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泉州市高新区创建实验室体系的思考
2021-04-10林昕
林 昕
(泉州市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福建 泉州 362000)
0 引言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20年作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加快建设国家实验室,重组国家重点实验室体系,发展社会研发机构。近年来,泉州市加快推动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泉州片区发展,按照协同创新、错位发展要求,促进核心区泉州高新区高质量发展,在智能制造、新材料、时空大数据等方面,已对接了一批国字号平台和人才团队,具备一定的科研基础和产业环境。2019年,泉州市清源创新实验室作为福建省首批授牌建设的省创新实验室之一,已启动建设。通过调研分析泉州高新区的发展现状和产业基础,探索构建符合泉州产业需求的实验室体系,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对策建议,打造创新发展的“引领极”。
1 创新环境
1.1 创新环境现状
“十三五”期间,泉州市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2016年国务院批准建设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泉州市着力推动以高新区为核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构建“1+X”创新发展政策体系,实施45项全国、全省首创的创新举措,在支持企业科技创新、科技金融结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优化创新创业环境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改革创新不断推进,示范效应初显——重大研发平台加快建设、特色产业园区初具规模、重点产业项目稳步实施,为泉州市创建国家创新型城市、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随着泉州市经济实力的发展壮大,政府不断加强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增加。2019年,泉州市财政科技投入中用于科学技术的支出达15.74亿元,超过2007年的5倍多,年均增长超过15%。在政府积极有效的引导下,全社会对科技事业的投入不断提升,泉州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呈现快速增长态势,总量保持全省前列。2019年,泉州市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总量达到120.98亿元,同比增长27.65%,增幅创近6年来新高。
1.2 创新实验室现状
作为福建省石化产业的先行示范区,泉州市的石化产业近年来得到快速发展,建成了一批炼油化工一体化发展的大型石化企业,汇聚了一批下游企业,形成了完整的石油化工产品链和应用链,引进建设了一批石油化工领域的创新基地和人才培养基地,具有建设石化领域福建省实验室的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中国福建化学工程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是福建省委同意启动建设的首批4家省创新实验室之一,是福建省全面提升创新能力的“一号工程”和“头条任务”。创新实验室聚焦福建省和泉州石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需求,着力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突破重大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科技成果,对标国家重大科研平台,建成人才汇集与培养、技术创新与转化、产业培育与示范三位一体、具有国际和国内重大影响力的一流科技创新高地。项目总投资约40亿元,建设规模约7.5万平方米。目前中国福建化学工程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按照“边筹建、边引才、边科研、边转化”的工作思路,有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科研创新活动、人才团队引进、体制机制创新等各项工作落实。实验室建成将在泉州地区建有国内产业链最完整、应用链最齐全的石化产业集群,与石化产业直接关联的化工新材料、纺织化纤等产业集群,发展潜力超万亿元,形成了产业链完整、应用链齐全的石化产业基地。
2 泉州高新区的产业基础
2.1 产业集群现状
纺织鞋服产业 集中分布在泉州鲤城高新区(服装面料、纺织材料、成品鞋服)、石狮高新区(纺织新材料、纺织装备)、泉州高新区主园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晋江五里高新区(运动鞋服)、泉州高新区清濛园,已形成比较完善的生产、销售、配套服务体系及行业组织体系,在全国乃至全球市场具有较高知名度,拥有安踏、特步、361度、九牧王、七匹狼、柒牌、利郎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
光电产业 集中分布在泉州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泉州鲤城高新区、福建泉州(湖头)光电产业园、晋江五里高新区、泉州高新区主园区(泉州台商投资区)。半导体照明产业初步形成从“衬底材料—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的产业链,目前有100多家LED及其配套企业,主要集中于照明应用与工程改造;太阳能光伏产业初步构成从多晶硅原料到系统开发应用的产业链条;显示器领域依托广告媒体需求和技术的不断提升。龙头企业三安光电是亚洲最大的芯片外延制造商,产能居国内第二。信达光电是国内最大的LED路灯制造商。珈伟照明是目前中国光伏照明的最大出口商。
机械装备产业 集中分布在泉州高新区主园区(泉州台商投资区)、鲤城高新区、石狮高新区、泉州高新区清濛园。发展重点为通用设备制造(工业机器人、数控机床)、专用设备制造(高端纺织装备、制鞋装备、卫生用品装备、食品机械)、智能交通装备(新能源汽车、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医疗器械等四大领域。其中,纺织装备从铸造、零部件、电器配件已形成国内外稳定的制造产业链、材料供应链、产品销售链。家庭日用品生产设备制造、食品生产机械等也都在相应的产业链中发挥一定的主导作用。
石油化工产业 集中分布在泉港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依托泉港石化工业区、泉惠石化工业区,产业链覆盖大泉州,拥有以湄洲湾氯碱工业有限公司为代表的基础化学原料企业,以福建方兴化工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合成材料产业,以泉州三立漆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精细化学品企业,是国内产业链最完整、应用链最齐全的石化产业集群,与石化产业直接关联的化工新材料、纺织化纤、精细化学品、建材涂料、环保等产业集群,着力打造多元化烯烃来源→烯烃原料产业链,乙烯、丙烯、芳烃→合成纤维原料→合成纤维产业链,乙烯、丙烯→合成树脂→塑料橡胶制品(建材、包装材料、薄膜等)产业链,乙烯、丙烯、芳烃→工程塑料等化工新材料产业链,和乙烯、丙烯、碳四→有机化工原料→专用精细化学品产业链。泉港石化工业区获评“2018年中国化工园区30强”,泉惠石化工业区获评“2018年中国化工园区潜力10强”,影响力逐步提升;拥有福州大学泉港科教园、福建师范大学泉港石化研究院、“国家级阀门、石化产品检验中心”,科教、技术支撑日益完善。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 集中分布在泉州高新区主园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泉州高新区鲤城园、软件园和泉州高新区国际信息园。重点发展微波通信、北斗导航、大数据、软件和信息服务、物联网、人工智能等领域,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领军企业、瞪羚企业等创新型企业,占据行业领先位势。目前微波通信产业较为成熟,已形成“新材料—功能模块—通信整机—系统优化”的完整的产业链和特色产业集群。卫星电视接收机和高频部件的产量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已衍生近100项科技创新成果,获各类专利授权近1 000项。
2.2 优劣势分析
泉州高新区按照“一区多园”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进行规划建设,规划面积100多平方千米,实际开发面积63.5平方千米,拥有工业企业2 65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03家、高新技术企业239家、上市企业34家。泉州高新区各分园区融合区域资源与产业积累,已各自形成独特的发展基础。“老”园区(成立时间10年以上)如鲤城高新区、石狮高新区、晋江五里高新区拥有3个以上主导产业,在微波通信、光伏产业、纺织鞋服、机械汽配等领域以及与城市融合方面形成各自优势;主园区(泉州台商投资区)成立较晚,产业基础较弱,主要以机械设备、交通装备、半导体、新材料等产业为主导,但拥有良好的交通、生态、土地等空间布局及国家政策优势,后发优势较大;泉州高新区清濛园目前形态较好,但发展空间一定的局限性,以纺织鞋服、电子信息、食品、机械等四大产业为主导,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相对更大;泉州高新区软件园、南安光电信息产业基地、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福建泉州(湖头)光电产业园和泉港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园,属于较晚成立、但专业性较强、发展态势良好、对区域经济有明显带动潜力的新型专业化园区。
围绕高新区的产业布局,泉州市持续引进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科研平台,但是,这些平台机构在发展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在解决产业转型升级的重大科学问题、关键共性技术等方面存在着能力不足,特别是在智能制造、先进材料、大数据、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掌握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能够带领重大创新团队的高层次人才较少;技术专利转移和转化应用机制不畅,孵化企业多属初创期,未能形成研发和成果转化“规模效应”,带动提升产业整体创新、培育发展新经济的能力还有待加强。
3 构建实验室体系的意义
泉州市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提出聚集高校、科研院所、人才团队等创新资源,建设高水平研究创新中心、高科技产业聚集区和高品位科技新城,打造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新名片”。基于高新区存在的优劣势,构建以实验室为主体、包括第三方中介服务平台、科技招商信息平台、创新创业服务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等创新载体的高水平体系,有利于为园区企业创新创业提供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的全方位服务,打造科技创新共享平台,让大型仪器资源得到更高效的使用,发挥实验室资源的引领示范作用,促进泉州高新区重点产业的转型提升。
4 实验室体系的布局建议
4.1 探索泉州创新实验室的布局
围绕构建高水平实验室体系,在已有的清源创新实验室(中国福建化学工程科学与技术创新实验室)的基础上,探索先在智能制造、时空大数据等优势领域,创建若干实验室,再布局覆盖泉州各重点产业。
1)在智能制造方面,支持由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牵头,联合福建(泉州)哈工大工程技术研究院、泉州华中科技大学智能制造研究院以及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福建工程技术学院等高校、科研机构,聚集一批智能制造领域科研平台、人才团队,瞄准福建省智能制造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高水平基础和应用研究、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实施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创建智能制造实验室。
泉州装备所组建现代电机控制与电力电子实验室等11个科研团队,科研团队数量达到15个以上,人员250人左右,研究方向包括现代电机控制与电力电子、高效电机设计与制造、智能化传感、机器人控制、智能在线监测、工业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领域,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研发设计公共服务平台”“福建省数字化装备与柔性制造创新中心”“福建省电机驱动与功率电子工程研究中心”等11个省级及以上公共技术平台,是福建省“智能制造”领域唯一的整建制、成体系的科研“国家队”。基于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制造研究所的学术贡献和产业化成就,致力于服务泉州高新区纺织鞋服、机械装备产业发展,建设智能制造实验室,能够有力促进泉州高新区经济创新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
2)在时空大数据方面,支持泉州引进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建设大科学装置和研发中心,创建时空大数据实验室。支持由中科院国家授时中心牵头,聚集一批时空产业科研平台、人才团队,瞄准泉州高新区的北斗导航、电子信息、光电产业发展需求,开展高水平基础和应用研究、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实施重大科研成果转化,建设时空大数据实验室。
引进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科学工程能够对接国家战略科技资源,形成东南沿海“时间中心”,覆盖服务福建省、台海两岸以及东南亚“海丝沿线”重点城市,能够打造时空领域科学研究、人才聚集、国际科技交流的创新高地,提升福建省和泉州市影响力,并可衍生孵化时间大数据、智能产品、检测认证、应用服务等高技术产业,对加快建设福厦泉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实现创新驱动和赶超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4.2 探索打造第三方中介服务平台
加快推进泉州高新区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建设,集聚创新要素,实现科技服务“最后一公里”。强化高新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运营与管理,提升科技中介服务水平。实行线上网络平台和线下服务大厅“双轨运行”,分专业、分领域、常态化开展科技成果竞拍活动等,深度对接各类科技服务。
4.3 探索建设招商信息平台
采取政府为主导、高新区企业参与的运作方式建设泉州高新区招商引资的大数据中心。着力引入泉州产业发展急需的高科技技术,实现政府到企业的招商全数据整合,精准聚焦企业投资向高新区内特色、优势产业倾斜。促进数据共享、互联互通,实现多平台数据整合,做到高新区信息发布推广、招商项目推介、项目对接等统一同步共享。
4.4 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
紧扣园区产业转型升级,因地制宜,以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半导体等细分领域为重点,着力推进各园区平台精准对接园区产业布局。采取政府购买服务方式,鼓励平台引入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多层联动,实现平台共建共享,采取“政府+企业”模式,由政府和企业共建平台。推进平台联动,做到人才、资金、场地、成果等资源有效互动,打造互联互通、共建共享的高新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
4.5 创建科技金融服务平台
采取市场化运营手段,依托泉州高新区开发总公司,成立科技金融服务中心,促进中心与优质券商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与银行建立常态化对接模式,引导优质企业与资本进入中心,保障中心深度整合企业、银行、金融机构、证券交易所等相关金融资源,为科技企业提供各种融资便利,解决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5 结语
支持泉州依托智能制造、化工新材料、时空大数据等领域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布局建设实验室,帮助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和大科学装置落地泉州建设,在平台设备购置、人才引进、科研项目等能够争取更多政策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