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林郭勒绽放生态之美
2021-04-12刘海龙
文|刘海龙
锡林郭勒草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是距离北京最近的大草原,总面积19.2万平方公里,有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23个。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多样的自然资源,决定了锡林郭勒盟在构筑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中的地位。
锡林郭勒盟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对内蒙古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切实增强政治站位,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固树立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先后实施一系列保护治理措施,探索草原高质量发展新路子,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持续恢复改善。
制度建设护航绿色发展
近年来,锡林郭勒盟把制度体系建设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保障,按照“源头预防、过程控制、损害赔偿、责任追究”的谋划设计,先后出台《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施意见》《进一步加强草原保护利用建设促进全盟草原生态持续好转的实施意见》《禁牧和草畜平衡监督管理办法》《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等90多个制度性文件,初步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体系,生态管理逐步迈入了规范化轨道。
探索实行《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旗县市(区)党委书记抓生态建设述职制度》及约谈问责制度,编制完成草原、森林等资源资产负债表。在全区率先建立领导干部生态环境保护任期考核制度,全面落实领导责任制,推动林草生态保护建设各项措施落地见效。以生态功能区、敏感区、脆弱区和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为重点,将盟域面积的62.35%划入生态保护范围,实行严格保护。
强化打草场保护管理,全面推行轮刈、留茬、留籽带等各项保护措施,有效遏制了商业化掠夺性经营。建立草牧场流转服务平台,规范草牧场流转。推进“全盟大数据森林草原生态监测监控平台”项目建设,着力提高监管效能。加强执法监管,通过处罚、约谈、追责、移送司法机关以及典型案例通报、曝光等手段,开展“常态化”监督检查和“组合拳式”综合执法,有效遏制了破坏草原违法的行为。
绿色转型之路越走越宽
锡林郭勒盟是国家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基地,畜牧业在地区经济发展、牧民增收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近年来,针对牲畜头数常年居高不下,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简单粗放,过度向大自然索取的问题,锡林郭勒盟加快调整畜牧产业结构,大力推进“减羊增牛”,推动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为确保“减羊增牛”取得实效,让负载的草原得以休养生息,锡林郭勒盟认真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将全盟2.7亿亩草场纳入政策范围,划定草畜平衡区2.2亿亩、禁牧区0.5亿亩,草畜平衡奖励和禁牧补助均比第一轮奖补实现增长。实行政策落实与补奖资金发放挂钩机制,实现禁牧区“零放牧”、平衡区不超载。
在引导牧民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的同时,锡林郭勒盟着力抓好龙头企业培育、畜产品加工水平提档、育肥业发展、优势品牌打造、新业态销售网络建设、农(牧)企利益联结机制建立等工作,推动传统粗放式畜牧业向绿色高质量现代畜牧业转型升级,实现“减畜不减收、增绿不增负”。2019年,全盟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391元,比2016年增加4203元。
生态环境的好坏,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近年来,锡林郭勒盟委、行署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主攻现代畜牧业、清洁能源产业和文化旅游业三大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加快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全盟经济建设的全过程,着力实现绿色发展提质增效。
守护碧水蓝天净土
锡林郭勒盟把改善空气质量作为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重中之重,按照《锡林郭勒盟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全面开展“散乱污”企业、工业炉窑、挥发性有机物等综合整治行动,加大散煤治理和燃煤小锅炉淘汰力度,加强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建设,切实解决大气环境突出问题。2020年1—11月,锡林浩特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8%,全盟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自治区第一,全盟群众获得感和幸福感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锡林郭勒盟把水环境质量“只能更好、不能变坏”作为红线,认真按照《锡林郭勒盟水污染防治三年攻坚计划实施方案》,切实打好河湖水质改善、饮用水安全保护、农业农村污染防治等关键战役,积极开展城镇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治理,促进全盟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2016—2020年,国控大河口断面水质保持Ⅲ类,锡林河断面水质保持Ⅴ类及以上,全盟水生态环境安全进一步巩固。
锡林郭勒盟还把有效保障土壤环境安全作为一条底线,按照《锡林郭勒盟土壤污染防治三年攻坚计划实施方案》,深入开展土壤污染详查,稳步推进重点行业企业用地调查,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加强土壤污染源监管。“十三五”期间,全盟土壤环境质量整体良好,无受污染耕地和污染地块,未发生土壤污染事件,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