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高水平开放服务新发展格局构建
2021-04-12张育林
张育林
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发展阶段、形势、条件、环境变化做出的历史性研判,是顺应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布局,也是推动“十四五”时期高质量发展、确保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良好开局的重大任务。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稳固提升国内经济基本盘,畅通国内外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吸引力、在激烈国际竞争中的强大竞争力、在全球资源配置中的强大推动力,是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内在逻辑和时代要求。
江苏地处“一带一路”交汇点、沿海开放最前沿、长三角核心区,有着发展开放型经济的传统优势。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江苏“在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上争做示范”,对新发展格局中的江苏做了精准把脉、科学定向。省委省政府在开放发展的平台建设、主体培育、环境优化等方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政策、有力举措,全力把江苏打造成为全国新发展格局中的战略支撑板块。区域高质量开放发展离不开高水平开放的城市群,泰州必须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用好用足政策红利,努力成为全省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点城市。
一
“十三五”期间,泰州对外开放取得了长足发展,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外贸进出口规模、有自营进出口实绩企业数分别比“十二五”期间增长20.9%、26.7%、24.6%。但是产业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还不强、城市功能等级和发展能级还不高、优质公共服务供给还不足等问题依然突出。泰州作为追赶型、成长型城市,更需要把开放发展作为关键一招、突围之举,更高水平、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扩大开放,以此加快产业转型、提升城市能级、补齐服务短板。泰州将以深度融入国家重大发展战略为统领,坚持对内开放与对外开放相结合,跨江融合、发挥优势、放大效应,努力建设成为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的强劲活跃增长极、长江经济带的绿色发展样板区、江苏“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的重要链接点,擦亮“健康名城、幸福泰州”城市名片,走好具有泰州特点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路。实行更高水平开放,要求我们更加积极地参与“大循环”“双循环”,与外部世界建立更为紧密、更高协同的合作关系,更充分地利用市场分工、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在竞争合作中产业链、价值链的攀升。具体突出以下三个“更”。
更高质量引外资。全面推动落实《外商投资法》,制定实施促进开放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外商投资吸引力和客户黏性。建成运行招商引资项目库管理系统,聚力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链式发展、结构优化、方式创新,着力形成高端主导产业“集聚链”、产业转型升级“制高点”、现代产业体系“动力核”、外资项目招引“多通道”,促进外资扩量提质增效。成立重点外资项目专班,建立重大外资项目和重点外资企业挂钩联系制度,实施“进园区、稳外资”专项行动,帮助外资企业应对不利外部环境、破解资源要素制约,有力促进外资项目早到资、早落地、早投产。2021年1—9月,全市新增总投资3000万美元以上项目47个,协议外资金额23.84亿美元,其中总投资10.6亿美元的顶峰油脂项目,是泰州建市以来新设外资重大项目之一。
更大力度稳外贸。强化载体赋能,打造出口平台。推动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和基地建设,发挥产业协同效应和规模效应,鼓励企业打造国际营销体系、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获批生物医药、新能源、船舶、聚合物及复合材料、脱水蔬菜、乐器等六个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推动产品升级,优化出口结构。推动外向型企业加大技改力度,通过产品迭代优化外贸出口结构,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2021年上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7.9亿美元,同比增长241%,增幅列全省第一。培大育强主体,塑造出口品牌。加大跨境电商培育力度,举办通关实务、融资便利化等主题“外贸学堂”,带动跨境电商企业集聚发展。引导企业拓展出口经营模式,组织参加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简称“进博会”)、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华交会”)等重点展会,全市有24家企业入选本轮省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品牌。在疫情影响、贸易争端、航运紧张等不利因素叠加下,全市对外贸易进中向好,2021年1—9月全市完成进出口额133.4亿美元,同比增长28.5%,其中出口总额91.9亿美元,同比增长35.8%。
更优质态扩外经。及时制定落实对外投资和经济合作扶持政策,激发“走出去”信心;全面严格落实境外企业疫情防控工作,降低“走出去”风险;及时通报重点国家展会信息,组织外经企业参展,畅通“走出去”渠道。2020年全市人均对外直接投资额列全省第三;2021年以来,全市企业海外并购实际交易金额达6077万美元,超过了近五年海外并购总额,呈现“量的提速”“质的提升”。抢抓“一带一路”倡议的机遇,紧抓《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实施契机,鼓励企业参加沿线各类展会,推动外经企业扩大对外投资,发展投资带动型贸易。2020年以来,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新批境外投资企业12家,制造业成为主要产业流向。
二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经济循环的畅通无阻。”现阶段,畅通经济循环最主要的任务是供给侧有效畅通,要全面优化升级产业结构,提升创新能力、综合实力;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要突出科技创新、突破产业瓶颈;最稀缺的资源是市场,要充分利用优势,形成雄厚支撑。我们将强化使命担当,在产业转型、科技创新、畅通体系、优化环境等方面持续发力,加快打造崛起江苏中部的产业增长极。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聚力转型,强链造链,在加快实现产业崛起上探索路径、增创优势。近年来,泰州坚持以产业强市夯实高质量发展根基,聚力打造生物医药和新型医疗器械、高端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化工及新材料三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力推进园区体制机制改革,扎实开展项目建设“三比一提升”行动和工业企业“亩均论英雄”改革,编制应用重点产业链图谱、招商地图和投资地图“三张图”,组织开展上海、北京、深圳等专场投资促进活动,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初见成效。同时产业整体实力不强、层次不高、链条偏短、结构偏重的问题,仍没有根本性改变。我们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发展壮大先进制造业。推动医药、化工、装备等支柱产业高端攀升,促进生物医药、新能源、先进材料等新兴产业做出特色,谋划生物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未来产业前瞻布局,全力打造大健康产业地标,促进产业链供应链优化升级。加快产业绿色转型。坚持“排放减量化、能源替代化、资源循环化”目标,严把新上项目环保、能耗、安全等准入门槛,加快存量企业绿色化改造,有序推进能源结构优化,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全面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夯实优质项目支撑。始终把项目建设作为头版头條,着力招引建设一批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高,含碳量低的大项目、好项目,培大育强本土企业,打造一批行业标杆、细分龙头。引导支持重点开发园区优化产业组织方式,选准主攻链条,做强产业特色,切实增强参与国内国际合作竞争的比较优势。
创新引领,纳才引智,在强化科技有效供给上探索路径、增创优势。近年来,泰州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制定构建科技创新生态体系三年行动方案,“创新六条”“人才六条”等政策,推行企业科技创新积分管理,实施“揭榜挂帅”协同攻关行动,创新型企业培育和创新载体建设取得一定成效,全社会研发投入,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稳步提升。同时企业创新能力不强,重大创新平台发挥作用不明显,高层次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等问题,仍是明显短板。我们将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强化创新有效供给,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让创新成为驱动泰州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大创新政策支持力度,探索设立科技创新引导基金,持续优化企业科技创新积分评价标准和奖励兑现机制,高水平建设一批企业技术中心,加强创新型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瞪羚独角兽企业、上市企业的雁阵梯队培育,拓宽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渠道。做优创新载体平台。推进现有重大研发载体市场化改革,建好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统筹离岸创新中心建设,加快实现“一产业一高端研发平台”。打造“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园区”的创业孵化成长体系,完善检验检测、技术转化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着力建强创新支撑体系。加快创新人才集聚。坚持重点引进和柔性引进并举,吸引更多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服务泰州;高标准建设“人才家园”,打响“凤还巢”学子归乡品牌,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让泰州成为各类英才向往的机遇之城、逐梦之城。
构建节点,打通堵点,在畅通经济循环体系上探索路径、增創优势。近年来,泰州积极承接国家重大战略实施,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加快港口资源整合,泰州港跻身全国第14、全球第18大港;推进城市商贸网点布局,扩大中国(泰州)国际医药博览会等展会影响力,经济循环体系效率明显提升,区域竞争优势持续增强。我们将主动避免“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旧循环”“只抓一头、侧重一域”的“偏循环”、“各自为政、画地为牢”的“小循环”等认识误区,主动构建循环节点,打通穿透循环堵点,畅通经济循环体系。不断提升口岸开放水平。促进港产城融合发展,放大江海河联运优势,加强与国际港、枢纽港、内河、铁路、管道等港口和集疏运通道的衔接,进一步推进开放合作、提升管理水平、提高运营效率。加强口岸码头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危化品锚地建设,促进港铁联动发展,深化引航资源调研,上争设立泰州引航站;完善开放码头管理核查制度,推广“单一窗口”信息发布系统,提升通关效率、优化通关流程、降低通关成本,更高水平推动口岸对外开放。加快构建现代商贸流通体系。立足“一轴三极三城”城市新格局,科学规划“一主、一轴、四副”市区城市商业中心网点,大力引入区域首店、高端商贸等优质资源,加强地方“老字号”特色品牌培育,积极发展线下体验、夜间经济等新型业态,努力打造时尚气息浓厚、历史底蕴深厚的幸福之城,进一步强化内循环对新发展格局的支撑作用。壮大电子商务主体,推进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省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创建,以电商高质量发展推动双循环高质量运行。持续放大办展参展效应。继续办好医药博览会,组织开展2021医药健康产业论坛等活动,推动产业走向国际化。依托进博会、广交会等重要平台,推介泰州区位优势和市场潜力,促进更多国际经贸合作。组织企业、园区加强与国内外商务机构、企业合作交流,更好地参与双循环体系。利用数字经济大力发展会展新模式、新路径,开辟泰州数字外贸服务平台,助推企业融入国际营销网络。
政策支持,要素保障,在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上探索路径、增创优势。近年来,泰州市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不断加大财税、环保、司法等政策的支持力度,持续加强土地、人才、金融等要素的支撑保障,“泰好办”营商服务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紧抓国家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契机,建立健全产融综合服务四级网络,创新实施商业银行机构“三色”监测评价体系,开展“三走进”常态化融资对接活动,引导更多“金融活水”为市场主体“舒筋活血”。面对依然复杂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新一轮城市竞争的日趋加剧,我们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水平,着力形成区域竞争的比较优势。学习借鉴自贸区经验,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简化行政审批流程、压降制度性交易成本,构建透明化、普惠化、契约化、平台化政策体系。深化金融改革试验区建设,围绕资本赋能产业转型升级,建立企业全周期金融服务体系,加快融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强化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政策支持,有力防范化解金融风险,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创新市场监管和服务,发挥“优化营商环境70条”作用,深化落实企业服务专员制度,优化提升“泰企通”线上服务的便捷度与精准度,常态化开展“早茶峰会”“企业家座谈会”等政企交流活动,为各类市场主体发展营造“如鱼得水”般的生长环境,建立“如约而至”般的确定预期,提供“如沐春风”般的舒心服务。
(作者系泰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