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节目制作过程看垂直类音乐综艺《声入人心》的成功之道
——基于对节目制作者的深度访谈

2021-04-12刘涛

武汉广播影视 2021年3期
关键词:人心综艺音乐

刘涛

一、《声入人心》节目概况

湖南卫视在2018年制作播出原创音乐类综艺节目《声入人心》第一季。该节目召集了36名美声、音乐剧唱法的成员,在3位音乐出品人的帮助打磨下,以组合重唱的方式,演唱教科书名曲及世界经典声乐作品,将高雅音乐带出圈层,消除大众对美声的误解。第一季播出后,获得了豆瓣9.1分的好评,并先后获得主流媒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的正面评价。在国内,该节目获得了第25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综艺类最佳电视综艺节目的奖项。国际上,在新加坡ATF亚洲电视节上被评估为全球最具发行潜力的节目模式,在2019年戛纳电视节上,节目模式签约并在北美地区发行,“走出去”证明了该原创节目模式的全球化潜力。

《声入人心》作为一档垂直类音乐类型综艺节目,延续了湖南卫视拥抱中产文化的市场化发展路径。广电总局于2013下发《关于做好2014年电视上星综合频道节目编排和备案工作的通知》的文件,省级卫视争相购买海外版权的风潮迅速降温。在政策环境的变化下,湖南卫视打出了对内“高端”、对外“华流”的口号,超越购买海外节目版权的模式,并打造具有城市化和多样化风格的原创综艺,取得了一些成绩。湖南卫视2018年推出的古典音乐综艺节目《声入人心》,不仅拓宽了音乐类综艺的节目形式,带领古典艺术进入普通观众的视野,还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和商业盈利模式的创新。

音乐题材综艺在我国有悠久的发展历史和广大的受众群体,当下音乐类综艺节目存在着同质化严重、原创力不足、炒作煽情、引进与输出失衡的现状。省级卫视不仅面临内部创新不足,还受到外部市场规模缩小的危机。网络视频平台近年来,通过主打长尾市场,开办了多档垂直类音乐节目。《声入人心》作为一档省级卫视的原创综艺并获得成功,以原创、小众、垂直音乐等标签吸引了学术界和业界的关注,研究《声入人心》节目的运作过程不仅为省级卫视如何在当下媒介环境中吸引受众、生产优质文艺作品提供了经验指导,并且分析节目模式有助于学界更好地理解当下的文化环境和媒介特征。

二、我国音乐综艺节目概况

(一)音乐类综艺节目特点、历史发展

音乐类综艺节目在我国综艺节目的历史发展中,有着起源较早、数量较多、不断创新、受众基础较大等特点。2019年腾讯发布的《娱乐白皮书》中列举了近三年的卫视综艺题材,音乐类题材综艺仅次于竞技类和文教类,数量占比排名第三。而在近三年的网络综艺题材分布中,音乐类综艺数量占比排名第二。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央视所举办的“青歌赛”是我国音乐综艺的起源。之后湖南卫视在2004年举办的《超级女声》则作为标杆,引发了之后近十年“草根选秀”类音乐节目的大批出现。在草根造星接近疲软之态下,浙江卫视在2012年购买海外成熟节目版权,创办《中国好声音》,引发了专业级音乐竞技综艺的狂欢。湖南卫视不甘其后购买了韩国成熟音乐模式,创办了《我是歌手》。这两档节目至今播出了N代,目前在众多省级卫视、网络平台相继创新开发新的音乐节目形势下,也呈现出一定的疲态。

随着移动端作为主要的接收平台,各大视频网站开始进行自制综艺节目,以利用非线性播出、宣发便利等优势获得受众的青睐。网络音乐综艺在近来主打垂直小众市场,并取得了较好的收视,开启了音乐综艺垂直细分化时代。学者冷淞认为中国用户基数庞大,任何一个细分市场做到极致都会激发庞大人群的关注。垂直小众音乐最具有代表性的出圈节目为:代表嘻哈音乐的《中国有嘻哈》和代表摇滚音乐的《乐队的夏天》。

(二)垂直类音乐综艺概况

垂直类综艺节目得益于网络媒介所带来细分市场的崛起,以细分化的音乐类型作为节目题材,节目的市场目标是窄化的受众群体,满足个性需求,以打造专业的音乐文化品牌。垂直音乐节目多采用“小众音乐+综艺节目”的制作类型,小众音乐在综艺节目制作“娱乐”元素的加持下,结合网络平台的推动得以进入大众视野。

视频播放平台爱奇艺的两档垂直音乐综艺——《中国有嘻哈》(《中国新说唱》)、《乐队的夏天》在节目播出后带领处于地下的说唱音乐、摇滚音乐走到地上。前者在2017年夏天,微博话题阅读量达27.6亿,后者在主流评价平台豆瓣上得分为8.8高分。另外还有以古风音乐为题材的《国风美少年》和以电子音乐为题材的《即刻电音》等垂直类音乐节目获得较高的口碑。

垂直类音乐综艺的成功之道大致从两个方面来看:首先是技术层面带来的“积极的受众”。垂直类节目满足了鲍德里亚所说的消费社会中的“个性的满足”,受众在网络传播时代是分化的,使用媒介时更多出于满足的需要;其次是商业资本对当下亚文化语境的利用,在赛博空间内,各种亚文化得以显现、集聚粉丝形成社区,商业资本通过对各种亚文化符号的征用和改编以吸引亚文化群体的注意力和认同感,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反哺主流文化。网络视频平台在综艺同质化、老牌IP不再有活力的局面下,以互联网独特的制作和运营手段,探索出了小众综艺的出路。

三、关于《声入人心》音乐综艺的相关研究

《声入人心》节目的创新模式使“高雅音乐不高冷”。该节目没有采用传统的音乐竞技类节目的淘汰制,创新节目竞演规则——成员被分为“替补—首席”两个层次,每一期都会进行两个层次的洗牌,以保证每个演唱成员都有亮相舞台的可能。节目中选曲、演唱形式等方面的创新使得美声与通俗、民族音乐结合,“小众”与“大众”得以碰撞。节目选择三名出品人作为把关人,既有流行音乐歌手,也有声乐大家,这也代表了节目的目标——促使古典音乐与流行音乐的融合,以增加古典音乐的受众群。《声入人心》节目紧跟当下媒介的传播特点,节目的选角为36位专业歌剧、音乐剧演员、流行歌手,并打着年轻、高学历、高颜值、专业等选手人设吸引了大批粉丝,这符合当下传媒消费中的“颜值”消费趋势。在传播渠道上不仅 “台网联动”串联各层受众群体,而且依靠湖南卫视内部资源,多次亮相各大综艺,以达到传播范围的最大化,该节目的年轻受众通过网络视频平台观看,并在微博上贡献了大量的热搜和超话,生产出大量的鬼畜视频、表情包等UGC内容,加速了节目出圈。《声入人心》的商业盈利模式呈现多元的特点。之前的引进外国版权大获成功的《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已经造成受众的审美疲劳,《声入人心》以原创节目模式吸引观众,还可以从节目艺人巡演、音乐版权授权、IP周边产品售卖等多个方面来拓展盈利空间的可能性。《声入人心》节目发挥了寓教于乐的媒介功能。节目中音乐呈现的不仅有古今中外经典音乐作品,也有以声乐方式进行演唱的通俗音乐。同时节目通过视觉呈现——专业的演唱现场、讲解音乐知识的后期字幕等,既保证了专业音乐的呈现,也有助于受众对高雅音乐的理解。节目让阳春白雪走向大众,但也没有让高雅艺术丧失“高级”的品格,拉近了观众与高雅艺术之间的距离。正如《人民日报》的评论:“《声入人心》将美声唱法、音乐剧等高雅艺术形式,披上综艺竞演、青春活泼的外衣,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以往学界针对《声入人心》节目的研究主要从节目的模式创新、传播渠道创新、节目社会效益和商业模式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小众音乐综艺的成功,具有研究同质化的倾向。研究资料多停留在对节目的内容梳理,缺少对节目生产过程的考察。研究视野多局限在节目本身,缺少从宏观背景来解释《声入人心》的成功之道,没有全面梳理节目背后的媒介组织、技术革新、积极受众、社会文化等推动因素。

本文考察《声入人心》节目生产过程,获得内部的全面的资料,考察省级卫视,在面临视频网站抢占受众的危机下,如何成功打造一档垂直类小众音乐综艺,该研究不仅弥补了当下该综艺的相关研究资料同质化局面,还为全面了解省级卫视如何在当下媒介、文化环境中,生产出传播高雅文化的节目内容,发挥主流媒体的影响力,做出经验性的指导。

四、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

从生产过程来深入研究电视节目制作的研究较少。音乐类综艺节目《中国好声音》,曾经以引进国外成熟模式并在本土化生产后大获成功,引起学界注意,徐帆以节目制作人员身份进入田野进行研究,他从节目模式、制作团队、节目的生产机制、市场博弈、产业开发五个层面解读《中国好声音》所体现的娱乐专业主义。戴颖洁的博士学位论文以权力为切入视角,研究电视节目模式在全球文化流动下的本土化生产过程,分析文化的“杂合化”过程,作者将灿星公司作为田野地点,以灿星购买的三档海外版权的电视节目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本土节目生产过程中的框架因素以及各因素的互动与博弈。

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发现对《声入人心》节目制作方的运作机制和节目生产过程的物质层面的相关研究较少,而对文化产业的研究需要研究者进入媒介生产环境,以参与观察、访谈等形式获取研究资料。基于此,本文研究方法为,对《声入人心》节目制作人员进行深度访谈,获取节目制作的一手资料。

研究问题为:1、打造该垂直类音乐综艺的创作团队是怎样的?2、《声入人心》节目模式、节目叙事制定的过程?3、节目制作方如何把握当下社会文化,与观众进行情感连接?

五、研究发现

(一)节目的开发过程

湖南卫视在2017年启动“飚计划”,向卫视的所有团队和个人征集方案。《声入人心》就是“飚计划”第7轮的冠军节目方案。该计划还孵化出《声临其境》、《我家那系列》等口碑和收视较高的节目。《声入人心》制作团队是一个平均年龄只有25岁的年轻团队,节目耗时63天拍摄,再经由300多位幕后人员制作完成。《声入人心》团队前期做了大量关于素人与流行音乐题材结合的调研。先后放弃了流行音乐、民歌、戏曲等题材。最后选择古典音乐题材的契机在于,导演看到一些唱美声的男孩资料,发现他们的形象和大众想象的反差很大,给人完全不一样的感觉。

在创新“飚计划”上,当时节目还停留在提案阶段,提案组阐释节目的构想,并让四位专业学生表演了美声重唱,最后提案以冠军的身份通过。之后制成的样片,通过了专家和客户的评估,在经过深度打磨后,才成为电视上呈现的节目样貌。

原创节目存在既是难点也是惊喜的地方,节目的形式和规则并不是固定的,而是不断变化,甚至在总决赛前还在更改。据节目监制沈欣介绍,在节目录制二重唱之后,为了更加戏剧、多元的节目效果,节目组增加了多重唱的赛制和多样的表演风格,使得观众可以在一场节目中观看多种表演,观看全程保持新奇感。

制作团队对节目的社会效益期望是:消除大众对古典音乐的误解,让观众听到古典音乐优秀的、经典的、新鲜的作品。节目最开始和观众还是有一点距离感的,制作团队并不打算以讨巧的方式接近观众,但在古典音乐的接受门槛上还是做出了一些改变,例如节目选手形象呈现年轻的视觉包装,用了国内最好的服装、化妆团队;在选曲方面,不仅选择流行曲目,使旋律更容易让观众接受,还在经典曲目的编曲中添加了流行因素;真人秀部分和公演部分相互融合,使观众可以更加立体地认识音乐剧和歌剧专业的真实状态。

(二)节目模式的制定

《声入人心》的首席和替补赛制来自于音乐剧中的A角和B角,节目组用首席和替补的机制来让节目保持悬念感和进程感,也激发了选手的竞技状态。

同时节目的成功与三位明星出品人也休戚相关。尽管明星出品人们被质疑专业性并不统一,但是三位出品人的组合也体现了专业与流行的碰撞。廖昌永代表专业性、权威性,刘宪华代表科班生和年轻态视角,尚雯婕则代表市场化的眼光。尚雯婕做融合音乐是国内第一人,无论是电子、流行、爵士、电音,还是古典音乐,通过她的点评,观众可以从融合流行的角度认识古典音乐。另外一位刘宪华在伯克利音乐学院,是古典音乐小提琴专业出身。在节目后期,节目组增加了职业推广环节,节目邀请了5位歌剧音乐剧出品人加入,在节目上以业界视角评估选手们的表现,对选手的市场角色和发展空间给出了建议。

节目的演唱方式从形式上来说有独唱、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五重唱,从类别来说包涵了美声和音乐剧。演唱歌曲的选择也是很多元的,选择大量反映新时代正能量的美声、音乐剧作品。丰富的演唱形态则随节目进程的推进而变化,独唱、二重唱、三重唱、四重唱等内容呈现方式,让人物关系与音乐形态同升共变,特别是用重唱的形式演唱了《我的祖国》、《追寻》、《跟着你到天边》、《绒花》、《一江水》、《往日时光》、《生命的河》等歌曲,将美声与流行音乐结合,与电影配乐相遇,与音乐剧碰撞……虽是小众的唱法,歌曲旋律却是大众所熟知的,让阳春白雪走向大众,但也没有让高雅艺术丧失“高级”的品格。拉近了观众与高雅艺术之间的距离。

(三)对于节目叙事的把握

真人秀与公演相互融合。节目的录制地点分别是演播厅和梅溪湖大剧院,在演播厅的部分是以演唱为主,但组队过程、出品人之间、选手之间的互动都蕴含着真人秀的元素,而梅溪湖大剧院的拍摄以真人秀为主,包含有设计的游戏环节或者考核环节,而考核环节也会有现场演唱的部分。在征集选手之前,编剧导演都会做好选手的背景调查,挖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亮点。在节目里编剧并没有刻意地去讲故事,而是通过真人秀或者与出品人的对话来自然地引出选手的故事,在最后一期总决赛请到了几位选手的亲人、朋友来助阵,比如鞠红川的外国女友,郑云龙的音乐剧粉丝等,通过亲友来引出他们背后不为人知的故事。

半熟养成和群像叙事。节目编剧认为,《声入人心》节目类型与当红养成系偶像选秀节目《produce101》较为相似,选手们既不是纯素人,也不是大明星,而是有一些专业技能的选手,只差粉丝的“pick”,粉丝在认识这些有待打磨的“玉石”过程中,会不断加强与选手们的情感连接。群像叙事是指选手们之间的合作竞争,是流动的过程,不同选手碰撞会产生各种奇妙的化学反应,经过粉丝的加工,最后生产出丰富的故事线。《声入人心》的选手全都是专业技能过关,但知名度欠缺的“半熟”偶像,节目组在选人时又进行了一轮视觉条件筛选,36个选手平均身高一米八四,个个赏心悦目,符合偶像节目的选角标准。节目以重唱为主的舞台呈现方式,把选手不断排列组合,即便单看个性不那么突出的选手,也可能在CP叙事、群像叙事中扮演特别的角色而获得关注。

单人看人设、双人嗑CP,多人代入团魂。节目编剧坦言,综艺节目着眼于经营其中一样人物关系、特征,就足以获得成功,人物关系的构建则高度依赖粉丝的参与。在《声入人心》里,选手翟李朔天有着“外表鲁智深,内心林黛玉”的人设,成员高天鹤有着“语文课代表”人设,比如他会声情并茂地称赞其他选手的演唱效果:“十六拍的强拍冲击力像海浪拍打岩石” ;成员王晰和周深之间则是惺惺相惜的故事,周深在代表集体出战时候,发挥不好,连着两轮失利,但王晰鼓励他继续上场,告诉他比起输赢,队友们在意的是能听到他唱歌,直到第三次周深终于获得了廖昌永出品人的肯定;节目中四位最红的成员被粉丝合称为“大四角”,大四角在节目中特意挑实力比较弱的成员合作,竭尽全力当绿叶,让他们有机会上舞台。

(四)节目的社交媒体传播

《声入人心》的微博和抖音现在分别有47万和19.9万粉丝量,微博超话则一直雄踞综艺超话榜前三,甚至在第一季播出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占据着综艺超话榜第一的位置。微博和抖音平台均由节目导演组专人进行运营,微博做了拟人化的设计,自称“大声”,这一定位拉近了粉丝之间的距离,很有亲切感。微博和抖音发布的物料基本是海报、节目正片卡段,和一些记录性、花絮类、创意性的短视频。粉丝在社交媒体创造的信息反哺节目生产。《声入人心》的编剧坦言粉丝的评论是可以影响到节目的,在第一季的第一期节目播出后,有粉丝留言说这档节目简直就是“神仙打架”,节目里的选手都是“宝藏男孩”,这样很接地气又有传播性的评论也会被引用到节目中,由出品人口中说出来,在后面很多其他综艺中也会用到“神仙打架”、宝藏男孩女孩这样的词汇来形容节目的精彩和高级,因为第一季节目也是边录制边播出,节目组也会根据网友们的建议和评论在节目设计中做一些微调。粉丝在社交媒体上生成的内容补充了电视节目文本。粉丝的参与是推动节目走红的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粉丝会对节目内容进行二次加工制造,比如B站视频《偿还》把阿云嘎、郑云龙、梁朋杰在一首歌里的表演设定成父母吵架孩子劝和的剧情,上了微博热搜的《假酒歌》视频是粉丝们剪辑放大了选手们的戏剧性时刻,在B站发酵后又搬运到微博的。

粉丝们针对选手的“考古”丰富了节目的外延。当下粉丝喜欢从网络中收集成员们的信息,一步步拼凑出一个个完整的人物形象。粉丝们挖掘了成员阿云嘎出身草原,年少北漂,靠酒吧打工赚取学费进入北京舞蹈学院音乐剧专业,成员郑云龙不满家庭安排的循规蹈矩的工作,走上了坚持音乐剧的独立之路。这反映了一种微妙的逆反心理,如果节目组设置好了人设剧本让粉丝接受,他们不会买账,但是如果观众自己去探索的时候,他就会收获源源不断的快乐,并更加真情实感地和选手们进行连接。

六、总结

通过对《声入人心》制作团队的深入访谈,可以看出,一档原创音乐综艺节目的成功,和电视台的创新制度、制作团队把握小众与大众结合的尺度、尊重社交媒体的传播规律,拥抱当下的粉丝文化等方面密不可分。

湖南卫视“飚计划”为原创节目创作提供了制度性的支持,从节目的打造过程中,原创节目始终存在着不确定性,直到播出那些戏剧性、结构性的模式才会最终确定,在制作过程中会不断有新的东西碰撞出来。

不同类型的出品人、“首席—替补”赛制、36位选手的形象特征、多种演唱方式、大众化选曲……节目组在保证内容专业性的同时,也努力靠近观众,降低收听门槛,拉近观众与古典艺术之间的距离。

把握公演与真人秀的比例平衡,通过节目的群像叙事,来连接粉丝和成员之间的情感。同时节目组收集社交媒体上观众生产的内容,不仅用来丰富节目的内容,还有助于保持较高的节目热度。

本文访谈获取的资料还存在一定的局限,在节目的市场化运营方面并未涉及,《声入人心》节目的盈利不仅仅体现在节目品牌营销,更在于对古典音乐的市场推广做出了贡献,实现了人才营销,这也为其他省级卫视树立了榜样,利用电视台的强大传播能力,带领高雅艺术走向良性发展之路。

猜你喜欢

人心综艺音乐
愿得一人心
《爽食行天下》饕餮的“下饭”综艺
“高而不冷”的文化慢综艺
软糯甜美 俘获人心
音乐
“反腐”过后人心能否维稳?
从“使用与满足”理论看网络自制综艺的崛起
打动人心的琐碎
孙红雷:我不是综艺咖,还是要好好演戏
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