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分水岭脑梗死疗效及安全性探讨
2021-04-12赵书鹤
赵书鹤
(太原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 山西省 030000)
前言
到现在为止,医学上治疗脑梗死疾病通常还是以溶栓、抗血小板聚集等治疗为主,但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严重,患者极易出现肢体功能障碍、言语功能障碍等多种后遗症。故此,对脑梗死患者进行神经功能康复治疗对于促进患者身体康复、恢复正常生活是尤为必要的,而丁苯酞药物治疗便是应用广泛的一种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康复治疗方法之一[1]。在本文中,笔者选取90 例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究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药物在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作用,具体探究过程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 年5 月至2019 年8 月我院收治的90 例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本次研究获得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进行。
纳入标准:所有患者均经过脑部CT 或MRI 检查确诊为分水岭脑梗死疾病;所有患者以及患者家属均对此次研究表示知情,并签署同意研究证明。
排除标准:排除存在心肝等脏器功能严重不全以及合并重大并发症患者;排除存在原发性沟通功能障碍或精神疾病患者。
对照组45 例,其中男患者25 例、女患者20 例,年龄60~80 岁,平均年龄(70.4±1.4)岁。观察组45 例,其中男患者24 例、男患者21 例,年龄61~82 岁,平均年龄(70.6±1.5)岁。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对比无较大差异(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仅使用丁苯酞治疗,具体为:给予患者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 国药准字:H20100041),采取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每日滴注两次,每次100ml,每次输注时间间隔大于6 小时,持续用药14 天。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使用依达拉奉治疗,具体为[2]:给予患者对照组相同用法、用量的丁苯酞氯化钠注射液,同时给予患者30mg 依达拉奉(南京先声东元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20050280)与100ml 生理盐水混合液,采取静脉滴注方式给药,每日滴注两次,连续用药14 天。
两组患者均给予相同的溶栓、抗血小板聚集。
1.3 评判标准
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前后的NIHSS 得分、BI 得分以及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状况。
治疗效果由患者NIHSS 评分判定,纳入:显著、有效、一般三种状况。显著:患者NIHSS 得分改善≥90.0%;有效:患者NIHSS 得分改善<90.0%、≥46%,一般:患者NIHSS 得分改善<46%,总治疗有效率=(显著例数+有效例数)/分组总例数★100%
NIHSS 得分0-50 分,分值越低,患者的神经功能越好;BI 得分0-100 分,分值越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强;患者用药不良反应有:恶心、呕吐、皮疹三种。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均采用SPSS22.0 系统进行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卡方检验,P<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I 得分状况对比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I 得分状况对比()分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NIHSS、BI 得分状况对比()分
组别NIHSSBI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对照组(n=45)14.8±2.410.7±2.238.7±3.450.9±3.2观察组(n=45)14.6±2.56.1±2.138.9±3.360.7±3.5 t 0.38710.1460.28313.862 p 0.7000.0000.7780.000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 得分低于对照组、BI 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详情见表1。
2.2 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对比
观察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共计发生2 例(恶心1 例、呕吐1 例),占观察组总例数的4.4%;对照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共计发生3 例(恶心1 例、呕吐1 例、皮疹1 例),占对照组总例数的6.6%;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状况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卡方=0.212,p=0.645,p>0.05)。
2.3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6%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77.8%(p<0.05),详情见表2。
表2 治疗方法总有效率对比
3 讨论
脑梗死是指人体血液中存在的各种栓子随着血液的流动进入人体脑动脉后沉积下来,堵塞人体脑动脉,从而造成脑部区域组织缺血性坏死的病症。临床调查显示,在人体脑卒中疾病中,脑梗死疾病发生率约占20%,死亡率约10%,且在十日内发生二次栓塞患者死亡率更高,脑梗死已成为威胁我国人命生命健康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4]。
分水岭脑梗死是指人体大脑相邻的血管供血区之间的分水岭区或者边缘地带出现局部缺血,从而造成局部脑组织缺血性坏死的症状[3]。在所有脑梗死疾病中,分水岭脑梗死疾病约占10%,常见于老年人群,其发病原因与患者颈动脉狭窄或其他脑血管本身疾病、低血压、心输出量减少、血容量减少、脑血管低灌注、血液微栓子等因素有密切联系[5]。
分水岭脑梗死多见于老年人群,且男女性别发病率无较大差异。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CT 等影像学技术应用逐渐广泛,分水岭脑梗死疾病诊断率快速增长,为医学上治疗分水岭脑梗死疾病提供了重要的保障[6]。
丁苯酞为一种抗脑缺血药物,主要适用于急性轻、中度脑缺血性脑卒中疾病,通常被用作改善急性脑缺血性脑卒中疾病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状况。其作用机制可能为通过降低人体内花生四烯酸含量、提高脑血管内皮NO 及PGI2 水平、抑制谷氨基酸的释放、抑制氧自由基等,从而达到改善患者脑部缺血区域内的微循环和血流量、增加脑部缺血区域内毛细血管数量、减轻脑水肿、抗脑部血栓形成及抗血小板聚集等效果[7]。
依达拉奉为一种脑保护剂(自由基清除剂)药物,主要适用于急性脑梗塞病症,通常被用作改善急性脑梗塞患者脑部神经症状及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功能等障碍。其作用机制为清除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减轻人体脑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神经细胞等的氧化损伤,达到改善人体神经症状,恢复人体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和运动能力的效果[8-9]。
在本文中,观察组患者治疗后NIHSS 得分低于对照组、BI 得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用药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王义振等学者[10]在研究中显示采用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组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治疗有效率高于仅采用常规治疗组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NIHSS 得分两组治疗前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组低于常规治疗组,这与本研究大致相同。
由此表明,对急性分水岭脑梗死患者采取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有着极为良好的治疗效果,可以有效的减少患者神经功能的损伤,恢复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利于患者的身体康复,且用药不良反应状况较少,用药安全性高,值得被大力的推广以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