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性脑梗死患者接受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2021-04-12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9期
关键词: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北部战区总医院,辽宁 沈阳 110016)

急性脑梗死是临床中极为常见的一种疾病,是因多种原因造成的脑动脉急性闭塞现象,如动脉炎、血液系统疾病、动脉粥样硬化、药源性以及遗传性疾病等,发病后,患者短时间内会出现缺血、缺氧等损害,从而引发神经功能缺失性症状,若不及时治疗将会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以往,临床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方案主要以早期溶栓为主,但由于时间方面的限制,整体疗效并不理想。近年来,有多项研究显示,急性脑梗死有具极期复杂的发病机制,与患者的凝血功能、血小板功能均有一定关系,虽然采用阿司匹林治疗可取得一定疗效,但大部分患者后在治疗后仍存缺血性卒现象,而增加药物用量不仅不能提升疾病疗效,还会导致不良反应增多,而与吡格雷联合使用则既可以提升药物疗效,又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疗效更佳[2-3]。基于此,本文研究了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用于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20例于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以随机抽取方式进行对等分组,A组(n=60):男34例,女26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27.34±3.59)岁;发病时间2.2~13.5 h,平均发病时间(7.61±1.76)h;合并症:23例高血压、21例糖尿病、16例高脂血症。B组(n=60):男33例,女27例;年龄47~79岁,平均年龄(27.29±3.62)岁;发病时间2.1~13.0 h,平均发病时间(7.65±1.81)h;合并症:24例高血压、23例糖尿病、13例高脂血症。此研究已经取得我院伦理委员会的授权,且组间一般资料比较,P>0.05,研究对比可行。

入组标准:入院患者均经临床确诊为急性脑梗死;经头颅CT、弥散成像序列(DWI)等多项相关检查确认;均初次病发,且发病至入院就医时间不超过24 h;所有患者和(或)家属均已经同意参与研究。排除标准:大面积脑梗死者;合并其心脑血管病变者;存在的脑出血史者;重度内科病症者;1个月内使用过对此研究指标有影响的药物者;对本研究所用药物过敏;精神、认知异常无法正常配合治疗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的循环改善、营养神经、降脂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脑保护以及扩容等治疗,同时做好脑水肿预防。A组单独采用阿司匹林(厂家: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国药准字:J20171021,规格:每片100 mg)口服治疗,方法:每日1次,1次100 mg,坚持用药14 d。

B组在A组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商品名:泰嘉,厂家: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00542,规格:每片75 mg)口服治疗,方法:首次剂量为300 mg,之后更改为1次75 mg,每日1次,坚持用药14 d。

1.3 指标观察 治疗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量表(NIHSS)对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进行评价,总分45分,评价所得分值越低,则表示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轻。采用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量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生活活动能力,总分100分,评价所得分值越高,表明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高。

疗效评价:治疗后,患者疾病症状消失,可以完全自理生活,NIHSS降低90%以上为显效;治疗后,患者各项疾病症状均有明显改,基本可以自理生活,NIHSS分值低45%~90%为有效;治疗后,若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至加重,生活完全不能自理,NIHSS分值降低低于44%则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病例数×100%。

记录两组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数据分析处理 研究获取的全部数据统一以SPSS22.0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量数据以()表示,以t检验两组之间的计量数据差异;计数数据采用[n(%)]表示,以χ2检验两组之间的计数数据差异,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的NIHSS、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NIHSS、Barthe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B组的NIHSS评分较A组明显更低,而Barthel指数评分较A组则明显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的NIHSS、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的NIHSS、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的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后,B组显效47例,有效12例,无效1例,A组显效41例,有效12例,无效7例,对比可知,B组总治疗有效率(98.33%)更高于A组(88.33%)(χ2=4.8214,P<0.05)。

2.3 两组的不良反应比较 治疗后,B组恶心呕吐3例,牙龈出血1例,皮肤瘀斑1例,A组恶心呕吐2例,牙龈出血2例,对比计算结果可知,B组不良反应率(8.33%)与A组(6.67%)比较无明显差异(χ2=0.1201,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在早期发病时,症状通常都比较轻微,极容易被患者忽略,此疾病的主要临症状为头痛、耳鸣、突然发病以及腔隙性脑梗死等,以往临床治疗这类患者主要以血管扩张、抗凝以及活血化瘀等为重点[4-5]。急性脑梗死的类型临床一般分为脑血栓形成与脑栓塞,其中又以脑血栓形成在临床中最为多见,而血小板在这一血栓的形成过程中就发挥出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血小板主要参与的人体正常的血液循环过程,但如果机体血管内皮细胞受到损伤,导致凝血因子被启动,活化后的血小板膜糖蛋白结构与组成就会发生改变,导致大量蛋白质与活性物质被释放出来,并逐步形成血栓,致使患者的大脑供血动脉发生阻塞甚至是闭塞引发脑梗死,因此脑动脉粥样硬化是造成脑梗死的基础,而脂代谢发生异常则是引发脑动脉粥样硬化的高危因素,一旦脂质代谢出现异常,且沉积于动脉壁表层,就会引发斑块形成、血管内皮损伤以及血小板聚集等现象,甚至形成血栓,引发梗死。目前,临床针对脑梗死患者的治疗,主要以抗血小板聚集药物为主,以期通过这类药物阻碍血小板的聚集,对血栓形成进行有效抑制。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还可对血栓合成酶合成进行有效抑制,加速溶栓,使得血栓形成基础系统与纤维蛋白原原有的溶解性降低,从而缩小梗死面积,促进闭塞血管的侧支循环恢复血供[6-7]。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均是当前临床中广泛应用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其中阿司匹林不仅具备良好的抗血小板聚集功效,还能够解热、镇痛,用于心血管病症预防与治疗也可以取得良好疗效,但是由于一部分患者存在阿司匹林抵抗,因此药物的临床使用相对受限[8]。氯吡格雷则是一种可以对阿司匹林偶尔替代的新型药物,可以腺苷二磷酸(ADP)参与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现象进行选择性干扰,已有研究证实阿司匹林不会对氯吡格雷药物的抗血小板聚集功效产生影响,但是氯吡格雷会对阿司匹林本身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产生影响,而2种药物联合使用则具有良好的协同作用,可以发挥出双重抗血小板作用,用于急性脑梗死治疗的临床疗效更优于单药治疗,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有效改善,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风险[9-10]。本次研究也显示,治疗后,B组的NIHSS、Barthel指数评分相较于A组均明显更优,P<0.05,B组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相较于A组明显更高,P<0.05,而两组不良反应率无明显差异,P>0.05,这一研究结果表明,急性脑梗死采用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可有效提升疾病疗效,且药物安全性较高,疗效优异。

综上所述,急性脑梗死患者以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效果更为理想,更有利于患者的神经功能、生活功能恢复,且不良反应少。

猜你喜欢

氯吡格雷阿司匹林
Me & Miss Bee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如何权衡阿司匹林预防心血管病的获益与风险
餐前还是饭后?阿司匹林到底怎么吃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我们生活在格雷河畔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心理解读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