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 全面推进广东海洋强省建设

2021-04-11陈敏翼拓晓瑞

广东科技 2021年2期
关键词:海洋工程广东装备

文/陈敏翼 拓晓瑞

[编者按]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方向,具有知识技术密集、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是发展海洋经济的先导性产业。文章分析了广东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技术发展的基本情况、存在问题及短板,并提出了若干针对性的对策建议。

海洋工程装备主要指海洋资源勘探、开采、加工、储运、管理、后勤服务等方面的大型工程装备和辅助装备,包括钻井装备、生产装备、辅助船舶及配套设备等。其研发及产业化应用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装备制造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广东作为我国海洋经济大省和制造业大省,拥有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的良好基础和丰富应用场景,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对广东加快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更好地支撑海洋强省、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引领带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广东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技术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广东为建设海洋强省,积极完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政策环境,建立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打造了一批重大平台载体和高水平科研机构,研发创新能力稳步提升,推动广东在部分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1.强化制度顶层设计,构建了较为完善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政策体系。

为加快推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广东制定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措施,形成了促进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省级层面,制定出台了《广东海洋经济综合试验区发展规划》《广东省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广东省加快发展海洋六大产业行动方 案(2019-2021年)》《广东省沿海经济带综合发展规划(2017-2030年)》等政策措施,为全省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政策引领。地市层面,广州、深圳、珠海、东莞、湛江等地市结合本地实际,也制定出台了有地方特色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相关政策措施。如广州于2019年发布《广州市先进制造业强市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打造包含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的高端装备制造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2021年集群规模将达到1200亿元;深圳于2018年出台《关于勇当海洋强国尖兵 加快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决定》,提出以海洋新兴产业为重点,以海洋金融等高端服务业为核心,大力发展海洋高端装备产业等行业,到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海洋中心城市;东莞于2017年发布《东莞市海洋经济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提出努力培育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集聚发展,以东莞市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大型企业为龙头,增强自主研发能力,重点发展海上油气平台等高端海洋装备。

2.强化全产业链部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条。

目前,广东已建立了从上游的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和原材料支持,到中游的钻井装备、生产装备、辅助船舶、配套设备等制造,再到下游的工程承包和油田服务的完整产业链条,初步形成了产业闭合生态圈。产业链上游,拥有国家能源海洋石油钻井平台研发(实验)中心、广东省科学院、广东海洋大学、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惠尔海洋工程有限公司等一批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设计机构,其中,深圳惠尔海洋工程有限公司已成长为在海洋油气开发方面世界领先的海洋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产业链中游,拥有招商局深圳重工、中船黄埔文冲船舶公司、粤新船厂、广新海事重工股份公司、广州广船国际股份公司、广东精铟海洋工程公司等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和制造机构,其中,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是金属船舶制造等产品与服务的专业提供商,拥有完整、科学的管理与服务体系及先进的生产设备;产业链下游,拥有中国南海石油联合服务总公司、广东粤新海洋工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等工程承包和油田服务机构,其中,广东粤新海洋工程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承建的两艘54.8米综合型消防船已于2019年12月在粤新海工南沙基地正式顺利下水,实现了内河消防救援船性能技术多个方面的突破和大幅提升。

3.推进重大平台载体建设,打造了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

近年来,广东大力推动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推动广州、深圳、珠海、湛江等地围绕钻井装备、生产装备、辅助船舶、配套设备等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链核心环节,加快建设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基地,吸引了大量有发展前景的海洋工程装备项目和企业积极进驻基地。如广州南沙中船龙穴造船基地作为我国三大造船基地之一,主要聚焦发展海洋高端工程装备制造业,吸引了中船国际等龙头企业入驻,年造船能力超过200万吨,产值达80亿元;深圳形成以孖洲岛为主体的海洋工程装备及船舶修造基地,入驻了友联船厂(蛇口)有限公司和招商局重工(深圳)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在大型海洋工程平台维修、特种船改造等技术方面领跑全球;珠海高栏港区与海洋石油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共同打造全球高端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积极拓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产业新方向,引进高附加值、国际先进的水下装备产品项目,全力打造深水海洋工程母港和世界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基地。

4.培育发展高水平科研机构,推动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创新能力稳步提升。

近年来,广东按照建设海洋强省的有关战略部署,结合全省海洋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前瞻性部署了一批海洋工程装备研发机构,主要包括广东省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研究所、广州船舶及海洋工程设计研究院、广东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哈尔滨工程大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海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深圳)、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等,大大提升了广东海洋工程装备研发能力,整体研发创新水平位居全国前列。2019年8月,广东省海洋科技协同创新中心正式授牌,中心 设置了海洋工程装备等4个协同攻关方向,重点开展自然伽马、电阻率、声波、井斜随钻测井技术等方面的研发,有望突破一批海洋工程装备制造方面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零部件和重大装备,进一步提升全省海洋工程装备研发创新水平。

5.开展海洋工程装备核心技术攻关,部分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近年来,广东加大了对海洋工程装备技术的科研投入力度,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重点专项,引导企业采用产学研合作模式大力推进海洋工程装备核心技术和重大装备的研发,成效较为显著,在部分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如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2017年交付“精铟1号”,关键配套设备3600吨液压插销式连续升降系统由公司自主研发设计、建造,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广东中远海运重工2019年交付1艘UT771WP平台供应船,该船是亚洲范围内第一艘成功安装新型能量储存管理系统的船舶,与传统船舶相比,能量储存管理系统可以储存N606发电机产生的富余能量,最大限度实现发电机在最佳工况点附近运行,达到节能减排,燃料利用最大化的效果;招商局深圳重工2019年向外界发布拥有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适合南海等区域,并具有智慧科技、绿色环保、经济高效等特点的CM-SD1000型中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该型平台在设计上采用了招商工业与亚星锚链联合研发的R6系泊系统,超高强度12点自抛锚锚泊定位系统、可满足南海、墨西哥湾、西非、中东等海域300米~1000米中深水作业需求,具备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广东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技术发展存在的问题与短板

广东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虽然取得了较大发展成效,但仍存在研发设计和高端制造环节受制于人、中低端装备制造产能过剩、高端专业人才不足以及产业认证、检测、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需要引起重视。

1.研发设计和高端制造环节关键核心技术水平较低。

长期以来,广东在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过程中,比较注重产业规模的扩张,不太重视关键核心技术的研发和提升,导致在研发设计和高端制造环节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如省内船舶设计软件大都使用国外的Tribon M3、Vantage Marine、FORAN等,省内企业中望龙腾虽然也发布了一系列设计软件,但与国外高端产品相比,至少存在一代差距,产品普及率也不高;在智能船舶、智能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设施、绿色船舶等高端新型装备的研发设计方面,广东基本处于空白状态,仅有清华大学深圳研究院等少数几家机构有所研究,但离产业化还有较长距离;海洋修井设备、油井试油设备、船舶动力与电力系统、深潜水设备系统等制造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远远不能适应广东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2.中低端装备制造领域产能过剩问题较为严重。

近年来,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陷入低迷,美国、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逐渐从利润微薄的中低端装备制造领域撤离,这部分市场大都被我国所占领,其中,广东企业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省内许多企业扎堆于浅水和低端深水装备制造领域,同质化竞争明显,一些企业为了抢订单、抢市场,在首付款方面给予船东和装备运营商诸多优惠条件,甚至出现了1%首付接单的情况。随着全球海洋工程装备市场的持续恶化,很多船东和装备运营商提出延迟交付装备的要求,甚至出现弃单、撤单的现象,导致广东海洋工程产品“库存”增多,许多海洋工程装备企业不但被占用了大量流动资金,而且产生了不少财务费用和维修保养费用,持续经营能力受到较大影响,中低端装备制造领域产能过剩的问题日益严重。

3.高端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制约产业发展。

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具有高技术密集的特点,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但目前广东海洋工程装备产业领域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人才供需矛盾已成为制约产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一是广东海洋工程产业从业人员大多来自传统船舶工业、装备制造业及海洋产业领域,海洋工程专业设计机构及人才较少,尤其是高端技术装备的基础研发人才、创新型研发人才、高级营销和项目管理人才等严重匮乏。二是广东海洋工程装备从业人员主要从事控制系统、机械系统、软硬件系统的研究,大多只能做基础框架设计,核心探测器研发所需要的生物学等多学科团队和人才偏少。三是广东海洋工程装备企业通过高薪引进的尖端技术人才流动性较大,人才流失问题较为突出,面临引才难和留才难的双重压力。

4.产业认证、检测、标准等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目前,广东海洋工程装备行业中介机构建设不足,行业发展尚不规范,产品质量控制能力仍然不足。一是海洋工程装备基础共性标准、关键技术标准、产品标准和应用标准等标准体系不健全,部分地方标准及企业标准执行不到位,而海洋工程装备与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5G等技术结合日渐深入,给产业发展带来了许多难以预料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标准不健全及标准执行不到位很容易对整个产业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二是海洋工程装备权威性第三方检验检测平台数量较少,产品质量监管不到位,导致市场产品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不利于整个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加快广东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当前,随着中美贸易摩擦的不断升级,许多海洋工程装备及技术被美国列入了出口管制清单,对广东发展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带来较大影响。为有效解决广东海洋工程装备“卡脖子”问题,推动全省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向产业链高端环节跃升,助力广东海洋强省建设,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对策建议:

1.持续推进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一是围绕广东省海洋工程装备产业技术“卡脖子”“卡脑子”问题,加大对“海洋高端装备制造及资源保护与利用”等省重大、重点专项的支持力度,集聚国内外优势力量加强船舶设计软件、智能船舶、智能海洋工程装备及配套设施、海洋修井设备、船舶动力与电力系统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尽快实现国产替代。二是鼓励支持研发能力强的行业龙头骨干企业,联合上下游企业及高校、科研院所等机构开展产学研协同攻关,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及重大装备,补齐产业技术发展短板。三是加强与科技部、工信部等国家部委的合作,创建一批海洋工程领域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增强技术攻关能力,提升产业整体竞争能力。

2.多管齐下推进“去库存”工作。

一是企业主动通过实施市场化债转股等措施筹集周转资金,缓解库存压力;同时采取“租、转、售、联”多措并举形式,推动闲置海洋工程装备进入应用市场。二是借鉴国内其他行业“去库存”的模式,通过海洋工程装备的市场化运作平台,创新管控模式,整合省内外海洋工程产业资源,解决行业内债务问题以及产能过剩问题。三是推动海洋工程装备行业与金融业开展良性互动,建立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机制,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帮助企业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缓解企业压力。

3.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洋工程装备龙头企业。

实施海洋工程装备龙头骨干企业培育计划,重点支持招商局深圳重工、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广州广船国际股份有限公司、广东精铟海洋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具有创新能力的企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海洋工程装备行业龙头企业。鼓励省内海洋工程装备龙头企业对标国际一流公司,加强技术研发、人才引进和重大研发平台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抢占技术制高点。鼓励和支持龙头骨干企业开展收购兼并活动,强化产业链垂直整合,形成整体竞争优势。

4.加强海洋工程装备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引进高端科研创新人才。利用“珠江人才计划”“扬帆计划”等面向全球精准引进一批海洋工程装备领域行业领军人才、“高精尖”技术人才、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二是引进和培养专业技能型人才。支持中山大学、广东海洋大学等高校院所加强海洋工程装备相关学科建设,引进和培养一批海洋工程研发设计、装备制造等领域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三是创新引才用才机制。针对海洋工程装备产业中研发、设计、管理等环节的紧缺人才,开辟特殊渠道,优先引进。

5.构建海洋工程装备产业良好生态。

一是积极推进招商引资、招商引技工作。围绕广东省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发展短板,精准引进美国Le Tourneau、韩国三星重工、新加坡胜科海事等一批创新能力强、产业带动作用突出的世界级海洋工程龙头企业,带动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二是加大力度建设创新平台。推动建设广州国家级智慧海洋创新研究院、深圳海工装备国家级测试基地、珠海无人艇与智能船舶测试和评估体系海上综合测试场等海洋工程装备创新平台,打造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创新高地。三是加强标准建设。结合海洋工程装备未来发展方向,兼顾军民双向需求,与国际接轨,不断优化制造标准体系;鼓励和支持企业围绕智能船舶、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相关标准研究,积极参与国际、国家级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提升市场竞争话语权。

猜你喜欢

海洋工程广东装备
好装备这样造
港警新装备
防晒装备折起来
不煲“仔”的广东煲仔饭
海洋工程专家 刘培林
广东舆情
《海洋工程》第二届理事会
海洋工程学会第四届理事会
北斗RDSS在海洋工程数据传输中的应用
我们都是卑微者(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