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内循环内涵、特征及意义

2021-04-10

厦门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经济发展

经济内循环是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外环境作出正确判断后的战略决策。从国际环境看,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且该变局的复杂程度正日益加深。美国引领的逆全球化潮流成为世界经济和谐发展的重大阻碍,2019年末在全球范围内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国际环境的不稳定性。从国内环境看,改革开放初期“两头在外,大进大出”的发展模式已不再适合中国新阶段发展要求[1]。当今的中国正处在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关期,我们更应该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2],以更具深度的思考、更加长远的眼光,选择与中国现阶段发展状况相匹配的发展模式。

经济内循环的内涵

厘清经济内循环的内涵,可以从国内大循环入手。2020年4月10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首次提出国内大循环概念。随后,在同年5月14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5月23日的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6月18日的第十二届陆家嘴论坛、7月21日的企业家座谈会、7月30日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8月24日的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中均有提及此概念。10月29日,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畅通国内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全面促进消费,拓展投资空间[3]”。2021年1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的讲话中再次强调“进入发展新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4]”的重要性。国内大循环是出现在中央决定中的全新概念,是对改革开放初期“两头在外”加工出口战略,即“国际大循环”战略的继承和发展[5]。改革开放初期中国经济水平低、发展起点低,必须尽可能利用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来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扩大加工出口形成“国际大循环”就成为当时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捷径。经过几十年的积累,我们经历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现在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应运而生。

正确把握经济内循环的概念须对其进行准确的定位。

1.经济内循环是“经济”领域的发展战略

经济是一国发展的基础和命脉,构建新发展格局、加快推进经济内循环体系的建立和完善,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中国发展阶段、发展环境和发展条件变化所作出的重大战略抉择。

2.经济内循环更注重“内”

即在今后一段时间里,中国经济发展的侧重点和发力点均在“内”部。其一是国内。在国内、国际两个循环体系中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注重发挥国内市场的特殊作用、充分挖掘国内市场的巨大潜力,让国内市场的积极因素充分涌流。其二是内需。中国人口众多、市场潜力巨大,在国内供给与需求系统中坚持满足国内需求、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既顺应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规律,又体现了我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与中国现阶段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相适应。

3.经济内循环要做到“循环”

中国拥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巨大的国内优势,能够站在更高起点对经济内循环的发展进行规划。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内循环不仅要重视市场规模,更要让有规模的市场“循环”起来。我们的目的是形成一个高度开放、自由安全的国内市场。只有让各类生产要素,尤其是创造性生产要素在市场内部得到充分循环,中国经济才能更好抵御国内外各类风险,保持快速健康稳定的增长。

综上所述,经济内循环是中国为适应现阶段国内外环境而提出的一项经济政策,其目的是实现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它是对改革开放初期“国际大循环”的继承和发展,是构建新发展格局中的关键一环。

经济内循环的特征

1.偶然性和必然性

发展经济内循环,选择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发展格局具有一定的偶然性。2019年末暴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具有极大的突发性。受疫情影响,发达国家经济活跃度可能下降7%,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GDP下降2.5%,为六十年一遇之严重危机[6]。在党中央正确领导和全国人民共同努力下,中国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后疫情时代,中国急需新的经济发展战略来助推经济发展,为复工复产打下一剂营养针。反观国际,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仍不能正常运行。国际经济大市场的持续性混乱,意味着中国经济发展不能过多依赖国际市场。如此,把眼光转向内需,凭借国内市场的快速发展对冲国际市场的负面影响,便成为中国的不二选择。

偶然性的背后通常隐藏着必然性的联系。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不仅是抵御疫情的要求,更是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要求。从外部环境看,实施经济内循环是应对国际经济状况的必然选择。近年来,国际政治经济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加剧,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以美国为代表的某些国家在不同领域向中国施压。从内部环境看,实施经济内循环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生需要。中国并未成为世界生产力的中心,而仅仅是从地理角度而言的世界产品的生产集中地。要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经济地位,就要直面如何将“中国制造”变为“中国质造”和“中国智造”的问题。综合分析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发展需要,内循环已成为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必然要求,也成为中国经济提质换挡之必然选择。

2.独立性和联系性

经济内循环的内涵表明,发展经济内循环需要把握好“内”这个关键词,即整个社会的生产过程要保持一定的独立性,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环节能够在国内实现完整循环。从生产角度看,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已具备独立生产的基本条件。从分配角度看,中国掌握一套成熟的分配体系,并始终把处理好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放在关键位置。从交换角度看,中国具备较为完善的商品市场,生产要素的市场化程度较过去有大幅提升。21世纪后,电商平台迅速崛起,数字化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商品的流通成本逐渐降低、流通效率不断提高。从消费领域看,中国外贸依存度由过去的60%以上下降到目前的30%多,国内供给和国内需求对经济循环起到主要支撑作用[7]。中国人口众多且人们的消费能力不断提高,已经形成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拥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的国内消费能力。

内循环经济模式的独立性,有利于中国掌握经济运行的主动权,但推动经济内循环并非否认经济外循环,相反,二者之间存在极强的联系性。中国必须坚持以经济内循环为主的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模式。实施内外互补的发展策略,必须利用好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二者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我们所强调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与经济全球化趋势并不矛盾,经济内循环的更好发展,是与进一步扩大改革、建立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中国拥有的庞大国内市场,有能力帮助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地区释放产能、发展经济。后疫情时代,中国积极对接国际市场,在世界范围内树立起负责任大国形象,已成为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推动力量。

3.体量性和战略性

一国的经济基础、经济规模以及主要经济资源数量是对该国经济体量性做出判断的重要标准[8],这些条件之间适应性、协调性和配合性的强弱,决定着一国的经济内循环能否有效支撑起该国的经济发展。

国家要实现经济内循环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经济体量,这是不可回避的前提条件。资源的丰富或匮乏、制造能力的强弱以及国内市场规模的大小,都会影响以内循环为特征的经济体运行水平的高低。历史上,中国在明清时期就产生过封闭型发展模式。该时期中国经济已具有一定的体量,国内生产、流通和消费均可在较高的水平上运行。相反,若在一个资源不足、地小人少的国家或地区推行内循环经济,其难度可想而知。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于2021年1月14日上午10时举行新闻发布会,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李魁文指出:过去一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成为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9]。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在2021年1月18日表示,2020年中国GDP同比增长2.3%,经济总量迈上百万亿元大台阶,社会生产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10]。中国实施经济内循环正是基于自身的体量性特征,这其中包含了两大动力:众多的人口和多层次的差异需求。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数量最多的国家,拥有其他国家不可比拟的人口优势。当前,中国正处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关键时期,国内的中等收入群体不断扩大、中低收入群体逐渐缩小,纺锤形收入分配格局正在形成。同时,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工业体系完整且产值规模大的优势在经济内循环中能够得到充分发挥。

中国经济的体量性优势在面对经济波动甚至经济危机时亦可成为战略性优势。在外部局势不稳定的情况下,国内巨大的人口红利和现实消费刚需可以让我国在面对国外封锁时保有充足的底气,在外部动荡且无外援时不至于经济崩溃。在国内外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中国产业在国内能利用市场庞大、工业体系完整等优势积累经验、快速成长,从而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当中立于不败之地。

发展经济内循环的意义

发展经济内循环的意义既是提出经济内循环这一概念的原因,又是实施经济内循环政策的目的。充分认识发展经济内循环的意义,可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理论支持,有利于该政策在实践中的贯彻落实。

1.扩大内需,稳定国内经济

从广义上说,扩大内需应包括扩大国内消费和国内投资两部分[11]。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市场经济大国而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都是支撑中国构建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12]。经济内循环有利于更好发挥居民、企业和政府在扩大内需方面的作用,为稳定国内经济提供政策保障。

(1)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

内需是以就业和收入为基础的。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13]。”但全面脱贫后,国内仍存在数亿低收入群体,且中等收入群体有待扩大。将经济发展重点放在国内,有利于推动居民的就业和再就业,从而有效增加居民收入。而居民收入的增加也为消费需求的增加打下了基础。实施经济内循环从有效提高居民收入、扩大中国的消费需求入手,成为中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助力。

(2)提高市场预期、增加投资需求

受新冠肺炎疫情负面影响,大部分中小企业损失惨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的确立,能够提高企业家们对市场发展的预期,从而加快复工复产,甚至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同时,提高企业家们对市场发展的预期,有利于其加大研发投入。国内大循环政策与政府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提出的各项要求以及中央下达的“六保六稳”等方针政策相互配合,可以更好发挥企业积极性,激发国内市场活力。

(3)正确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在扩大内需、维护市场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政府所进行的采购本身就是一种消费需求;另一方面,政府还能形成一定的投资需求,如投资建设公共项目等。高效健康的国内市场需要有为政府的引导,正确发挥政府作用是经济内循环的必然要求。

2.协调东西部经济,平衡发展空间

实施经济内循环有利于更好协调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发展迅速,中西部地区受地理、历史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不可避免地与东部地区产生了经济发展级差。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有利于平衡中国经济发展空间。

首先,应正视东部和中西部的经济发展级差,有效利用其所带来的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以进行多领域发展并获得更大发展空间。同时,在经济内循环中,东部与中西部的不同消费周期能给生产者带来更多调整生产的余地。其次,为更好发挥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在内循环中的作用,应鼓励不同地区采取不同发展战略,以达到协调发展的目的。如在东部地区充分发挥城市群和都市圈优势[14],在中西部地区努力摆脱现有资源束缚,以科技创新寻找突破口。最后,国内大循环将东部和中西部经济全部纳入,这必然会加强不同地区在经济方面的交流互鉴。在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战略中,延伸国内产业链,提升国内循环产业间的关联效应,推进区域之间的要素流动和区域产业合理分工布局[15],有利于进一步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高效的内循环经济格局,从而协调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平衡国内经济发展空间。

3.扩大对外开放,提高中国国际竞争力

中国将经济发展立足国内大循环,实际是从侧面提出了加快向全球开放更大国内市场的要求。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以后,“外循环”主导的经济模式使得中国生产体系长期嵌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体系之中,导致中国国内产业链缺乏关联性和延伸性[16],这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内循环”与“外循环”产生了分离。发展经济内循环,不仅要注重优化国内经济发展格局,更应重视国内和国际两个市场、两种循环的关系。中国必须抓住国内经济发展的机遇期,打通内外循环、构建新发展格局,在国际竞争中把握主动权。

后疫情时代,中国经济率先步入正轨,这要求我国在面对挑战的同时更好把握发展机遇。一方面,“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可以带动中国经济发展,增强中国国际竞争力。大体量的中国市场以及高质量的内循环经济能够吸引更多国外产业,并使国外产业更加依赖于中国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另一方面,“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可以带动世界经济复苏,彰显大国担当。在国内,充分发挥7个自贸区“以点带线”的特殊作用,为新一轮的高水平对外开放打开门户;对周边国家,继续推进“一带一路”的合作倡议,使其发挥“以线代面”的重要作用;通过加快FTA谈判、利用CPTTPD优势等途径,积极参与到国际经济贸易规则的谈判和制定中去,提高中国国际地位,在国际舞台中做到“面面俱到”。

总之,发展经济内循环,是基于当下中国面临的内外部环境变化所做出的科学判断,是基于中国的理论经验和物质基础探索出的实现未来经济高质量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厘清经济内循环的内涵、特征和意义,加深对这一新概念的理解,有利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

猜你喜欢

经济发展
“林下经济”助农增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增加就业, 这些“经济”要关注
从HDMI2.1与HDCP2.3出发,思考8K能否成为超高清发展的第二阶段
民营经济大有可为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分享经济是个啥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拥抱新经济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