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湘潭史上联家『借对』应用赏析(上)

2021-04-12刘可亮

对联 2021年6期

□刘可亮

借对是古代诗联家较为常用的手法,笔者曾统计过富厚堂诗人,以及台湾当代名家成惕轩先生使用借对的情况,并撰有专文。为了进一步帮助人们客观认识、正确对待借对这一手法,推进对联文化的复兴,特对湘潭地区(含老湘乡)史上对联名家的作品进行了统计和研究。

湘潭乃湖湘文化腹地,近代以来,天下诗联家半属湖湘,而湖湘诗联家的主力又非湘潭莫属。故选取这个群体的作品进行研究,具有较强的代表性。笔者研究的样本主要为《湖南对联大典》(余德泉、唐意诚主编)、《湘潭古联集萃》(刘安定主编)及手边其他参考资料,统计了一千余副作品,发现运用借对手法者五十四例,应用比例在百分之五左右。作者涉及王闿运、左宗棠、杨度、吴熙、王香甫等三十余人(其中,样本中曾国藩、曾广钧等富厚堂作者的作品因此前另有研究而未纳入统计)。

我们首先通过王香甫先生(一八六六—一九三八,湘潭县云湖桥镇王家湾人)这副脍炙人口的题赵五湖赈孤联,来认识一下借对:

今夜结个欢喜缘,都随着锣鼓三通,听这左边清平调,右边浪淘沙,凡是男,入男伴,凡是女,入女流,一样招扶,莫说我为南为北;

明日叫做元宵节,好领取金钱十贯,到那上首石潭街,下首姜畲市,要吃酒,有酒楼,要吃烟,有烟馆,百货齐备,任从你买东买西。

下联的『东西』在句子中的意思为『物品』,读者在欣赏时,会不自觉地往其『方位词』含义上想,从而错觉与『南北』对得很工。这种句中甲义不匹配,而利用闲置的乙义给读者造成『很工』的审美错觉的对仗方式,即为借对之借义,又称转义。

借对产生的原因在于,古汉语对偶法度是『以字为单位的对类』,且以追逐『小类工对』为价值取向之一。故诗中偶句应用借对早就有之,联句中的应用亦于古代成为常态。

再来欣赏几例。

秋瑾题动石夫人庙:如斯巾帼女儿,有志复仇能动石;多少须眉男子,无人倡议敢排金。句中『金』的甲义是『金国』,借用了其『金石』之『金』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