍生企业的学者相对较少。丁璕(2017)从关系视角研究了大学衍生企业的成长模式;任浩(2018)从概念属性、创生动因与运行机制角度研究了衍生企业,大量学者从创业导向、创新驱动、研究结构、企业家能力等资源要素层面进行了大量研究,产生了大量成果[2]。综合国内外研究成果,衍生企业基本可以定义为以高校的资源为主体,从高校的人才、研究机构、研究成果、技术专利等资源成功转化为市场化运营的企业。
根据衍生企业创立的主体来源,可以将衍生企业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大学衍生企业类型、教师衍生企业类型、学生衍生企业类型。大学衍生企业类型主要是指高校利用自身的资源创办的企业,如清华紫光、北大方正等企业。教师衍生企业是指高校老师自用自身的技术、专利以及其他资源所创办的企业。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见》鼓励高校教师兼职获得合法收入,2017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出台了《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选派专业技术人员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同时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创新或者在职创办企业。以上政策为高校教师创办企业扫平了制度障碍。学生衍生企业是指高校学生所创办的企业。近年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及各省市的创新创业大赛纷纷举行,再加上各地及全国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等项目,都为高校学生在校创业提供了孵化平台,学生在校创业或创办企业的比例越来越高。
2 高职与衍生企业关系机理分析
2.1 基础机理——高职衍生企业诞生的基础
从资源基础论分析来看,任何企业诞生都需要一定的基础,主要是指技术、人力、资本以及企业家才能等。衍生企业更需要依托一定的基础诞生,尤其依托技术、专利、设备等资源基础。高等职业院校以培养应用性高等技能人才为主要任务,与区域经济内的大量企业具有密切联系,校内存在着大量的实训设施设备,如机电类专业实训室、汽车模拟实训室、磨具实训室、轨道交通实训室、计算机实训室、电子商务实训室,这些实训室都具有较强的市场应用性。因此,高职发展与市场需求能进行直接的对接,容易适应市场发展需要。从学生角度出发,学生进入高职学习后,可以拥有一技之长,直接成为企业所需要的人才,一旦学生再拥有了产品的市场资源、企业的发展资本以及其他资源,那么高职衍生企业就很容易诞生。从教师角度出发,高职教师不追求较高的理论科研,更偏重应用性研究,尤其是某些技术的应用,如机电类的磨具制造、装饰装潢、皮具制作等,这些教师完全可以利用学校的实训设施、自己的专利、技术、产品、项目以及其他资源成立自己的企业,从而诞生高职衍生企业[3]。
2.2 创新机理——高职具备衍生企业所需的创新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诞生的基础。任何一个新的企业,都需要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运营、创新技术。高职院校拥有大量高新技术人才队伍,他们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能够创新市场所需要很多技术,同时高职又在培养大量的技术型人才,这些人才同样具有一定的创新创业特征。近年来,创新创业教育在高职院校不断得到重视,大量高职院校出台了大量创新创业政策,开设了大量创新创业课程,用以培养具有一定创新创业倾向的学生。每年都有一大批高校学生入驻校级创业园区,学生毕业即完成创业,拥有了自己的小微企业,成为衍生企业中的重要一员。
2.3 外部机理——外部推动高职产生衍生企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背景下,再加上“互联网+”的推动,阿里巴巴、腾讯、京东等电商企业不断崛起,社会上兴起了一股创业热潮。高职院校在技术应用、产品生产以及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益突出,适应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已经成为高职发展的必由之路。高职院校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增强自身的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再加上知识产业化、高校竞争日益激烈、社会需求拉动以及公共政策的影响等都成为高职院校衍生企业产生的外部动因[4]。
3 高职发展衍生企业的发展路径研究
高职衍生企业的本质在于创新,只有创新才可以将机会、知识、技术转化为市场所需要的产品。从这个维度来分析衍生企业发展路径,能够精准把握住这类企业的组织属性。
3.1 技术转化路径
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较多技术领域的优势,已经成为很多地方发展经济的重要孵化器。作为人才、技术的发源地与集聚地,蕴含着诞生科技企业、科技产业的巨大潜力。衍生企业在依托大学母体资源进行技术转化的同时,创业企业家得以成长,并在创新发展过程中与大学母体之间实现互动发展。高职院校中存在着大量技术型人员,包括高学历的教师、高技术的工程师等科技型人才,借助国家级、省级以及市级重点实验室,其科研容易受到国家、省及市政府层面的政策支持,从而可以产生大量科研成果。科研成果虽有技术专家实施的价值评估和专利权等评价,但其成熟度距离商业化存有一定距离,还需要实现从技术到市场、从发明者到企业家之间的阶段性跨越。
科研成果通常在实验室中产生,到达市场还具有很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以及资金风险。由于风险性因素存在,根据转化主体不同,技术转化可以分为大学母体转化与社会资本转化两种。学校以外的社会资本更加青睐相对成熟的科研成果,即可以直接转换成市场认可的产品。因此,高职院校或政府部门需要对科研成果进行持续不断的转化,减少其对市场的不确定性与风险性,这就是大学母体转化。麻省理工学院(MIT)为迎合不同阶段的需求,先后建立了六大独立运行、各有侧重、有效互补的机构,构建了一套较为成熟的“孵化器体系”,在推动大批高素质人才参与创新创业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5]。社会资本则重视高速成长的技术,如新材料、电子商务等,要求技术成果可以带来较快的市场增长,伴随产生大量的现金流来支撑企业的持续发展。高校应该鼓励社会资本与科技企业参与转化,帮助企业把握市场、降低风险、提高转化成功率。
3.2 创业机会路径
机会、资源和团队是企业成立的三要素。其中,发现、识别以及把握机会是创业以及企业成立的第一步,同样是高职发展衍生企业的重要路径,是产生衍生企业的重要步骤。同时,机会识别与捕捉也是所有企业生存和发展必备的能力。高职衍生企业对市场机会(与技术机会明显不同)的把握也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为大学是一个知识殿堂,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学生非常容易接受新生事物,同时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新技术、新业态、新变化都非常敏感,更重要的是他们敢于冒风险。因此,机会在大学里更容易被学生所捕捉,从而变成创业机会。美国平均每所大学产生衍生企业为1.9家,而MIT则产生几十家。MIT每年12月底到来年2月初的这段时间,是这个大学的独立活动期。独立活动期是MIT学生最自由的一个多月,可以做任何想做的事情,创意在这一个月也特别活跃,可以产生大量创业机会,有些甚至转化成了创新甚至创业。MIT从创新到创业一般经历7个阶段:创意、技术发展、商业化计划、企业计划、形成企业、早期成长、高速增长。7个阶段的第一个则是创意,创意则是创新,需要产生创业的机会。
3.3 产学研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之间需要深度融合,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等模式。产学研路径通常包括三种模式,分别是项目合作路径、平台合作路径和技术联盟路径,其中平台合作是一种更加紧密的合作方式,企业、科研院所以及企业共同投入各种资源要素,利用平台进行技术开发、技术创新以及技术转化,它是产生衍生企业的主要路径之一。前科学技术部部长万钢2018年提出:产学研深度融合首先应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产业引领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为导向,聚焦产业上下游的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能力,通过共商、共建、共享的办法,加强中小企业协同。把高校、科研院所成果转化为技术与产品,就需要与企业深度融合并实现对接。美国的许多高科技公司都成功实施了产学研路径,谷歌、惠普、英特尔、苹果公司等著名科技企业无不是依托硅谷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知名大学发展起来的。常州市科教城成立了大量产学研平台,将中科院、南京大学、北京化工大学等高校引进到常州科教城,搭建产学研平台,实习高校科研成果与企业直接对接,更快、更好与更直接地服务地方企业发展需求。知名企业清华紫光则是清华大学产学研的成果案例,清华产业将加大力度创新发展一批与大学学科高度相关、产学研一体化的校属企业。同时,将通过股权重组,实现部分大型成熟企业的进一步市场化。紫光集团即是所谓“部分大型成熟企业”之一,它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集成电路企业,全球第三大手机芯片企业,在企业级IT服务细分领域排名中国第一、世界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