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护理在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的开展效果
2021-04-11于晶
于 晶
(大连市血液中心,辽宁 大连 116001)
近年来,临床对成分输血的需求普遍增加,并被用于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中。在此背景下,机采血小板的需求量进一步提升。多数血站都开展了机采血小板业务,其具有血小板浓度高、质量好的特点,可满足各类患者的需求。为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血小板采集,临床需积极开展全面质量管理,通过全方位、科学、务实的管理进一步提升机采集血小板的水平。目前,采集血小板的主要方法是机器采集血小板,采集的血液样本质量好,能有效保障献血者的健康,止血效果显著。然而,机器采集血小板的过程耗时较长,在采血过程中患者易出现负性情绪,影响采血的顺利进行,且献血者可能会出现异常反应,影响献血者的健康[1]。因此,在献血过程中,加强心理护理干预十分必要,这样可缓解其不良情绪,同时减少献血反应。本研究旨在探讨心理护理在机采血小板采集过程中的开展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中心2019年1~12月接诊的70名机采血小板献血者,根据护理方法的差异进行分组,每组35名。对照组年龄23~55岁,平均(34.13±6.12)岁;男∶女=19∶16;22例为初中及以下,13例为大学本科。观察组年龄23~55岁,平均(34.46±6.34)岁;男∶女=19∶16;20例为初中及以下,15例为大学本科。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①机采工作的科学管理。在机器采集血小板过程中,以全自动血细胞分离机控制为主,人工设定相关参数,利用分离机掌握血小板捐献者的基本信息,并制订相关安全措施。在血小板采集过程中,确保血小板采集空间的整体环境卫生,确保室内温度和湿度符合要求,定期对采血空间进行消毒,控制空气中细菌的数量和浓度。采集空间内设有空调、计算机、网络等设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献血者心情放松,进一步改善献血者对献血的恐惧情绪,提高采集成功率。②建立健全的机采制度。在机采血小板过程中,需对操作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使其充分掌握机采血小板的操作规则,并及时维护在血小板采集过程中使用的血细胞分离机,保证其正常运行[1]。在采集过程中,使用国家食药监总局登记批准的相关辅助材料,加强血小板采集医护人员与各部门的协调沟通,落实岗位责任制度。保存献血者姓名、联系方式、性别、血型、血源电话等信息。③严格筛查献血者。在采集血小板前,献血者需进行科学的筛查,以确保血小板采集的质量。筛查标准:年龄在18岁以上,但不超过55岁,体质量≥55 kg。在体检后检查外周血小板计数、平均红细胞体积、红细胞压积等数据均符合标准,同时确保献血者无头晕、过敏史,在献血前未服用影响血小板含量和质量的药物。血小板采集间隔时间控制在男性21 d以上、女性14 d以上。④机采血小板过程中的质量管理。在采血前,将注意事项告知献血者。血小板采集与常规采血不同,需提前提醒献血者,确保其充分休息,避免过度疲劳,以清淡饮食为主,同时补充适量水分。因为摄入过多的脂肪,会影响血小板采集的质量。在采集前,应仔细核对献血者信息,防止在采集血小板过程中出现误采或冒充现象,同时允许献血者在采集过程中服用葡萄糖酸钙,避免枸橼酸钠中毒。调整献血者体位到最佳位置,选择合适的静脉穿刺,并保持静脉穿刺部位清洁干燥,用碘伏消毒穿刺部位皮肤,避免用手触摸。在血小板采集完成后,置于20~24 ℃血小板震荡仪内震荡保存。在血小板采集过程中,使用抗凝剂防止凝血,但在使用过程中应密切监测抗凝剂的滴注速度,以免影响血小板的采集质量。在血小板采集过程中,既要考虑血小板采集的质量,又要保证献血者的安全,必须稳定控制全血回流速度,正常采集血小板的外观颜色为浅黄色,如果出现浅红色、红色即为溶血现象,则需及时调整机器参数。⑤做好献血者安全保障工作。在采血过程中必须有合格的医护人员进行全程监控。由于个体存在差异,献血者在机器采集过程中会出现嘴唇麻木、头晕、恶心等症状。若出现上述情况,应停止采集血小板,对献血者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并给予补钙。在血小板采集工作完成后,医护人员应督促献血者按压穿刺点15 min以上,以降低针眼感染的发生率。⑥血小板的科学保存。在血小板采集完成后,及时核对条形码标签,确保标签清晰牢固。将采集的血小板及时放入标准温度内的震荡仪中,调整震荡仪的温度。在血小板采集过程中,需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血小板质量需满足《全血和成分血》(2019版)的质量要求。控制每袋血浆中血小板的含量,如血小板浓度、各种细胞含量等,确保血浆中所有成分都符合国家标准要求。一旦发现血浆成分不符合要求,需及时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并提出整改措施,同时密切观察临床输血效果,及时收集反馈信息,确保尽快找出问题根源。
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①献血前的心理护理:医护人员应面带微笑的向献血者讲解机采血小板的安全性,打消其疑虑,同时要告知献血时间,全程一般需40~60 min,使其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嘱受检者保持心情放松状态,以最佳的身心状态面对献血。②采血中的心理护理:在穿刺过程中,要做到快速、准确、稳定,确保一次性穿刺成功;如因血流缓慢导致机器报警,应及时进行相关说明,缓解受检者紧张情绪;同时,在采血过程中,医护人员要结合献血者的职业、年龄、学历等资料选择感兴趣的话题与其沟通,及时转移注意力;此外,可通过播放舒缓的音乐或电影,为献血者创造温馨舒适的环境。③采血后的心理护理:在拔针后用弹力绷带包扎,观察献血者是否出现头晕、恶心等不适症状;同时,要耐心的对献血者进行健康宣教,告知献血当天避免熬夜、剧烈运动,并嘱其多饮水,以补充血量。献血者在离开前,医务人员还需衷心感谢献血者,让献血者充分体会到献血的意义,感受到被社会的认可,提高献血者的自豪感。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护理前后的抑郁-焦虑-压力量表(DASS-21)评分(抑郁得分≤9分为正常,0~13分为轻度,14~20分为中度,21~27分为重度,≥28分为非常严重;焦虑得分≤7分为正常,8~9分为轻度,10~14分为中度,15~19分为重度,≥20分为非常严重;压力得分≤14分为正常,15~18分为轻度,19~25分为中度,26~33分为重度,≥34分为非常严重)、视觉模拟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0~10分,得分越低表示疼痛越轻)、满意度、依从性、不良事件发生率。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6.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组间比较行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护理前后DASS-21评分、VAS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压力评分、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压力评分、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DASS-21评分、VAS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护理前后DASS-21评分、VA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n(%)]
2.3 两组献血者的依从性比较 观察组献血者的依从性评分为(93.24±1.42)分,高于对照组的(87.12±2.1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29,P<0.05)。
2.4 两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1例,发生率为2.86%,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10例,发生率为28.57%。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231,P<0.05)。
3 讨 论
血站是我国重要的采供血公益性机构,接待的都是自愿无偿献血者。从献血类型来看,主要分为全血献血和成分献血。无偿献血有助于促进医疗行业的发展,挽救患者的生命,因此献血者往往具备高度的荣誉感。机采血小板是临床危重患者救治成功的有力保障。但由于机采血小板采血时间较长,对献血者的血管、体质量、血小板计数等要求较高,献血者易出现紧张、焦虑、恶心呕吐等献血反应,直接影响献血质量。首次献血者缺乏经验,对献血知识和流程不了解,献血不良反应发生率往往较高。随着现代医疗事业的发展,临床对血液成分尤其是血小板的需求迅速增加,需大力招募无偿献血者。机器采集血小板具有血小板含量高、白细胞计数低、传播疾病风险低、治疗效果好等优点,因此减少献血者献血不良反应的发生对增加血小板的采集和招募尤为重要。血小板是机体重要的血细胞之一,不仅具有凝血功能,还具有修复受损血管的作用。一般来说,血小板的寿命在7~14 d。机体一旦出现伤口,就会有大量的血小板聚集,发挥凝血功能,达到止血的效果。血小板在临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十分显著。机采血小板是一种新型的血小板采集技术,可为无偿献血者有针对性的采集血小板,并为献血者输注回其他血液成分,大大提高血液利用率。由于采集血小板耗材昂贵、采集时间长,一旦出现导致血小板采集失败的因素,不仅会给献血者带来痛苦,还会难以避免的造成资源浪费。
机采血小板采集的血小板浓度高、质量好,能很好地满足当前临床血液需求。在血小板机械化采集过程中,实施全面质量管理可进一步提高血小板采集水平。在常规护理下,加强科学管理采血前的血小板采集过程,保持采血空间环境符合要求,防止感染,建立健全采血制度,加强采血医护人员业务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可提高采血的安全性和效率。同时,严格对献血者进行筛查,可从根本上提高血小板的采集质量。此外,做好血小板采集后的保存、分配和运输等环节的有效控制,可保障治疗效果,提高医疗机构对血站临床服务的满意度[2]。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抑郁评分、焦虑评分、压力评分、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依从性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对首次献血或献血知识缺乏的献血者,在采集前应进行充分的健康教育和心理疏导。健康教育内容包括采集血小板的目的、优点、采集过程、可能发生的献血反应等,以提高献血者的认知度。若献血者有紧张、焦虑等情绪时,应进行情绪疏导和心理疏导[3-4]。结合献血者的年龄和文化程度进行引导,增强其献血信心,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协助献血者选择舒适体位,选择最佳的采血路径。做好抢救物品和措施的应急准备,在发生危险情况时,确保献血者的健康和安全。另外,在采血前,全面了解献血者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工作和睡眠状况等,当出现身体不适、睡眠不足、饮食不当等情况时,可暂缓献血,确保安全,避免空腹献血,可适当补充低脂、高能量食物,避免献血过程中出现低血糖。在采集过程中,及时关注献血者的情绪状态,告知其献血穿刺可能会有轻微的疼痛,让献血者有足够的心理准备,同时积极提升护士的穿刺技巧,尽可能保证一次性穿刺成功。在采血期间,医护人员要亲切温柔地与献血者沟通,或在室内播放舒缓的音乐或电影,以减轻其不良情绪的影响,确保情绪稳定。评估献血者的血管状况,如果血管状况欠佳,为了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需要有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穿刺,避免增加献血者的痛苦[5-6]。根据献血者血管充盈情况调整血流量,确保在合理献血范围内。结合献血者的体质量、身高和外周血小板计数来确定采集量,不得过量采集等。同时,为献血者营造良好的献血环境,避免献血者的紧张情绪,护士应耐心与献血者沟通,主动引导献血者熟悉环境,减少陌生感。在墙面和走廊张贴宣传海报,以帮助献血者了解无偿献血的健康知识。在地面应设置醒目的指示牌,提醒献血者步行路线,采集空间内可增加饮水机、纸巾、水杯等便利设施,为献血者提供便利[7-8]。因此,将心理护理贯穿护理全过程,可缓解献血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减少献血反应的发生,促使其顺利完成献血工作[9-10]。
综上,针对机采血小板献血者实施心理护理可有效减轻献血者的焦虑、抑郁和心理压力程度,提高献血依从性,并有助于减轻疼痛,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献血者满意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