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1+X”证书制度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改革探索与应用

2021-04-10孙红英

新型工业化 2021年4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职业技能证书

孙红英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60)

0 引言

早在《墨子》中就有“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可以说这是早期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雏形。近年来,国家为大力培养适合国民经济建设的高素质人才,正式修订专业目录,形成了电气信息类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以保障机器人行业的人才输出和人才储备。

1 “1+X”证书制度分析

我国教育部门在《关于在院校实施“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方案》中提出了“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高校教育模式,即“1+X”证书制度。简单来说,1是指学生完成规定教育内容并考察合格获得教育文凭的同时,获得多项职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处理好学历证书与职业证书之间的关系。其中学历证书是学生完成学业工作的基础,而职业资格证书是对学生个人能力的强化、补充证明,其与社会各个职业教育标准相互对接,这种对接决定了不同教育阶段的学习目标及教学要求。职业资格证书的设立并不要求在专业教学体系之外增设一套单独的培养课程体系,而是将职业培训内容与学历教育活动进行融合,仅对于专业课程未涉及的职业培训内容,进行职业技能补充强化[1]。

课程作为学科知识是至今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的定义,但这个定义自身存在着一定问题,其将课程学习内容与课程学习过程分割开来,过分强调学习内容而忽视了学习过程中的学习经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要求按照专业设置相应的职业标准对接,树立科学课程向导,这反映了国家对于不同岗位知识技能的特点需求,以及技能型人才的职业素养需求。例如,工业机器人安装调试是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应用岗位,其常位于产业链中游位置,并适用于食品、机械、医药等多个行业领域,对于从业人员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定位,这就要求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环节,设立科学课程导向。

2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改革问题

2.1 课程改革定位不准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基本职责,是根据设计图纸及工业技术要求,完成设备组装,主要涉及到工程试图能力、工具使用能力以及生产工艺技术的分析实现能力。但就现阶段专业课程改革工作而言,其改革重点多于专业技能的应用性上,使得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对于本专业课程缺乏系统性认知,以及专业关键能力的培养训练。长此以往,学生虽然能在已有指示系统上进行实践应用,但随着工艺技术改革的不断发展,由于学生缺乏对于关键能力的应用,导致其无法革新自己的专业知识体系。

2.2 缺乏课证融合体系

国家“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大力发展,使得职业资格证书等级培训及考试工作含金量不断加大,但现阶段企业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体系上缺乏竞争,在入职人员选拔时对证书要求并不严谨。向来以就业为主的职业院校进行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环节,对职业技能等级考试证书的重视程度不足,缺乏课证融合体系,教师及学生的课程融合意识淡薄,相关教学制度并不完善。

2.3 课程内容缺乏针对性

工业机器人是指机器或装置在无人干预的条件下,按照预定的程序指令自己进行操作的过程。工业机器人专业的出现,极大程度上降低了工作人员的必要性,发挥自动化技术的优势,能够在保证工作效率的同时,降低工程项目人工成本。研发部门要根据实际情况要求,不断创新工业机器人设备,引进先进的机械自动化技术,提高工业生产效率。但就目前而言,多数职业院校进行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时,将学科系统性、专业性,以及顶岗实习的需求作为核心教育内容,忽视了学生专业资格证书考级标准。职业学校教学环节,将工业机器人专业课程划分为多个零散知识点,学习系统性较差,不同理论之间缺乏关联性。这与“1+X”证书制度中的系统性、整体性教学要求背道而驰,无法提升学生的专业考证考级能力,缺乏学生水平评定方案[2]。

2.4 严重缺乏师资力量

随着“产教结合”理念在职业院校中的深化发展,带动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推广,由企业提供实习设备及专业工程师进行授课,弥补学校教育工作者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但就工业机器人专业而言,由于这属于一种新型产业,企业无法提供符合高校教学要求的工程教学人员,或是自身专业能力较强,但缺乏讲授教学能力,造成学生只能从操作层面进行技术应用,无法实现知识文化普及。长此以往,学生不能在已有知识体系基础上进行创新,仅能遵循传统工作模式,阻碍未来发展方向。而职业院校内部教师队伍建设不健全,多是基于老旧设备及理论进行教学,工业机器人专业“双师素质”教师资源较为匮乏。

3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改革对策

3.1 定位关键能力培养

受限于我国传统职业院校教育模式,教师对于专业技能学习更侧重的是应用水平,这与“1+X”证书制度中要求的教学要求背道而驰。教师仅强调学生的实际应用水平,忽视了学生关键能力及综合素质培养,造成“格式化”教学情况出现。在这种教育模式下毕业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虽然能在一段时间内完成市场岗位技能要求,但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技术革新,由于自身缺乏专业管家能力,将会无法认知新的专业技术,不能跟随专业改革浪潮。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技能等级标准内容相契合,在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日常教学环节,进行职业技能标准教学内容拓展,重点在于学生关键能力培养。以CAD机械制图为例,国家已经制定了CAD等级考试,其目的在于测定相关执业人员的CAD操作水平。在学生毕业上岗时,以CAD机械制图等关键能力为中心,发散该点到所有专业课程上,再逐渐扩散到与之相关的专业课程,以点带线,以线带面,实现所有职业内容革新,始终处于行业领先水平[3]。

3.2 建立课证融合体系

《国家制约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指出,要深化人才培训管理制度,启动“1+X”证书制度工作,建立课证融合体系。专业教学与专业水平测试是相辅相成的,专业水平测试作为专业教学活动的检查手段,能够有效提高专业教学效果。由此可见,合理应用职业技能等级考试,采用任务型课堂教学方法,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综合能力。依托资格考试中的课程认知水平测定,核心理念为倡导学生“在运中学”,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通过资格证书中的考评内容,促进自我教学反思,提高自己给予有效反馈的能力。这种方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能让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课程产生直观效果,符合“1+X”证书制度要求。教学课堂授课环节,课证融合体系教学模式,创建以项目为载体的学习与职业融合实训基地,帮助学生设计不同的学习任务,主动进行专业知识探索[4]。

3.3 创新实践课程内容

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学生进行职业资格证书考取时,需要掌握各项职业技能,如CAD绘图、工业机器人应用编程等[5],这需要经过系统化实践教学应用才可以掌握。完备的仿真教学模式是保障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的前提,要规划好教学制度,制定详细的实践课程等内容安排帮助学生进行专业知识更详尽的了解。根据教学情况及学生反馈,对课程进度与实践教学活动进行调整,考虑到学生的理解接受能力,可以设置一些演示型实验教学内容,在降低高职院校教学资金投入的同时,不需要浪费过多教学空间及教学资源,缓解高校实验室设备更新的压力,降低设备器材损耗带来的资金困境。此外,要根据不同学校的专业教学目标,积极寻求外部企业进行合作,加强优势互补教学改革,实现教学资源的多项互配,契合职业资格考试,形成系统专业认知。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模式,“1+X”证书制度能够释放传统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学模式中对于学生的空间束缚,有效落实教学实践,帮助学生更为透彻地了解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的实际工作运行情况,为学生融会贯通各职业证书涉及的知识提供支持。

3.4 打造双师教育队伍

高职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师教学水平,是发挥“1+X”证书制度教学模式学习效率的重要影响因素,将职业技能等级标准作为团队基石,成立工业机器人“双师素质”专业教育团队,严格制定并实施企业管理制度。同校外企业进行合作,引入企业培训机构模式,结合自身理论学习基础,逐步提升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师队伍水平。应鼓励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教师也参加专业资格等级考试培训,并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通过教师实际考试经历,更好地指导高校学生通过考试,有效提升学生工业机器人综合技能水平。

4 结语

我国进行工业机器人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时,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强化校企合作,基于“1+X”证书制度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强调科学化、合理化的教学体系应用,实现快速、高效、准确的人才输出,弥补行业发展市场人才缺口,为早日实现“中国制造2025”的目标而努力。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职业技能证书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大英县职业技能培训调研
太仓市服装定制职业技能竞赛举行
收录证书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基于“互联网+”的应用经济学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努力开创职业技能培训的新局面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