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转变理论在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干预中的价值分析
2021-04-11李娜
李 娜
(辽宁省葫芦岛市第六人民医院,辽宁 葫芦岛 125022)
冠心病发生及发展与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存在密切关联,若不良习惯得不到及时纠正,不但会导致病情反复发作,影响治疗效果,还会造成患者病情加重、控制难度增加、死亡风险加大,因此,帮助患者改正错误认知、培养健康的行为以及合理的生活习惯,能够避免出现血管堵塞或者再狭窄等事件,有助于促进其心功能改善及生活品质提高[1-2]。行为转变理论模式对于改正患者不良生活习惯,增强其疾病管理能力及自我护理能力有重要价值[3-4]。本文选取老年冠心病患者114例,分析在为患者提供护理干预的过程中应用行为转变理论的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8年7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114例老年冠心病患者。纳入标准:经冠状动脉造影、超声心动图检查、彩超等检查方式确诊为冠心病;患者对本研究有知情权并自愿加入本次研究;本次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合并人格偏离、人格障碍或者精神障碍、认知功能障碍者;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者;并发肺气肿等严重肺部疾病者;并发脑梗死或者脑出血等严重脑血管疾病者;并发室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等严重心律失常或者心肌病变者[3]。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11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比组(n=57)和研究组(n=57),对比组:男性34例、女性23例,年龄31~79岁,平均年龄(54.45±5.09)岁。研究组:男性32例、女性25例,年龄29~78岁,平均年龄(534.69±4.95)岁。比较两组患者基本临床资料差异不大(P>0.05)。
1.2 方法 对比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如饮食指导、康复训练指导、心理疏导和用药指导等,研究组患者同时接受行为转变理论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如下:
1.2.1 前意向期护理 患者对冠心病发病机制以及不良生活习惯与冠心病之间的相关性了解较少,对自身不健康生活方式缺乏认知且无改变意向和计划。护理人员应该注重对患者加强健康宣教,使其认识和了解不当行为与冠心病发生、发展及预后之间的关系,增强患者对改正自身不当行为的重视程度并积极主动地培养健康行为,有效抑制冠心病危险因素,降低病情复发风险,对于提高其自护能力以及自我管理能力也有重要意义。
1.2.2 意向期护理 患者对冠心病预后影响因素有一定的了解,知晓生活方式与预后之间存在的关联,但是仍然欠缺改变生活行为及习惯的动力。因此,需要适时给予患者引导和鼓励,坚定患者治疗的决心,使其明确行为改变对改善其预后所产生的益处,调动患者转变行为的热情和积极性。通过分发图册、播放视频或者举办讲座、面对面宣教等方式进一步丰富患者对冠心病健康行为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患者的健康保健观念和意识,自觉主动地改变和纠正不恰当行为并逐渐形成健康的生活习惯。
1.2.3 准备期护理 患者对生活行为与自身健康之间的关系有着较为充分和全面的了解,而且对自身健康重视程度不断增强且有改变不健康行为和不良生活习惯的想法和计划,此阶段可为患者提供正面引导,鼓励患者积极与护理人员沟通并配合制定个体化及具有较强针对性的行为目标以及详细的行为转变时间表,明确开始时间及结束时间,确保目标及计划的科学性和可执行性,以免挫伤患者的积极性,避免预定目标无法达成,影响其预后改善并导致身心健康受损。
1.2.4 行动期护理 根据患者的兴趣爱好以及身体状况等为其制订运动计划和方案,确保运动锻炼方式健康合理,严格控制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保证运动效果,有效增强肌力及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定期评估行为变化是否达到预期目标以及行为转变是否成功,评估患者当前健康行为与目标行为之间差异以及对其身心健康造成的不同影响,使其改变动机获得激发,坚定其行为改变的决心和信念。部分患者自制力较差,日后再次出现不良生活习惯的可能性较大,必须加强患者自我效能,使其勇敢克服各种障碍,降低不良习惯复发率。
1.2.5 行为维持期护理 由护理人员为患者提供心脏康复训练指导,分析可能引发不良行为的诱因和刺激物,为患者提供对健康行为有利的暗示,使患者和潜移默化地改变行为并逐渐形成良好的习惯。多与患者进行交流,尊重和支持患者,保持同理心,使患者感受到理解和支持,可通过语言、动作等方式表达自己对患者叙述内容的兴趣以及所处环境的理解和关心。出院前对患者行为改变情况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制订个性化护理方案,鼓励患者家属参与到方案制订以及执行过程中,通过家属提醒以及监督患者等方式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护理效果,可提高护理效率,改善护理质量。
1.3 观察指标 比较护理前及护理后6个月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6 min步行距离(6MW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3.0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n(%)]表示,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用()表示,分别应用χ2、t值进行检验,P<0.05表示差异显著。
2 结果
护理前两组LVEDD、6MWD、LVEF指标差异不大(P>0.05);护理后研究组LVEDD低于对比组,6MWD及LVEF均高于对比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见表1。
表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表1 护理前后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水平比较()
3 讨 论
作为动态分阶段性护理干预方式,行为转变理论能够为患者提供不同阶段的个体化以及针对性行为支持,可使患者对冠心病知识以及自我行为认知获得丰富,帮助患者重新审视自身行为并发现不当之处,及时采取改正措施,有助于患者良好行为的建立并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和生活习惯,确保不同行为改变阶段与改变措施相匹配[4-5]。行为转变理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普罗察斯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其重点在于行为变化阶段及对象需求,社会心理学是其主要理论基础。主要包括前意图期、意图期、准备期、行动起与维持期。冠心病属于慢性疾病的一种,对患者的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威胁,具有较高的卒死风险。老年人是该疾病的高发群体,因此需要全面分析导致冠心病发生的因素,如高血压、肥胖、不良生活习惯等。对老年冠心病患者应用行为转变理论,将该理论作为主要指导框架,对老年患者不良行为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和纠正,逐渐转变其态度和行为,提高其自我管理水平,恢复正常代谢指标。
护理过程中注重对患者加强心理干预并根据不同阶段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个体化干预,使患者的行为转变动力得到激发,充分运用社会心理因素作用,帮助患者逐渐形成良好行为方式以及行为习惯,控制疾病诱因,促进良性循环形成[6]。不断纠正患者的错误观念和不当行为,使患者从中获益,进一步激发其行为转变积极性以及自我学习主动性,不断提高其疾病管理能力和自我护理能力[7]。此次研究中,护理后研究组LVEDD低于对比组,6MWD及LVEF均高于对比组(P<0.05)。行为转变过程是一个复杂、连续的过程,具有渐进性,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根据不同阶段患者的心理特点、行为特点以及认知情况制定进行个体化护理,不断提高护理效果,促进其心功能改善及生活品质改善[8-9]。在行为转变阶段,护理人员不仅需要在前意图期和意图期加强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健康宣教,行为转变其他时期还需要做好饮食护理、运动护理以及用药护理等护理干预,使患者能够充分认识到不良生活方式造成的影响,反复强化和巩固患者知识,使患者态度发生明显变化,从被动变为主动,提高患者对冠心病相关知识的认知程度。结合相关心理学理论,通过提高患者对疾病知识的认知程度调整机体反应性,改善预后。
综上所述,老年冠心病患者护理干预中应用行为转变理论能够改善其身心健康状况,提升其自我管理能力,进而使其自我健康体验获得增强,有助于患者转变治疗态度,进而可改善其生理状况及精神状况,并提升其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