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楹联,下一个文学高峰(上)

2021-04-12邹宗德刘宝田

对联 2021年8期

□邹宗德刘宝田

就像连绵的群山之上耸峙珠峰,我国文学史上,已经耸峙着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六大文学高峰。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自由、百家争鸣,诸子散文似草长莺飞,百花烂漫,形成了中国文学的第一高峰。赋最早作为一种文学样式,首先在战国后期的楚国萌生。到了汉代,疆土辽阔,国力强盛,与此赫赫大观相适应的洋洋洒洒的赋,便如雨后春笋般竞相生长,形成了第二个文学高峰。中国是诗的国度,到唐代时诗歌已走过漫长的里程,进入一个辉煌的高峰。到了宋代,商品经济萌芽,市井繁华,便于传唱的词很快形成了一个新的高峰。尔后,随着生活的复杂化,社会矛盾的多元化,在诗、词的基础上,文坛又出现了曲,并在元代形成高峰。明清时代,以四大古典名著作为标志,形成了小说的高峰。

也有人说,清代和民国时期是对联的高峰,但我们不敢苟同。因为其时对联的理论尚未成熟,作品亦未能广泛流播,文人们视自己的对联作品为雕虫小技,不敢堂而皇之地收入自己的集子里。这样一种氛围,根本不是高峰气象,高峰之说是站不住脚的。

一、文学高峰出现的条件和标志

(一)时代的呼唤

文学来自生活,来自当时,是时代的产物。所以,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宋元戏曲考》)如果一个时代的物质、精神生活的发展与文学发展的自身走向比较接近和吻合,其文学就必然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一种谐和现实的体裁来表达生活,出现兴旺的局面。散文是最能表达活跃思想的文体,先秦的土地便盛开这种争鸣的散文之花;兴盛的国运与比较开放自由的政策,加上诗歌自身长期的积淀,使大唐的国土蔚起诗的森林;商业兴起、都市繁荣,歌舞升平、饮宴享乐,使宋代有市井处便有词的咏唱。反之,文化大革命时期就只能看样板戏,其它文学形式都没有施展的余地。

(二)呈现成批的优秀作品及其经典

一个文学高峰到来之时,佳作如林,经典璀璨。经典,是人类文化的光辉结晶。经典的独创性、不可替代性、思维的高度与深度,都是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纵观文学史,哪一个文学高峰没有大批的优秀作品和经典流传?

(三)涌现成批的优秀作家及其代表

文学高峰到来时,必然名家迭出,虹霓焕彩。翻开一部《全唐诗》,就可以读到那时的诗人,如满天的繁星。而三李、二杜、一白、二王等则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应当说,高峰是由一大批优秀作家以金字塔的形式堆垒起来的。空中楼阁式的高峰是不存在的。

(四)出现多种多样的风格流派

文学流派的出现,是高峰鼎盛的现象。阅历、智慧、环境、情趣比较接近的作家群,便自然涌入同一流派之川里。『茫茫九派流中国』,一种文学体裁的长江便浩浩荡荡前进。一枝独秀不成林,万紫千红总是春。唐五代后,词迅速发展,风格、流派异彩纷呈,如天女散花、五彩斑斓,高峰自然崛起。

(五)广泛深入的群众影响,氤氲成浓郁的时代氛围

文学的高潮犹如我们看演出时的鼓掌,掌声最热烈的时候就是高潮,稀疏的掌声不是高潮。文学就犹如台上的节目,没有群众最热烈的掌声,也不能说它已经达到了高潮。高潮是以群众作为基础的,没有广泛深入的群众参与,影响是一句空话,艺术氛围是一块画饼,高峰是心造的幻影。

(六)广泛认同而成熟的理论体系是条件也是标志

任何文学高峰的出现,都是在众多作家经过长期创作,写出大量作品,逐渐认知并且掌握这种文体艺术规律的时候。先秦散文,是诸子阐述自己学说的著作,是争辩的产物。思想各执一端,文章精彩纷披。因为要辩理,『其基本趋向,就是从简约到繁富,从零散到严整。愈是后期的著作,篇幅愈宏大,组织愈严密』(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繁富、严整、宏大、严密,就成了众所认同并遵从的要求。于是,先秦散文盛极一时。

汉朝建立,楚人主国,国力蒸蒸日上,一种脱胎于楚辞导致散文修辞化的文体,呈现出一种与政治呼应的宏伟气势与巨大美感,这便是赋。赋从南方诸侯国出现,经汉武帝提倡,流播全国。『文辞所被,夸饰恒存』,『宋玉景差,夸饰始盛。相如凭风,诡滥愈甚』,『语環奇,言峻极』(刘勰《文心雕龙》)。铺扬张厉,容与浩荡,对仗铺排,轩翥奋飞。作家都重视这些特点,读者推崇这种风格,皇上欣赏这种文风,于是赋如钱塘之潮涌起。

至于诗,至唐时格律规则已成为共识,大家戴着镣铐跳舞,跳得酣畅淋漓,舞得天花乱坠,诗便臻于绝妙之境。诗的高峰而后,韵律的走势愈难愈奇,愈加多样化,宋诗人呼吸社会繁荣的气息,凭借自己斑斓的才情,进入了词的天地,撑起了又一个高峰。

到了元代,作家们连缀、改造宋词,创造元代的流行歌曲——元曲。据王国维统计,元曲曲牌出于唐宋词牌的就有七十五种。元曲对词的韵律改造、重构,在创作实践中成为共同的金科玉律,于是撑起了又一个高峰。

明清小说是中国文学的另一支脉。一是从历史故事、传说寓言、志怪小说、志人小说、笔记小说发展而来,小说创作在情节、结构、人物塑造诸方面都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二是明清时期的『小说批评、小说理论最活跃、最丰富,是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批评的高峰』(方正耀:《中国古典小说理论史》);三是多种文学样式的熏陶使作家修养更加全面,更加成熟;四是社会生活的发展让作家眼界更为开阔,体验更加丰富,于是反映广阔社会生活、涵盖多种文学样式的大部头小说,便应运而生,出现了小说的高峰。

二、为什么下一个文学高峰不是其他文学艺术

(一)已出现过高峰的文学艺术,后人难以逾越

唐诗以后,各个时代写格律诗的都大有其人,内中也不乏名篇大作,但总的成就都比不上唐代。鲁迅先生曾经说过:『我以为一切好诗,到唐代已被做完。』(《鲁迅书信集》下卷)原因之一是文学作品的内容总要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唐代的那种社会氛围没有了,诗便失去了那种繁荣的土壤;原因之二是审美的需要,同一种形式太久了会出现审美疲劳,需要变化。曾国藩写过的诗比他的联多,而且诗应该是他最珍视的,但现在能够得到广泛流传的是他的联,而不是他的诗。何也?诗的高峰早已过去,而联正在兴起也!

同样,已出现过高峰的先秦散文、汉赋、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也是一个道理。有人说目前的小说好像形成了高峰,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毋庸讳言,莫言的作品是难以和四大名著相媲美的。莫言作品的发行量与四大名著的发行量相比,是无法企及的。而且四大名著还经历了时间的检验,至今未衰。著名学者马未都在一次电视访谈时也说,小说在走下坡路。有人也拿出莫言获奖来反驳他,他说,莫言的作品销量能排第一吗?

(二)未出现过高峰的文学艺术如新电影电视文学脚本等高峰为时尚早

新诗是外来品种。舶来品要出现高峰,必须要有一个与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磨合、发展的过程。自五四运动出现新诗以来,出现过《女神》等优秀的作品。但至今新诗仍与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相距甚远。所以,它要出现高峰,既需要磨合,也需要积淀。从文学高峰形成的时间来分析,新诗还刚刚起步,高峰尚在飘渺的云端之外。

散文已出现过高峰。但不在现代,而在先秦。现代散文是五四以后才出现的一种白话文体,至今才有近百年的历史。因此,尽管近百年来不少散文名家留下了一些脍炙人口的名篇,但因其篇幅一般稍长而难于传诵流播,二因其文化积淀终究不算丰腴、深厚,故此尚在变幻莫测的探索、登山过程当中,可能连山腰尚未到达,至高峰还必须假以时日。

歌词作为一种文学样式,似乎很红,而且也在出现一批优秀的作品。但即使是优秀歌词,没有优美的音乐也得不到流传,而更多的流行歌曲则都是口水话,还算不上文学;二是歌词虽然传唱很广,但创作者和作品都是无法与楹联相比的;三是歌词的创作至今没有总结出成熟的理论来,什么是优秀歌词,怎样才能创作出优秀歌词,据我们的一孔之见,尚不知评判标准。在这种各自为战的范围里,谈整体的高峰出现,为时尚早。其实,宋词就是当时的歌词,已经出现过高峰。新的歌词,要超过宋词,恐怕难也乎哉!

至于电影电视文学脚本,它是很难出现高峰的。因为它依附于表演艺术。说实话,真正阅读这种作品的,除了表演艺术工作者,加上创作者队伍,恐怕读者就不多了。一种未能为广大群众广泛接触的文学品种,要出现高峰,恐怕只能是一种美好的愿望。

所以纵观文学领域,撇开其他因素不说,单就从时间的积淀来分析,将迎接高峰到来的,目前看来,非楹联莫属了。

三、为什么下一个文学高峰是楹联

(一)是楹联艺术自身的特点决定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崇尚美的民族。其对文学美的追求,除内容美之外,形式常常是追求整齐规范,讲究对称之美。你看我们的建筑物、衣着,何处不体现对称之美?对联的词性对应,平仄对仗,呈现一种高度和谐优雅的对称美。由于天性,也由于中国长期以来韵文学的高度发达和无与伦比的成就,中国人特别讲究文学的韵律之美。在所有的文学品种中,继承和发展了诗、词、曲韵律美的惟有楹联。它读来铿锵和谐,琅琅上口,好听好记。中华民族讲究言简意赅,不喜欢欧化的长句唠叨,楹联恰恰以其内容的浓缩,文句的精炼体现了一种精炼之美。对仗美、韵律美、精炼美,都寄托在两行文字当中,实在符合中华民族的审美习惯,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中华民族又是一个务实的民族。即使是艺术,除了赏心悦目之外,还觉得适应于生产生活,实用才好。而对联就恰恰具有广泛的实用性。节日、喜庆、自励、赠人,一副好的楹联,比金银礼品都更有意义,更有气氛,更有影响,更为久远。这种实用性,又使它最为中国人民喜闻乐见,最具群众性的一种文学样式。因而,它出现一个高峰,将是自然而然的事。

(二)是楹联艺术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文体前标明时代,比如唐诗、宋词,只是说明这一文体在这个时代达到了高峰,并不意味着这一文体在这个时代才突兀出现。它们在被文人引入文坛之前,都曾作为一种通俗文学的形式,在民间长期流传。楹联也是如此,大家普遍认为,第一副春联出自于五代十国时期后蜀的皇帝孟昶,但对联的产生肯定在此之前,只是大家还没有形成共识而已。在千余年的发展进程中,对联一直没有被政府部门重视,现在情况稍有不同,但还是被置于文学主流之外,但它厚重的积淀正使它的影响日益广泛,至少已有千余年的厚重沉淀,和诗在唐代形成高峰前的局面颇有几分相似。

千余年来,楹联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义,没有形成公认的理论体系。在清代民国时期,楹联的理论是零散的,不成体系的。中国楹联学会成立后,理论的研究有了长足发展。特别是《联律通则》的颁布,影响十分广泛。虽然还不能说它就是楹联成熟的理论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它应该可以成为楹联理论成熟的催化剂。

汉语的音节、语素、文字相生相应,形成了汉语特有的韵律节奏,直接影响和制约语言的使用。因此,韵律文学贯穿于中国文学史上,是自然而然的事。而今,除楹联以外,其它韵律文学均已形成过高峰,因此楹联自然地承担起了韵律文学的历史重任。我们每一位楹联艺术家应该把握好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肩负起这一神圣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