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维度审视下的宋词欣赏与阅读

2021-04-12陈佳余

对联 2021年8期

□陈佳余

一、从词本身分析

词始于南朝梁代,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一般来说,宋词篇幅比唐诗长,分为三类:小令、中调和长调。小令五十八字以内,中调五十九——九十字以内,长调九十一字以上,最长的词达二百四十字。解读宋词,我们可以从词本身出发,有以下三个方面。

⒈从题目来看

题目是全词的精华和提炼,往往反映了这首词的核心内容。理解题目可以更好地帮助我们分析全词。

⒉题材

宋词题材广泛,分类繁多,特点突出。以七种题材为例:第一,送别抒怀词,特点是描写景物一般依照时间地点,情感大多缠绵凄切,充满感伤基调,表达离别愁绪;第二,怀古咏史词,特点为后人临古迹、思古人、叹古事,因现实的原因或借古讽今,或因古抒怀,或感慨今昔;第三,羁旅思乡词,特点是由于战乱频繁,孤身一人瓢泊在外;第四,边塞征战词是热门题材,最能体现国运兴衰(南宋风雨飘摇,边塞诗大多抒发悲愤、哀痛之情);第五,人生感慨词一般因事而起,触景生情,常见情感有怀才不遇、时光流逝和沧海桑田的伤感、贬官谪居的怨恨、仕途失意的苦闷、告慰平生的喜悦,豁达人生境界的向往、洁身自好、不与当权者合作的执着以及伤春悲秋;第六,思妇闺情词与前面几种不同,它将一些诗歌女性意象淡化,政治性较为突出;第七,山水田园词,意象为山水草木、鸟语花香、田园风光、农村景物农家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语言清丽洗练,清新自然、质朴。该类词表达对现实的不满以及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同时表明自己从容闲适的生活态度,以及赞美和热爱自然的思想。

⒊意象

宋词中对意象的使用非常频繁,因为物象本身具有一定特征所以可以对应人类表达的情感。如表现忧伤悲愁的,常用以下意象:清秋——『多情自古伤离别,更哪堪冷落清秋节』,暮云——『楼倚暮云初见雁,南飞。漫道行人雁后归』;表现欣慰愉悦的,常选用以下意象:春光——『山园几许,收尽春光』,绿水、芳草——『轻舟短棹西湖好,绿水逶迤,芳草长堤,隐隐笙歌处处随』。『多愁善感』的词人们,常选用色彩鲜明的物象,借助物本身的特性,为读者勾勒了一幅幅绝美的画面。

二、从词人出发

一首词的作者掌控着全词的情感基调和走向。因此分析作者也能帮助我们准确理解宋词。

⒈词人的生平经历

词人的生平经历对作品有着极大的影响,换言之,作品是词人人生思想的集中体现。词人一生顺遂,词自然洋溢着喜乐平和;如若一生穷困、多次科举不中或者做官被贬,那词中便充满着悲苦潦倒。

宋代著名词人柳永出身官宦世家最后却下场凄凉。他第一次参加科举写的文章被宋真宗贬得一文不值,对此他深感不满,认为宋真宗没有赏识人才的能力。他的词中满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多次的科举不中让他对当时统治者彻底失望,内心的不甘和愤恨在词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⒉词人的语言风格

婉约派的主要特点是内容侧重儿女风情,[1]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由于长期以来词多趋于婉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婉约的观念。婉约词风长期支配词坛,南宋姜夔、吴文英和张炎等大批词家,无不从不同方面受其影响。

豪放派的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写词,语词宏博,用事较多,不拘守音律,北宋黄庭坚、晁补之和贺铸等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

⒊词人的表达情感

词人表达的情感包括:送别时的不舍惜别、漂泊在外的思念、战乱纷繁年代的忧国忧民、怀古伤今的感慨、怀才不遇的怨恨苦闷、对自然美好生活的赞美与向往、豁达的人生态度、远离喧嚣的官场、男女之情的依恋以及歌颂和渴望自由真挚的恋爱。

三、从词的表达技巧来谈

词人运用表达技巧,将自己想法更充分地展示出来。对于读者来说,分析词的表达技巧也可以让人更好地理解体会宋词。一般人们把表达技巧分成以下三类。

⒈修辞手法

在古典宋词中,比喻、夸张、拟人、设问、反问和对偶等修饰手法都比较常见。『互文』有两种表现形式:其一,为了避免词语单调重复,行文时交替使用同义词,这种互文的特点是在相同或基本相同的词组或句子里,处于相应位置的词可以互释;其二,出于字数约束、格律限制或表达艺术的需要,必须用简洁的文字,含蓄凝炼的语句表达丰富的内容,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⒉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又叫表达技巧、艺术手法,古人在诗词歌赋中经常运用。以下是一些常用的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即景抒怀,表达诗人面对自然景象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触景生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全然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象之中,借自然景物抒发感情,有无情景交融,是判断古典诗歌有无意境的标志,而意境又是判断诗人诗歌是否为上秤之作的标志;虚实结合,高考中『诗歌鉴赏』以主观题形式出现,要求学生能运用所学过的一些术语对诗歌进行简单分析,例如虚实相生、比兴手法、以乐景写哀情等,只有真正弄清了什么是『虚』,什么是『实』,才能准确鉴赏诗歌;动静结合,对事物、景物作动态、静态的描写,两者相互映衬,构成一种情趣;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描写对象进行正面直接的描写是正面描写,通过描写对象周围的事物,使对象更鲜明、突出,则是侧面描写。

⒊表达方式

宋词中表达方式有很多,常用的有比拟、夸张和借代。

刘勰在《文心雕龙》一书中说:比拟就是『或喻于声,或方于貌,或拟于心,或譬于事』。这些在很多诗词中有例证。比拟中还有一种常用的手法,就是『拟人化』:以物拟人,或以人拟物,归根结底还是『拟人』。

夸张就是放大所要描绘的事物,类似电影里的『大写』『特写』镜头,引起读者的重视和联想。比如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赠汪伦》),『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望庐山瀑布》)。

借代是借此事物代替彼事物。与比拟有相似之处,但又有所不同,不同之处在于:比拟的两方事物都是具体的、可见的,而借代却是一方具体,一方抽象,在具体与抽象之间架起桥梁,使诗歌的形象更鲜明、突出,引发读者联想。

四、结语

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皇冠上光辉夺目的明珠,在古代中国文学的阆苑里,它是一座芬芳绚丽的园圃,以姹紫嫣红、千姿百态的神韵,与唐诗争奇,与元曲斗艳,历来与唐诗并称『双绝』,代表一代文学之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