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交流与国家认同路径研究

2021-04-12姚安怡

中阿科技论坛(中英文) 2021年5期
关键词:粤港澳大湾青少年

宋 勇 姚安怡

(1.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珠海 519090;2.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珠海市委员会,广东 珠海 519000)

2019年,为使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共同体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实施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其中明确指出,要在根植于传统的岭南文化基础之上,不断完善三地之间的文化交流合作,不断增强大湾区居民对中国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共建“人文湾区”。在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的交流与国家认同决定着粤港澳三地未来的融合与建设高度。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的交流和国家认同,是发展并建设大湾区的要求,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要环节。因此,在大力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背景下,如何推进大湾区青少年交流和国家认同工作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1 强化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交流与国家认同的重要性

1.1 强化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交流的重要性

1.1.1 有利于强化学校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

学校教育环境是青少年成长的摇篮,强化粤港澳三地青少年的文化交流,不仅能够提高青少年相互之间的认知和沟通,还能够进一步完善大湾区各地学校内部的教育体系、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粤港澳三地青少年的文化交流,主要是要以学校或团体组织之间文化交流为主体,以学校与学校之间、团体与团体之间的牵线搭桥为主要途径,进行校际、团体之间的文化活动交流、学习参观、比赛竞赛等活动。粤港澳三地既有相同的文化基础,也有着各自的特色和区域文化,强化青少年之间的沟通交流,或为三地的青少年搭建沟通交流的线上、线下平台,可以帮助他们在思想上互通有无,在学习上相互切磋,在价值理念上相互交流,更有利于青少年在相互的交流沟通和共同参与中取其精华、摒弃糟粕,实现共同进步、共同成长。

1.1.2 有利于完善教育理念

大湾区青少年的交流沟通,是以学校之间的互动为主的。学校之间的交流沟通,参与的不仅仅只有青少年,还有学校的教育者、管理者。教育者和管理者在参与期间,能够接触到不同的教育理念、不同的价值观念,以及不同的教学管理模式,也可以在交流沟通中学习对方先进的教学方式和办学理念,亦可以为自身学校存在的教育困惑或瓶颈寻求解除之道。如此,久而久之,教育者教育模式的改变可能在较大程度上提高青少年的学习水平和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而管理者价值观的改变也将在无形中改变学校整体的教育理念和管理模式,青少年们的思维方式、创新能力以及综合素质都将在学校整体管理理念的改变中得到提升。

1.2 强化国家认同的重要性

1.2.1 有利于增强港澳地区人民的民族归属感

民族归属感是人民对自己所在民族的一种责任、归属、热爱的情结。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民族,几千年来,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对中华民族有着较强的热爱和民族归属感。但是对于港澳地区而言,由于其历史的特殊性,作为中华儿女的他们,有着完全不同于内地人民的强烈民族责任感。粤港澳三地,是粤语方言流行的地区,有着共同的语言和文化,可以说是同根同源,增强这三地青少年的交流和国家认同感,能够让港澳两地的青少年更易接受相同文化中的不同部分,进而逐渐增强青少年民族归属感,从而增强港澳两地未来主人翁们的民族归属感。

1.2.2 有利于增强港澳地区人民的爱国意识

爱国主义是人民对自己祖国的一种情感、一种热爱。同样由于特殊的历史原因,部分港澳地区的青少年在对国家和自我“中国人”的身份认知出现偏差,通过强化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认同感,利用文化熏陶、思想交流、校企共建等方式,构建“同文化、同认知、同情感”的人文湾区。

1.2.3 有利于推动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

港澳地区回归之后,我国对港澳地区实行“一国两制”的基本管理方针。强化大湾区青少年们的国家认同感,能够较大程度上影响港澳两地未来主力军的身份认知,能够推动香港、澳门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同广东省一起协同发展,同国家内地一起协同发展。

2 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交流和国家认同实现的理据

2.1 同宗同族的血缘根基

纵然港澳两地有着特殊的历史性,但是粤港澳三地有着同宗同源的血缘根基是毋庸置疑的,大湾区的居民都是中华儿女中的一员,都是内地移民及其子孙后代,他们是一脉相承的。国家认同需要同宗同族的血缘根基,需要凝聚一体的心理共鸣和历史文化。这种“血浓于水”的传承为帮助增进粤港澳大湾区的国家认同找到了更直接的“管道”,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岭南文化在“大湾区”合作阶段进一步地发展壮大[2]。有了同宗同族的血缘根基,沟通交流和协同发展才能够得到进一步的推进和扩大。

2.2 无障碍的区域和背景

粤港澳大湾区内的文化、语言、风俗、饮食、气候以及经济水平都是极其相似甚至相同的,区域和区域之间是畅通无阻的,因此,加快大湾区内文化的融合、国家认同的构建,交流沟通的地域基础是完全无障碍的。此外,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也因共同生活的区域、共同的文化、相似的经济水平,而有着相似的思维方式、相似的生活理念、相似的学习和家庭经历,从而更容易进行文化的交流和沟通,更容易产生心理的共鸣。据统计,2018年经审批的内地与港澳文化交流的项目达1 658项,交流总人次22 335[3]。同时,在香港政府推出的“青年内地交流资助计划”中,2018~2019年,共有约15 000名香港青年受益[4]。2019~2020年,香港政府资助了351个学生内地交流和实习项目,在疫情出现前已完成190个项目,余下的项目延期举行,预计涉及约6 000名参加者[4]。

2.3 互动的网络交流

粤港澳大湾区不但有着同宗同族的血缘根基,有着区域的无障碍沟通,也有着互通往来的网络关系。粤港澳三地的主要语言是粤语,语言相同、文字相同,在网络上的互动交流也较多。在21世纪的今天,网络文化的影响以及网络对青少年文化意识形成的影响都是巨大的,网络交流的互动势必推动粤港澳三地青少年的文化融合和思想意识融合,这是促进协同大湾区的经济发展、增强大湾区青少年的文化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渠道。

3 推动大湾区青少年交流与国家认同路径

3.1 政府引导,志愿者参与

3.1.1 政府引导,以点带面

在大湾区的国家政策和相关引领规划下,粤港澳三地要打破行政壁垒和区域限制,在三地建立以文化交流研讨为主题的沟通平台,如2019年、2020年在广州开展的“粤港澳大湾区青年合作发展论坛”[5],邀请相关知名专家以及青年工作研究者积极参与论坛探讨活动,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以潮流化、专业化和科学化的特点吸引大湾区青少年参与其中。同时,进一步整合大湾区的文化特色资源,挖掘和包装特色文化品牌,吸引各地民间团体和行业协会参与支持,将各行各业的青少年精英人才收纳进来,使他们实现“以点带面”的领头羊作用,加快促进大湾区青少年们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

3.1.2 探索志愿者服务交流途径

目前,大湾区内的志愿者服务模式主要是以政府、团体主导和参与为主,存在很多局限性和依赖性,促进粤港澳三地的青少年交流沟通,可以以大湾区的建设为契机,鼓励学校、企业和社会上的青少年志愿者加入,充分发挥青少年的号召和创新力,积极主动地筹划符合其所在行业、所在团体的交流合作活动,或三地合作举办慈善项目,激发青少年爱国、爱家、爱同胞的文化情怀,培养他们的共同点,优势互补。当然,在志愿者自发举办的活动中,政府和相关团体组织要适当地进行科学引导,帮助三地青少年在交流沟通的过程中,更好地构建共同的身份、共同的兴趣爱好、共同的国家责任感,如策划港澳青年到能够体现国家文化的大熊猫、北京故宫等主题博物馆,能够体现国家科技进步的航天展览馆等地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同时,要善于利用粤港澳三地文化同源这一优势,以及广州的地缘优势和文化优势,进一步深化文化交流,深入挖掘共同的文化历史遗产,通过志愿服务合作让港澳青年更多了解祖国的发展与变化[6]。

要想推动粤港澳青年志愿服务活动长久持续地开展,除了有赖于青少年的热情之外,制度化管理必不可少,需要创新志愿服务相关制度及构建创新平台。三地应该在大湾区层面建立志愿服务合作联席会议制度,致力于志愿服务记录制度、互认制度、激励制度等制度创新和一体化信息平台的创新,促进青少年志愿者流动以及信息的顺畅,树立共享理念,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等方式创新知识和经验的交流沟通。

3.2 以文化认同促进国家认同

文化是一个国家的精神。促进大湾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首先要促进三个地区的文化认同。例如,统一他们的文化发展方向,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让港澳青少年逐渐成长在同一个文化氛围之中,以文化宣传影响思想意识,以思想意识影响他们自我身份的认知。因此,在大湾区,尤其是在广东地区,要重点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推广和民族意识的灌输,并吸引港澳青少年积极参与传统文化活动,让他们积极地体验中华文化。同时,在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活动的同时,要增加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增加突破创新的思维理念,从而以紧跟时代潮流的思想来吸引港澳青年们的注意和参与,让他们在认知中华文化、理解中华文化的同时,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思维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他们自身的意识思维,让中华民族意识、国家认同意识住进他们的思维大脑。进而,遏制港澳少数青年政治价值观异化和极端化之势,弥合港澳青年的归属性认同与赞同性认同的分化,协力推进大湾区政治价值共识的形成,最终在港澳青少年心中形成富有时代气息的中华文化认同,增强中华凝聚力[7]。

3.3 提升青少年“大湾区”身份认同,促进国家认同

粤港澳大湾区都属于岭南文化区,他们有着相似的成长环境,具有地域相近、血脉相亲的优势,相对于增进大湾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意识而言,三地青少年的“大湾区”身份更容易能够让他们接受,也更容易获得他们的信任和尊重。因此,促进三地青少年的国家认同,可以先从“大湾区”身份认同入手,让这些青少年先在“大湾区”身份的基础上感受大湾区文化,携手共建“文化湾区”,推动大湾区经济协同发展。在“大湾区”身份得到认同后,加大对大湾区,尤其是对广州区域内9个城市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宣传,增加大湾区青少年交流沟通中的“国家文化、国家认同”成分,让港澳地区青少年在和广州青少年习惯性的相互交流和共同生活中接受中华文化的熏陶,接受中国人身份的认知,培养中华民族的民族感和爱国情操,进而认同自己“中国人”的身份。

3.4 深化大湾区青少年对“一国两制”制度的正确认识

港澳两个特别行政区是创新实践“一国两制”的地区。粤港澳虽然存在地区制度差异,但属于同一个国度。因此,在建设大湾区过程中,增加大湾区青少年们的国家认同感,就要逐步缩小制度“差异”,走向协同发展。因为任何制度的设计与运行都应当服务于国家统一发展。“一国”和“两制”的关系是先与后的关系、总体与具体的关系。“一国”是根本前提,“两制”是具体政策,“两制”服务于国家发展大业才有价值。因此,要在三地青少年的交流沟通中,增加对“一国两制”制度的探讨和交流,更多地了解港澳两地青少年对“一国两制”的认知,找出他们的错误认知,有针对性地进行纠正和正确的熏陶,有利于他们对国家的认同和支持。

3.5 增强大湾区青少年的建设使命感

当今时代,由于各地新冠疫情严重,影响了国内和国际经济的发展。作为未来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大湾区的青少年更要肩负支撑“一带一路”建设的使命,强化民族认同、国家认同,厚植爱国根基,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团结一心、众志成城。通过大湾区和内地的互通有无,帮助大湾区企业拓展内地市场,帮助大湾区尽快地恢复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大湾区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能够为港澳地区青少年的国家情感培养提供旅游、学习等文化交流多元化平台。

4 结语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华民族复兴的希望,加快大湾区青少年的交流和国家认同感,是实现大湾区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产业文化等领域建设的需要,也是我国实现经济强国、文化大国的必经之路。同时,应清醒地认识到,粤港澳大湾区青少年交流是一个文化融合的过程,国家认同是一个需要国家、社会、团体、青少年等多方面协同配合和共同努力、且长期坚持才能达成的目的。过程和目的是相辅相成的,大湾区青少年的交流能够促进港澳地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而国家认同的实现又能够进一步推动大湾区青少年的交流沟通,使得他们能够拥有更多的兴趣爱好、更加相似的生活模式以及相互欣赏的思维模式和创新精神。因此,只有促进大湾区青少年的交流沟通,才能够为三地青少年的国家认同感做好良好的铺垫,也只有实现大湾区青少年的国家认同,粤港澳大湾区的青少年才能够真正实现无障碍、无排斥的交流沟通。

猜你喜欢

粤港澳大湾青少年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青少年发明家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