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患者如何做好自我管理
2021-04-12本刊编辑张嘉楠
■本刊编辑 张嘉楠
心衰有4 次预防机会
心衰不是一个独立疾病,而是心脏疾病发展的终末阶段。专家提醒:人一生当中有4次预防心衰的的机会。40 多岁有可能患上心肌梗死和心衰,但在该年龄段,心衰发病率仅为十万分之二三十;与此形成对比的是65 岁以后,心衰发病率激增到十万分之一二百。如果在40~50 岁时仍不能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50 岁以后就可能受到心衰发病之苦;反之,最晚从40~50 岁开始作出改善,对防止心衰也会起到作用。
心衰是包括心脏病在内的、所有循环器官疾病的终末阶段,但患上心脏疾病和血管疾病未必都会导致心衰,其区别在于个人基础疾病的不同。相对而言,伴有高血压、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患者更易发展为心衰。
零次预防 指在没有患任何相关疾病前,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包括不暴饮暴食、不摄取过多盐分、不吸烟、多运动、控制体重、避免混乱的生活习惯等。
第一次预防 如果已经由于吃得过多、动得过少导致了肥胖,且患上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就已经在向你招手了。
但此时还不算太晚,只要在患上心脏病之前改掉不良生活习惯就可以了。
减肥、降压、控糖和降血脂,可以降低脑卒中和心肌梗死的患病风险。
第二次预防 由于未能充分改善生活习惯,患上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其他心脏疾病后,你需要注意的是预防心肌梗死的反复发作,以免病情进展为心衰。
因为患上心肌梗死等心脏疾病的人,并非都会成为心衰患者。①高血压患者须遵医嘱坚持服用降压药,稳定血压;②曾经心肌梗死发作的患者须按时服药、定期复查、坚持锻炼,同时避免过度劳累及情绪过于激动等。
第三次预防 通常来说,急性心衰多是在其他诱因下突然发作,患者会突然感觉呼吸困难,甚至出现心源性休克。
若能在急性心衰未发作前做好日常预防,即便已经患上心衰也可能避免最严重的后果。
这一阶段的关键是阻止病情急性恶化,必须严格按医嘱服药,避免一切不利于心脏健康及有可能引起心衰发作的因素。
心衰的5 个早期信号
咳嗽 心衰患者在早期常出现咳嗽。一般来说,心衰引起的咳嗽有以下几个特点:①频繁的干咳,伴有胸闷气喘;②活动或劳累后,咳嗽气喘的症状加重;③处于平卧位时症状较重,当变成坐位或立位时症状缓解,并且常在夜间发作。
疲乏无力 总是感觉全身乏力,没走多少路就已经疲乏不堪,甚至连话都不愿意说。
食欲不振 右心衰的人全身供血不足,导致胃肠血流量减少,容易腹胀、恶心、呕吐。
尿少、浮肿 心功能减退后,心排血量降低,全身的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肾血流不足,导致患者总尿量减少,而夜间尿量相对增多。
由于心衰后还会导致体循环瘀血,所以还会出现双脚、双小腿水肿的症状,而且劳累后会加重。
情绪或精神异常 老年心衰患者往往出现此类症状,主要表现为烦躁不安、幻觉、意识不清甚至昏迷等。
心衰患者的日常管理
心衰患者除了要遵医嘱坚持治疗外,日常还应加强自我管理,才能稳定病情。具体要做好以下7个方面:
1.限制水 心衰患者每天的液体摄入量应有所限制,包括直饮水和饭菜、水果内的水分总量不要超过2 升。慢性心衰患者一旦饮水过多或输液量过大而尿量较少,很可能会引起心衰发作。重度心衰患者的饮水限制更严格,每天不宜超过1.5 升。
2.少吃盐 过量摄入盐分会让身体保留大量水分,给已经虚弱不堪的心脏和血管施加额外的压力。建议心衰患者每天的盐摄入量不超过4~6 克,少吃或不吃加工食品。
3.适量动 慢性心衰,尤其是中重度心衰患者应注意休息,轻微活动即有气急表现的应多卧床休息。卧床时可做一些下肢运动,以免肌肉萎缩和静脉血栓形成。症状稳定了应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以不引起症状、不感到疲惫为宜。病情进一步好转后可根据身体耐受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但要量力而行。
4.做监测 体重是心衰患者健康情况的晴雨表,建议每天测量,通过体重变化可及早发现液体潴留。比如,体重3 天内突然增加2 公斤以上,应考虑隐性水肿,要及时就医。患者还应坚持测量血压和心率,每天至少一次,并做好记录。就诊时带上相关记录,以便医生了解病情,据此调整用药。
5.避免累 心衰患者要正确认识病情,适当减少体力活动,避免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天冷及时增添衣物,以免感冒、呼吸道感染。
6.测能力 患者可用6 分钟步行试验来评定病情控制效果,即6 分钟能走多远。如果原来是6 分钟走300 米,现在比原来提高了70 米以上,一般认为治疗有效。另外,患者应定期到医院随访,以便医生跟进。
7.多支持 患者和家属都应认识到,慢性心衰是一种“阶段性缓解”的疾病,一般不能彻底治愈,但如果控制得当,患者是可以健康生活的。在这个过程中,家人的支持非常重要,应积极帮患者调整饮食,督促按时服药,帮他监测体重、血压、心率等指标。同时关心患者的情绪变化,提高其治疗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