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公路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难点研究
2021-04-12叶炳聪
叶炳聪
(天水市市政有限公司,甘肃天水 741000)
市政公路工程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对施工技术进行动态化创新。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过程中,应分析施工过程中的难点,并制定针对性的解决措施,充分发挥沥青混凝土路面耐用性、施工高效性、施工污染小等优势,推动我国建筑施工行业可持续化发展
1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基本特征
(1)施工快速性。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时间较长,设计、施工单位已具有较丰富的施工经验,可在短时间内完成施工项目,且可有效降低施工成本[1]。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其具有操作便捷、施工工序简单等特征,公路养护时间短,可满足快速施工的要求。
(2)应用广泛性。
与沥青原料相比,沥青混凝土混合料的黏性、弹性较好,环境适用性强,在我国各地区市政公路工程中具有较高的推广价值。这类材料具有较好的耐热性、耐低温等优势,广泛用于各等级公路建设中,可有效延长公路使用周期,为公路施工建设提供保障[2]。
(3)施工环保性。
沥青混凝土路面的环保效果较好,进行旧路面改造时,施工操作简单,可在原路面的基础上直接进行改造,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与污染。再加上各类材料、施工工艺的环保性强,原有材料循环利用率高,可实现资源有效利用、环境保护等目的,降低施工成本,扩大施工企业利润空间。
2 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的重要性
道路桥梁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市政公路工程优先选用沥青混凝土材料,可为城乡居民便利出行提供优质服务,不断提升我国各等级公路性能,以推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的道路管理工作高效开展,促进道路桥梁项目施工与管理良性循环。
目前,现代交通工具数量增多,对市政公路工程的稳定性要求不断提高[3]。针对沥青混凝土路面规范化施工,应提升道路可承载力,为现代交通工具平稳通过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沥青混凝土路面性能、质量会影响道路运行能力、服务效用,且可直接反映人们在公路后期使用过程中的感受。相关单位应结合新时代发展要求、道路桥梁项目标准化施工要点,适当改进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不断增强市政工程、公路工程的道路性能,不断推动我国道路交通事业稳健发展,并为当地经济发展、社会建设提供优质服务。沥青混凝土路面的良好使用,可使人们提升城市建设的认可度,并积极参与市政公路工程维护工作,加快和谐社会建设速度,提升道路工程综合效益。
3 市政公路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难点
(1)原材料。
市政公路工程路面质量控制工作较为关键,但实际进行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工作时仍存在较多问题。原材料采购时,部分采购人员忽略了道路等级,仅凭借以往的工作经验分析技术规范,采购质量不达标的材料[4]。材料进场前,部分质检人员对材料严格落实检验制度,降低了沥青混凝土路面质量,无法有效应对恶劣天气,导致出现水损害等问题,增加了后期道路维修、养护成本。
(2)混合料设计、运输。
在混合料设计阶段,由于设计目标笼统、材料配比不精确等问题,影响混合料的性能。混合料在运输阶段,由于运输时间过长、未严格控制运输温度,加快了沥青混凝土水分蒸发速度,影响路面工程施工质量。若施工材料质量不达标,将影响后续摊铺、碾压、接缝等施工进度、施工质量,无法保障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效果。
(3)碾压、路面接缝。
沥青混凝土路面摊铺、碾压环节存在设备准备不充分、技术工艺落后等问题,如果无法保证摊铺、碾压环节的有效性,会增加接缝处理的阻力,导致沥青路面质量降低。后期使用过程中,路面出现裂缝,会引发路面交通安全问题,影响人们的出行舒适度、安全性。
4 处理市政公路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难点的措施
(1)优选原材料。
在正式施工前,应进行原材料、各类材料的质量检测工作,确保引进的材料满足相关质量要求。材料供应充足,可避免施工过程中出现中断施工等现象,保障材料质量,可提升道路路面性能,延长路面使用寿命。施工企业应高度重视材料采购工作,参照国家相关标准、市政公路工程施工要求,采购适合材料。根据路面等级确定沥青标号,待进场沥青原材料经软化点测试、延展性分析后,最终引入符合标准的材料。沥青进场后,应严格控制存储环境温度,存储温度应低于165 ℃。除此之外,碎石、沙子等是施工中较关键的原材料,采购人员、质检人员应根据技术规格书、路面设计要求,严格控制其质量,经试验分析后明确采购目标,确保引进材料达到高质量、合格的要求,避免施工中出现失误,影响后续施工的正常进度。
(2)合理设计配合比。
原材料选定后,进入配合比设计环节,科学设计配合比较为重要,配合比的合理性、准确性影响沥青混凝土材料性能、路面使用效果、路面病害发生率。设计人员应高度重视配合比的设计工作。在实际设计过程中,应参照相关技术规范,与设计单位保持沟通,基于市政公路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配合比设计方案,为各类原材料比例调整提供依据,并逐步完成目标、生产、施工三个阶段的配合比设计工作。为了降低试错率,可利用相关数据进行试验检测,经性能测试后,得到符合沥青混凝土质量要求的配置比例[5]。计算过程中出现失误等问题时,应进行重复计算、多次检验,通过参数调整,明确各原材料用量,推动材料制备工作有效开展,保证沥青混凝土质量与相关制度规定相一致。
(3)运输环节。
沥青混凝土质量受多种因素影响,运输距离较为关键的影响因素之一。运输距离延长,会减少沥青混凝土水分含量,降低路面施工阶段的质量,无法达到标准化施工要求。施工人员应合理规划运输路线,选择距离短、路况良好的路线,并在运输环节做好遮阳、密封等工作,避免水分快速蒸发,保证材料质量。施工单位应增加运输车辆,实现高效率运输任务。与此同时,应聘用驾驶经验丰富、驾驶技能较强的驾驶员,降低车辆运输环节发生安全问题的概率,避免因运输环节延迟,影响路面施工进程。
(4)摊铺、压实。
摊铺活动开始前,应彻底清理下承层,保证下承层平整度、整洁性,避免为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留下质量隐患。路面摊铺环节,可参照道路工程级别、技术标准选择适宜的摊铺设备,科学控制摊铺条件。
在高级公路工程沥青混凝土路面摊铺阶段,可准备3辆摊铺机,水泥砂浆加热后,静凝时间约17 min,当接头温度达到70 ℃后,完成摊铺环节的准备工作。进行摊铺作业时,沥青混凝土料车温度不应低于128 ℃[6]。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摊铺机运行参数,如振动频率与幅度、车速等,以保证高密度进行摊铺作业,可提升路面质量、增强路面承载力。具体施工过程中,振动频率应不低于82%;保证摊铺机匀速行驶;持续、缓慢供应混合料,并保证摊铺率;仓筒内拌和料规律扰动,实现混合料均匀铺展;合理控制洒布量,避免洒布数量过大,出现路面泛油的现象。
为了保证路面压实效果,应按照初压、复压、终压的过程进行压实操作,通过层次式递压,以保证路面路基的密度,使路面施工质量达到预期效果。各层级压实操作中,应准备相应的机械设备,分别使用静压压路设备、振动压路设备、双钢轮压路设备进行作业。施工人员应注意,压实环节需要连续推进,并利用先进设备进行全过程监测,将实际温度控制在规定范围内,不断优化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质量。
(5)路面接缝处理。
为了避免市政公路工程路面出现裂缝,应在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环节精益化处理接缝,可增加挡板宽度、保证接缝位置干燥性、适量喷洒等。接缝处理作业是道路养护施工中重要的工作内容,由于接缝方向不同,应制定针对性的接缝处理方案。
针对横向接缝,在摊铺阶段应彻底去除混合料,在新铺层12~14 cm进行压实处理;对于竖向接缝,施工前应铺设乳化沥青,并使用相应设备移动混合料,直到顺利连接铺层,待成型后再进行垂直碾压。完成接缝处理后,监理单位应严格检查施工过程中涉及的相关资料,并避免车辆通过。
5 结语
综上所述,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技术较为复杂,在市政公路工程道路施工中,施工企业应全面掌握施工难点,通过合理选择原材料、严格设计配合比、规划运输路线、把握摊铺、压实要点、处理路面接缝等方式,优化沥青混凝土路面施工效果,推动市政公路事业可持续发展,提升社会效益、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