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虫害全程“绿色防控” 技术在棉花生产上的推广应用
2021-04-11张素新贺奇志刘晓乐
张素新 贺奇志 刘晓乐
(新疆兵团第七师129 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 新疆 奎屯 834032)
2019 年开始,129 团重拾统防统治优良传统,在实现节本增效的同时,也兼顾了社会效益、环境与生态效益,促进了棉花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1 采取的主要技术措施
1.1 农业防治措施
1.1.1 选用优质棉花品种。选用审定并在本地大量使用过的抗(耐)病虫良种,如中棉75 号、中棉86 号等。
1.1.2 减少基数。开展秋翻冬灌,开春后及时清除田内、田埂、路边杂草,有效压低棉叶螨等越冬基数。适时开展虫情调查,根据其发生规律,指导居民和农户对室内花卉、温室大棚和棉田周围杂草上的害虫进行封锁防治,防止其侵入危害。
1.1.3 优化栽培管理。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及时中耕提温除湿,推迟进头水,促苗早发,培育壮苗,优化群体结构,增强抗逆性。
1.1.4 科学运筹水肥。严格普及棉花秸秆粉碎还田,有条件地块增施有机肥料,实施测土配方平衡施肥。头水前斩切膜边,捡拾残膜;适当控水控肥,减少徒长、旺长,改善田间微环境,减少病虫害发生几率。
1.1.5 适时化调与打顶。适时化调,7 月5 日前所有棉田结束打顶工作,棉花叶色浓绿,始终保持稳健的长势,减少了害虫发生几率。
1.1.6 种植玉米诱集带。利用棉铃虫成虫喜在玉米上隐藏产卵的习性,4 月下旬~5 月上旬、7 月上旬在田埂、地头以及棉田种植或复播玉米,诱集1 代、2 代、3 代棉铃虫,同时为其天敌提供繁殖场所。
1.2 物理防治措施
1.2.1 推广色板诱虫技术。利用棉蓟马、蚜虫等对蓝色和黄色的趋性,自棉花出土或害虫开始迁飞时悬挂蓝板、黄板诱虫,每5 亩摆1 块蓝板或黄板,每月更换1 次。全团累计摆放黄牌42 849 个,实现全覆盖。
1.2.2 推广灯光诱杀控害技术。悬挂PS-15Ⅱ型频振式杀虫灯和太阳能杀虫灯,每50 ~100 亩安装1 盏,全团2019 年和2020 年共增设频振式杀虫灯和太阳能杀虫灯2 142 盏,做到了棉田100%全覆盖;每年诱杀虫蛾86 万头,平均每盏灯诱杀776.17 头,对越冬代棉铃虫也有明显诱杀效果。
1.2.3 推广化学诱捕控害技术。每30 亩棉田摆放1个诱虫笼,笼底不低于1 m,且要高出棉花30 cm,并及时更换诱芯。性诱盆每10 亩放1 盆,均匀布防,盆距约为18 m,诱杀棉铃虫越冬代成虫。主要诱捕羽化期成虫,使其性别比例失调,减少下代虫口基数。2020 年共计摆放诱虫笼和性诱盆7 380 个,累计应用性诱剂2.5 万余个,累计诱杀害虫48.71 万头。
1.2.4 糖醋液诱杀及人工捕捉幼虫。及时挂糖浆瓶诱杀地老虎成虫,减少田间落卵量。糖浆的配制按糖∶醋∶酒∶水= 6∶3∶1∶10,摆放高度以0.8 ~1.0 m为标准。发现被其幼虫咬食的棉花茎叶后,结合间苗、定苗,挖开受害棉苗周围的土,灭杀大龄幼虫。
1.2.5 大棚搭建防虫网。通过在果蔬大棚搭建防虫网来控制外界昆虫进入棚内,防虫网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昆虫数量,达到防虫目的。
1.3 生物与生态防治
1.3.1 保护利用天敌,增加自然天敌。近年来,129团推广种植苜蓿33.33 hm2、青贮玉米53.33 hm2、小麦300 hm2,退耕还林1 486.67 hm2,在棉田防护林带下种植苜蓿等作物,为棉田天敌提供繁殖场所,扩大了害虫的自然天敌库,充分发挥其控害作用。
1.3.2 用苏云金杆菌制剂(Bt 乳剂),防治棉田地老虎等低龄幼虫。
1.3.3 加强田管,健身栽培。加强田管,突出“早”字;配方施肥,科学运筹水肥;合理化调,准确施药等。做到群体整齐、个体健壮。
1.4 化学防治措施
1.4.1 拌种。种子包衣前晒种1 ~2 d;用26%多福甲1∶50 进行机械拌种包衣,或每100 kg 种子用40%卫福(美国科聚亚)0.3 ~0.5 kg,加水3 kg 进行拌种包衣,播前将种子充分晒干。
1.4.2 推广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化学、生物农药。根据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在低龄幼虫期和病害初发期施药,并加增效剂,提高药效,减少用量。
1.4.3 大力选用生物制剂或绿色农药。①棉铃虫防治药剂:600 亿PIB/g 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科云)水分散粒剂亩使用剂量为2 g,兑水40 kg,在棉铃虫卵孵化盛期叶面均匀喷施,二次稀释后使用,傍晚或阴天施药。1%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亩使用剂量25 ~30 ml,兑水40 kg,在棉铃虫卵孵盛期时或低龄幼虫发育初期叶面均匀喷施,傍晚施药。15%茚虫威悬浮剂亩使用剂量20 ml,兑水40 kg,于棉铃虫卵孵化盛期叶面均匀喷施,二次稀释,用足水量。②棉叶螨防治药剂:20%四螨嗪悬浮剂、20%三磷锡乳油、1%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1.8%阿维菌素乳油、24%螺螨酯(螨危TM)悬浮剂、5%阿维菌素·达螨灵微乳剂等对棉花叶螨防治效果较好,在试验剂量下对天敌较安全。24%螺螨酯(螨危TM)悬浮剂使用剂量为4 000 ~5 000 倍液,于棉叶螨初发期均匀喷雾用药,如果在害螨的中后期施用,与阿维菌素混用效果极好。20%四螨嗪悬浮剂亩使用量30 ml,用水量60 kg 以上,在螨卵初孵期均匀喷雾,在螨密度大时与阿维菌素混用效果较好。20%三磷锡乳油亩使用量30 ml,于棉叶螨卵孵盛期叶背均匀喷雾施药。1.8%阿维菌素乳油亩使用量20 ~30 ml,于棉叶螨发生始盛期均匀喷雾施药,与尼索朗或四螨嗪混配使用效果最佳,配好的药液当日使用,在阴天或清晨、傍晚施用。1%甲胺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乳油亩使用量30 ml,于棉叶螨和棉铃虫混合发生时使用。5%阿维菌素·达螨灵微乳剂使用剂量为2 000 ~2 500 倍液。③棉蚜防治药剂:3%啶虫脒乳油、5%啶虫脒乳油、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等3 种对棉蚜防治效果较好,对天敌较安全。
1.5 植保机械的改装应用。根据棉叶螨等在叶片背面吐丝结网危害产卵、隐蔽性强、药剂不易接触的特点,为提高防效,对机载施药器械进行了试验改装,选取了2 种改装机型:一种是爬犁型(框架式)喷雾器,适合棉花蕾期使用。另一种是雪撬型(靴式)喷雾器,改装一套挂架式喷头,其高低、数量、方向、间距可依据棉花株高、行距、虫害发生的程度等进行调整,适合盛蕾初花期以后用。
1.6 加强病虫害监测预警,完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团连两级加强组织和宣传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服务,农业技术部门做好病虫害监测预警和技术指导,制定阶段防治方案,形成基层绿色防控技术推广体系。
1.7 重视统防统治,提高防控成效。连队两委适时关注团农发中心的虫情测报结果和植保意见,督促职工适时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控措施。合作社组织开展植保物资的统一采购、人力机力调配、统防统治技术措施的实施,并负责费用核算等工作。团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农机合作社负责更新施药技术,大力推广和普及新式打药机械,鼓励成本更低、损伤更小的无人机飞防作业,全面提高农药利用率。
1.8 广泛开展农民技术培训,提高防治水平。通过“科技之冬”、农广校等平台,每年培训职工8 800 余人次,有力地提高了农业劳动者的整体素质。邀请七师农科所、推广站、农业局的棉花病虫专家现场授课,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有针对性的解决普遍性突出问题。每年组织农业技术人员、种棉大户和科技示范户前往绿色防控技术示范区观摩学习,实现技术培训由“灌输式”向“重实训、重参与”方向转变。
2 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成果及效益
2.1 经济效益。如表1,全团21.4247 万亩棉花:与2018 年相比,2020 年亩棉花绿色防控成本3.0 元,年均减少化学防治2.5 次(平均成本75 元/次),合计节本184.5 元;2020 年籽棉单产354.2 kg/667 m2,比2018 年(327.8 kg/667 m2)增产26.4 kg/667 m2,以籽棉7.3 元/kg 计算,增加产值192.72 元/667 m2。节本增效377.22 元/667 m2。
2.2 社会效益。通过绿色防控,改变了取消“五统一”后职工在病虫害防治方面单打独斗、力不从心的被动局面,减轻了劳动强度,保障了用药安全。
2.3 生态效益。减少了用药次数和药量30%以上,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减少用药20%以上,从而保护了环境,有益于生物种群数量增加,使草蛉、瓢虫和蜜蜂等对农药极为敏感的昆虫数量明显增多,生态效益显著提高。
表1 绿色防控(2020 年) 与非绿色防控(2018 年) 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