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厚煤层综放开采工作面地表岩移实测分析

2021-04-12张伟男

山东煤炭科技 2021年3期
关键词:观测点采空区测点

张伟男

(大同煤矿集团朔煤小峪煤业有限公司,山西 朔州 038300)

1 地质采矿条件

小峪煤矿8202 工作面位于22#煤402 盘区,煤层厚度9.2~10.2 m,平均厚9.7 m,下层可见0.25 m泥岩夹矸。工作面采用综放开采,割煤3.2 m 高,放煤6.5 m 高,采放比1:2.03。走向总长1255 m,倾斜长210 m,全部垮落法管理顶板,工作面推进速度为4.8 m/d。区域内地质构造简单,进风巷、回风巷内煤层裂隙发育程度较高。煤层上方老顶厚3~5 m,为中粒砂岩;煤层直接顶厚1~3 m,以细砂岩为主;直接底厚2.8 m,以深灰色、致密块状粉砂岩为主;老底较厚,达27.2 m,以斜节理中粒砂岩为主。

8202 工作面标高1050~1055 m,地面标高1365~1294 m,北侧至边界煤柱及山西煤运东沟煤矿相邻,向南与8204 采空区相邻,西侧接近402盘区辅助运输巷、辅助回风巷,东部到边界煤柱。对应工作面上方有16#、18#、19#煤层采空区,地表盖山厚度约312 m。地表有河床、东沟矿变电站、信号房、2 层楼房及高压线塔,回采会对地表及地面建筑有一定影响。

2 地表岩移变形观测

2.1 观测方案

结合工作面对应地表实际,考虑最大程度上收集地表岩移数据,决定沿工作面走向中轴线布置主观测线1 条,沿倾向与走向垂直不等间距布置观测线3 条,每条观测线上均匀间隔布置1 个测点。走向观测线长度1200 m,两测点间隔100 m,共布置测点12 个,编号Z1~Z14;倾向观测线长度400 m,两测点间隔50 m,共布置测点3 组24 个,编号A1~A8、B1~B8、C1~C8。工作面观测点布置如图1。

图1 8202 工作面地表岩移观测布点图

为保证测点稳定,采用混凝土桩埋入冻土层以下0.5 m,确保基点随岩移同步移动,保证了观测数据的可靠性[1-7]。

2.2 变形观测

(1)首次观测。待观测点埋设10 d 后,混凝土桩基本沉稳,可以进行首次全面观测。仪器选用全站仪,至少观测2 次,取两次观测的平均值为最终值,误差校验以两次高程相差小于10 mm、平面坐标相差小于4 mm 为准,此时数据可用。

(2)日常观测。采动过程中的全面观测是了解基点位移变化的主要依据,每月对各测点的平面坐标、高程等数据进行全面观测,记录位移变化、坐标变化。

(3)末次观测。待各测点的下沉数据连续3 个月小于30 mm,即可认为基点移动基本稳定,此时的观测值即为最终坐标,精度要求与首次观测相同。

3 数据处理

经过10 个月的实测,工作面推进长度500 m,获得了各观测点的坐标变化、沉降、位移等大量数据。各实测基点地表最大移动变形值见表1。

表1 实测地表最大移动变形量统计表

为了简化计算,以A2 为坐标原点,设置地表高程值为+20 m 代入分析计算。根据数据汇总分析,分别得出走向、倾向沉降曲线,如图2、图3。

图2 工作面走向观测线沉降曲线

实测数据得,沉降量最大处为Z11 测点,沉降量达2622 mm。经与地质构造图对比分析,发现此处下部有一处断层,高差近4 m,致使该处沉降量偏大。

图3 倾向观测线各测点沉降变化

4 地表变形移动特征分析

(1)采空区上覆岩移特征

通过数值模拟发现,地表沉降整体平缓,沿观测线方向,地表呈现出明显的“台阶型”,台阶步距在10~30 m。图4 为观测点沉降等高线图。

图4 观测点下沉量等高线图

经分析,“台阶”的形成与采空区顶板的周期垮落呈正相关,老顶随工作面推进周期性垮落,如图5。上覆岩层失去顶板支撑后,逐渐下沉,这种沉降会一直传递至地表,进而形成了地表的“台阶型”沉降。

图5 工作面上覆岩层垮落形态

(2)启动距判定

启动距是指地表发生岩移时对应工作面推进的距离,根据经验数据,该数值通常是采深的0.25~0.5倍。根据现场实测数据得出,8202 工作面的启动距为89 m,是该工作面平均采深的0.31 倍。

(3)水平移动盆地特征分析

由图4 可知,地表岩移出现了较大区域的盆地状沉降,即水平移动“零值区域”,该区域横向位移几乎可以忽略,位移主要体现为下沉。边界处呈倾斜分布,中心地带下沉量最大,几乎与原地貌平行,且随工作面推进,该区域不断增大。

5 结语

(1)通过实测,得出了厚煤层综放开采条件下的地表岩移规律,为及时有效保护地表建筑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

(2)实测数据得,沉降量最大处为Z11 测点,沉降量达2622 mm。经与地质构造图对比分析,该点位下部发现一个高差近4 m 的正断层,可知构造带对地表沉降量影响较大。

(3)地表沉降整体平缓,沿观测线方向,地表呈现出明显的“台阶型”,台阶步距在10~30 m。

(4)地表岩移出现了较大区域的盆地状沉降,即水平移动“零值区域”,该区域横向位移几乎可以忽略,整体表现为块状沉降,移动盆地的盆底区域随采空区范围增大而增大。

猜你喜欢

观测点采空区测点
老采空区建设场地采空塌陷地质灾害及防治
基于MEEMD与相关分析的行星齿轮箱测点优化*
瞬变电磁法在煤矿采空区探测中的应用
敦德铁矿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后采空区的治理
基于CATIA的汽车测点批量开发的研究与应用
扎龙湿地芦苇空气负离子浓度观测研究
基于小波包位移能量曲率差的隧道衬砌损伤识别
采空区防治措施分析
洛阳市老城区西大街空间形态与热环境耦合关系实测研究
沉降观测在信阳市中乐百花酒店B座沉降观测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