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刺联合背俞穴埋线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30例临床研究

2021-04-12

江苏中医药 2021年4期
关键词:俞穴心脾总分

杨 茜 张 捷

(1.北京市第二医院,北京100031;2.北京中医医院,北京100010)

失眠是睡眠障碍中最主要也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临床症状主要有入睡困难甚至整夜不能入睡、睡后易醒、醒后难以复睡、早醒等,同时伴或不伴有日间功能障碍[1]。据国外一项流行病学调查,约半数的失眠患者同时存在两个及以上的上述症状[2-3],且全球失眠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成年人中失眠发病率高达38.2%[4],老年人因脏腑功能衰退,发病率更是居高不下。研究表明,失眠最常见的中医证型之一为心脾两虚型,而穴位埋线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疗效确切[5]。本研究在常规针刺治疗的基础上,根据针灸大家王乐亭先生“从阴引阳”的理论选取五脏俞中的心俞、脾俞穴进行穴位埋线,观察联合治疗对失眠患者睡眠质量及日间疲劳状态的改善情况,并与单用常规针刺治疗者进行疗效比较,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1月至2017年11月于北京市第二医院确诊失眠且符合“心脾两虚型”证候的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男15例,女15例;平均年龄(45.30±12.60)岁;平均病程(13.73±9.36)个月;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分(3.83±1.84)分;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RSD)评分(4.03±1.63)分。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2.37±12.94)岁;平均病程(14.03±11.62)个月;HAMA评分(3.67±1.94)分;HRSD评分(3.83±1.82)分。2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HAMA评分、HRSD评分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ICD-10精神与行为障碍分类:临床描述与诊断要点》[6]及《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7]中失眠的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8]中不寐“心脾两虚型”辨证标准。入寐困难或睡而易醒,醒后不寐,重者彻夜难眠;常伴有头痛头昏、心悸健忘、神疲乏力、心神不宁、多梦等。

1.3 纳入标准 符合失眠西医诊断标准及心脾两虚型中医辨证标准;年龄20~70岁;HAMA量表评分<14分且HRSD量表评分<19分;自愿接受本研究的治疗方法,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4 排除标准 严重精神障碍类疾病导致的继发性失眠患者;患有严重心、脑、肾、肝脏、肿瘤或合并其他系统严重疾患者;妊娠期、哺乳期妇女;患有皮肤类疾病或皮肤破溃、糖尿病血糖控制不理想者;不能配合穴位埋线及针刺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予常规针刺治疗。选择《针灸治疗学》[9]中治疗失眠的主穴:百会及双侧神门、内关、安眠。选用0.30 mm×40 mm无菌针灸针(华成牌,苏州东邦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制造,批号:SD11 A0310)。患者先取侧伏位,安眠穴常规消毒后直刺,进针0.5~1寸,平补平泻行针后留针30 min。安眠穴留针的同时患者改仰卧位,平刺百会穴,进针0.5~0.8寸,直刺神门、内关穴0.5~1寸,均平补平泻行针后留针30 min。于每周一、三、五各治疗1次。

2.2 治疗组 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选取心俞、脾俞穴进行埋线治疗。具体操作:选用3-0号医用羊肠线(南通华利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制造,批号:081116),剪成0.6 cm等长线段,置于75%酒精中浸泡30 min备用;患者取俯卧位,穴位皮肤常规消毒,将羊肠线穿进7号注射针头内,针头与皮肤成45°夹角,向脊柱方向斜刺入穴位,提插得气后,用针芯抵住羊肠线(针芯由直径0.30 mm的毫针剪去针尖制成),缓缓退出针管,将羊肠线留在穴内,无菌棉球按压并以胶布固定。每2周埋线1次,于周一常规针刺治疗后进行。

2组疗程均为12周。

3 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治疗后(疗程结束后)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量表评分及疲劳量表(FS-14)评分评估2组患者睡眠质量及日间疲劳状态。

3.1.1 PSQI量表评分 PSQI量表包括睡眠质量、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障碍7个单项评分,每项分值为0~3分,总分为0~21分。总分越高,代表睡眠质量越差。

3.1.2 FS-14评分 FS-14由14个条目组成,回答“是”记1分、“否”记0分,第1~8条总分为躯体疲劳分值,第9~14条总分为脑力疲劳分值,总分为0~14分,分值越高,代表疲劳程度越严重。

3.2 疗效判定标准 按照尼莫地平法计算PSQI量表总分减分率,减分率=(治疗前总分-治疗后总分)/治疗前总分×100%。痊愈:减分率≥75%;显效:50%≤减分率<75%;有效:25%≤减分率<50%;无效:减分率<25%。

3.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数据以(±s)表示,若符合正态分布或近似正态分布,组间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若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4 治疗结果

3.4.1 2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量表评分比较 见表1。

3.4.2 2组患者治疗前后FS-14评分比较 见表2。

3.4.3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3。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量表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1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PSQI量表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注: 入睡时间与睡眠效率指标因2组治疗前评分差异显著(P<0.05),故未进行治疗后组间比较。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

项目 治疗组(n=30) 对照组(n=30)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睡眠质量 2.33±0.61 0.70±0.70*△ 2.30±0.60 1.20±0.71*入睡时间 2.71±0.51 0.83±0.59* 2.41±0.60 1.71±0.79*睡眠时间 2.33±0.55 0.83±0.71* 2.30±0.60 1.00±0.83*睡眠效率 1.70±0.42 0.70±0.60* 2.10±0.61 1.07±0.83*睡眠障碍 1.90±0.66 0.93±0.87* 2.13±0.57 1.10±0.61*催眠药物 1.27±0.69 0.60±0.50* 1.20±0.66 0.77±0.63*日间功能障碍 2.13±0.73 0.73±0.79*△ 2.03±0.62 1.17±0.83*总分 14.37±2.06 5.33±3.04*△ 14.47±2.47 7.47±3.44*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FS-14评分比较(±s) 单位:分

表2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FS-14评分比较(±s) 单位:分

注: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

项目 治疗组(n=30) 对照组(n=30)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躯体疲劳评分 5.40±1.04 2.30±0.95* 4.87±1.11 2.67±0.99*脑力疲劳评分 5.10±0.96 2.20±0.89*△△ 5.23±0.77 2.93±1.14*总分 10.50±1.41 4.50±1.33*△△ 10.10±1.42 5.60±1.63*

表3 治疗组与对照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单位:例(%)

4 讨论

失眠为临床常见病,长期的慢性失眠会直接影响个体的情绪、社会功能甚至生命质量[10]。现代医学治疗失眠首选苯二氮卓类药物,但临床存在依从性差、撤药反应明显、副作用大等弊端。

失眠在中医学又称“不寐”“目不瞑”“不得卧”。历代医家将失眠发生归因于“营卫不和,阳不入阴”,《素问》中亦有脏腑损伤致失眠的论述[11]。现代医家根据社会、环境等因素认为失眠的病因病机为脏腑功能失和、阴阳失调。针刺作为安全、绿色、副作用少的中医非药物疗法之一,治疗失眠疗效确切,得到广泛应用[12]。背俞穴为脏腑之气聚集之地,本研究遵循针灸大家王乐亭先生“从阴引阳”的理论,取与脏腑之病相应的脏腑背俞穴进行治疗。穴位埋线疗法作为一种融合针刺、埋线、组织疗法等多种治疗方法于一体的复合性治疗方法,兼具穴位刺激、留针及刺血等多种作用,具有操作简便、作用时间长、就诊频次少、价廉效高等优势,应用于失眠的治疗疗效确切[13]。本研究患者证属心脾两虚证,故选心气及脾气聚集之地——心俞、脾俞穴进行穴位埋线治疗,起到调心健脾、鼓动脏腑气血濡养心神的作用。

现代研究证实,单胺类神经递质如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等及白细胞介素-1β(IL-1β)参与睡眠-觉醒周期的调节[14-15],穴位埋线能够有效调节5-HT、多巴胺(DA)、NE、细胞因子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从而改善失眠症状,这可能为穴位埋线治疗失眠的作用机制之一[16]。5-HT在维持慢波睡眠中起着重要作用,慢波睡眠的恢复可以明显改善疲劳感,研究表明穴位埋线疗法可有效提升5-HT含量,促进慢波睡眠的增加,从而改善睡眠质量,减少疲劳感[17]。同时,穴位埋线疗法是“留针”理论的拓展和延伸,在短期针刺的基础上合用穴位埋线治疗,使羊肠线保留于穴位内发挥缓慢、柔和、持久的穴位刺激作用,从而延长针刺作用时间,是改善日间疲劳状态的可能原因之一。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针刺治疗基础上加用心俞、脾俞穴穴位埋线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在改善睡眠质量、日间功能障碍及脑力疲劳情况方面,较单用常规针刺者更为显著。与上述穴位埋线治疗失眠机理研究一致。2组患者PSQI量表入睡时间、睡眠效率单项评分基线不平,可能与收集样本量偏少,存在样本误差有关。下一步拟进行大样本、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以及脑电图等理化指标综合研究,并纳入入组患者后期随访数据,做更深入的研究。

猜你喜欢

俞穴心脾总分
拔罐治疗脂肪肝
用脑过度揉揉后腰
过桃花村
中医推拿法提高宝宝免疫力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茶香沁心脾 茶方养五脏——乐氏同仁茶饮
一年级下册期末考试
一年级下册期末复习题
安卧汤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90例
归脾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4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