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刘伟:轨道交通有望迎来跨越式发展
2021-04-12潘奕婷
本刊记者/潘奕婷
2021年在中国率先走出疫情阴霾的背景下,以人工智能、轨道交通为代表的新基建项目正在全国范围内加速落地,为经济持续复苏注入新动能。
今年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佳都科技集团董事长刘伟重点关注人工智能、轨道交通等新基建产业发展和创新场景应用等问题,带来6个提案及建议,包括加速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落地、推动“轨道上的城市群”融合发展、优化上市企业再融资政策、推动人工智能与应急管理深度融合、提升智慧医院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规范人脸识别应用等。
推动“轨道上的城市群”融合发展
刘伟认为,近年来“城市群”概念不断深化,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为代表的城市群正在不断加强城市间的连通和协调管理,推动城市群轨道交通智慧化、一体化势在必行。但目前城市群轨道交通一体化尚未形成,还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干线铁路、城际铁路一般由国铁建设运营,市域铁路、城市轨道交通一般由各城市地铁公司负责建设运营,因分属各方,从规划、建设及运营方面均存在标准不一、信息分割、运营衔接不畅等问题。
刘伟建议,探索城市群轨道交通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城市群交产城融合的一体化发展。建立政府投入、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相互支持的多层次、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积极采取“BOT+EPC”、“BOT+政府补贴”等PPP模式,积极引导开发商、科技公司等社会资本参与“轨道+物业”(TOD)微中心建设,推动城市群轨道交通、产业、城市高度融合一体化发展。
加强轨道交通智慧化建设运营
智慧城轨建设如火如荼,刘伟认为新基建和城市群战略带来了轨道交通跨越式发展的机会。
从结构上看,轨道交通建设的集中在粤港澳、长三角、京津冀、成渝四大城市群以及武汉、合肥、郑州、西安等中心城市。据了解,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相继批复长三角和粤港澳湾区的城际铁路规划,其中粤港澳湾区远期规划了5700公里的轨道交通线路,形成以广州和深圳两大中心城市为驱动的大湾区高速、高效交通网络。
从总量上看,“十四五”规划期间,中国城市轨道交通运营里程有望新增5000公里,年均新增1000公里左右,总里程达1.3万公里。预计到2025年,中国内地开通运营城市轨道交通的城市将达到50个,运营里程将超过15000公里,其中上海、北京、广州将分别形成1000公里以上的庞大线网,可以说轨道交通作为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部分,在未来5年仍处在较快发展阶段。
刘伟判断已经建设地铁的城市,轨道交通公共出行的比例将会超过70%。因此,他建议加强以城市群建设为契机,加强轨道交通的智慧化建设运营,例如5G+轨道交通就能够为乘客带来便利的出行服务,数字孪生就能够带来无人化的运维体验,人工智能可实现无感通行,基于轨道交通还可以发展智慧TOD、MaaS出行(即出行即服务)。
把握轨道交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佳都科技自2008年开启了在公共安全和智能安防领域的市场开拓与技术研发,13年来坚持在人工智能领域开疆拓土,坚持高价值和卡脖子技术自主研发、广泛投资上游重要技术环节。”刘伟谈道,佳都科技始终坚信未来的时代是属于AI的时代,并且随着国家的科技发展战略的推进,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在轨道交通、智慧城市等方面,人工智能场景化应用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刘伟表示,佳都科技要做的是战略聚焦再聚焦,把握轨道交通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利用公司在智能化技术、应用案例、区域位置上的优势,实现轨道交通业务的跨越式发展。具体而言,一是扎实建设根据地,立足大湾区,抓住大湾区轨交大发展的庞大订单;二是通过产品创新+区域渠道改革,提升智能化轨交产品的可复制能力,大力争取全国范围内的轨交建设机会;三是“借船出海”,与广州地铁及各合作伙伴一起,发挥在建设、运营、资金、技术等方面的合作优势,在国内外获取多个轨交智能化总包建设项目。
另一方面是把握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融入各行业、实现深度赋能的大机会。AI技术本身以及各类商业层面解决方案已日趋成熟,目前正在快速进入“工业化”阶段,可以预见未来随着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的认知能力取得突破性进展,人工智能技术大规模商业化应用将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和世界经济生态,人工智能发展进入全面落地期将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支撑。
刘伟提出,未来通过构建人工智能城市综合体,将加快人工智能应用落地,丰富对人工智能应用场景的想象。在智慧轨交、智慧城市等领域,人工智能的应用有相当大的想象空间。人工智能企业的发展也将建立在可持续商业模式的基础上,市场将越来越注重企业的核心技术和落地能力。佳都目前在人工智能赋能方面已经有了很多探索实践,包括AI+轨交、AI+交通、AI+安防、AI+医疗等,下一步需要进一步总结、提炼,找到在AI赋能产业中最适合佳都的赛道和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