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后勤实践育人路径研究*
2021-04-10李冠文黄馥丽
李冠文,黄馥丽
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520
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明确指出,各大高校需结合学生思想特点及成长成才规律,坚持“三全育人”理念,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做好准备[1]。在高等教育发展中,高校后勤实践育人兼具服务性与教育性功能,对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三全育人”视域下,如何有效实现我国高校后勤实践育人功能,创新后勤实践育人路径,强化实践育人效果,已成为各大院校高度重视的课题之一,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显著。
1 高校“三全育人”的内涵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三全育人”既是一种教育理念,又是一种系统的育人指导思想与原则[2]。
全员育人的内涵核心在于,面向高校领导干部、教师队伍、全体职工,使其以教育者的身份实现人人育人。领导干部是育人工作的主要引导者,负责落实决策与领导任务;教师队伍是整个教育过程的主要实施者,承担教书育人的职责;全体在校职工在教育过程中起到辅助教育的作用,以服务育人为根本。立足于此,新时代赋予了高校全员育人新内涵,体现在学生的自我教育方面,以及家庭及社会对受教育者产生的影响。
全程育人以学生的发展为主线,从不同的育人时间范围着手,采取有效教育方法,实现时时育人。从入学到毕业,全程跟进受教育者的学习与生活情况,促进育人工作贯穿全过程。根据不同阶段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差异,视情况调整教育内容、方法及模式同样尤为关键,有利于提高高校全程育人的广度与深度,使育人工作更具针对性。
全方位育人强调育人的全面性,以实现处处育人为最终目的。将高校思政教育渗透至德智体美等各项教育中,促进个体的全面、协调发展,为打造全面育人格局奠定基础;通过构建课上课下、线上线下的立体化育人体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立足第一、二课堂,借助各种网络平台,拓宽育人空间,以收获更佳的育人成效。
2 高校后勤实践育人的功能
“三全育人”视域下,从学习到生活、从课内到课外,处处渗透着高校后勤所提供的“教育”内容,在浸入式教育中充分体现实践育人功能[3]。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指引,将高校后勤服务融入劳动教育中,促进实践育人形成完整的闭环。
高校后勤实践育人功能着重体现在生活育人、规则育人、氛围育人等方面。生活育人:通过拓展学生生活服务功能,将育人渗透到吃、住、行、学、乐等各个环节,在高校生活服务中提升学生个人生活与实践劳动能力。规则育人:通过有效落实后勤科学管理、文明举止示范、实践平台体验等任务,让学生了解生活服务与实践劳动的各项规则,加强学生规则意识的培养,促使学生在实践中形成良好习惯。氛围育人:高校后勤部门既要为学生提供生活服务与劳动指导,又要重视学校服务与实践氛围的建设,如设置志愿服务岗或勤工俭学岗,加强对学生党员与入党积极分子的思想政治教育等。
此外,充分发挥高校后勤体验式实践育人的功能效用同样至关重要,这对学生形成良好品格具有显著作用。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基本理念为导向,牢记后勤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实践育人紧密结合的宗旨,利用高校后勤保障资源,打造实践平台、实习基地、创业舞台,使劳动教育与日常活动相融合,重视在专业学习中培养学生意志品质、运动健康、实践劳动等综合素养[4]。在体验式实践育人中,让劳动教育深植于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中,形成相对完善的育人环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劳动教育,这对于高校人才培养也具有特殊意义。
3 高校后勤实践育人现状
3.1 高校后勤实践育人与思政工作息息相关
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将思政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开创新局面。随着“三全育人”理念的提出,以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文化育人、组织育人为核心的“七育人”要求也在逐渐落实[5]。在此背景下,高校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发挥后勤育人功能,在实际工作中体现“三全育人”教育理念,进一步提升后勤工作效果,这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3.2 高校后勤实践育人与劳动教育的整合缺乏系统化
2020年3月20日,《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颁布丰富了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内涵,也对高校劳动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6]。近年来,大学生的劳动实践教育虽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大多数高校劳动教育暂未形成系统化的实践形式,使其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高校后勤实践育人与服务育人具有同等价值,理应贯穿于学校教育的全过程,在劳动教育开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这也是落实“三全育人”的重要保障。因此,将高校后勤工作与劳动教育相结合,有效整合高校后勤劳动育人资源,实现后勤实践育人功能,是新时期高校后勤工作不得不解决的实际问题。
3.3 高校后勤实践育人成效不显著
从现实情况来看,各类高校后勤实践育人虽有效果,但具体成效仍不够显著,急需教育管理者对此予以高度重视。目前,部分高校开展后勤实践教育的覆盖面相对较小,全方位、深入式、多体验的常态活动并未真正做到大范围覆盖,难以有效实现其教育意义。随着时代的变迁,传统劳动思想已不能满足现代化劳动教育需求,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实际问题亟待解决,如学生缺乏自觉劳动意识、现有劳动实践不符合时代要求、劳动教学课程管理未能系统化等,不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劳动思想。
综合来看,高校后勤部门在开展劳动教育方面的优势较为突出,充分挖掘其劳动教育价值显得至关重要,对构建后勤工作劳动育人与多方协同育人的新格局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4 高校后勤实践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为了更好地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目标,应紧密结合高校后勤工作与高校劳动教育,以实现后勤工作的实践育人功能,这对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化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当前,结合高校后勤实践育人现状,文章从以下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后勤实践育人功能的实现路径。
4.1 探索后勤劳动实践育人的体系化
在高校课程设置中,与德育、智育、体育等课程相比,正处于起步阶段的劳动教育课程安排还未完全成熟,激活后勤部门在劳动教育开展方面的优势显得至关重要,对探索高校后勤劳动实践育人体系化具有积极作用。因此,为了获得更佳的教学效果,高校后勤部门相关人员要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突出劳动教育,促进劳动教育与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职业生涯教育、就业指导课程、创新创业课程等相互结合,实现劳动教育价值。
(1)开发“三位一体”的劳动实践课程资源。在高校后勤实践育人工作中,以“三全育人”教育理念为指导,将劳动实践教育资源融入人才培养体系,充分发挥“以劳树德”的劳动实践课程功能作用。所谓“三位一体”,重点在于人才培养规格(知识、能力、素质)、人才培养内容(通识能力、专业技能、专业拓展能力)、人才培养途径(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课外第二课堂活动),既要重视引导学生有效学习理论知识,又要加强学生劳动技能的培养,达到固化劳动实践成果的目的,为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奠定基础。①劳动实践课程资源开发设计:在劳动实践教育中重视知识、能力、素质的培养,其实践内容主要体现在方便学生了解社会与解决自身生活需要的勤工助学活动、将所学专业知识应用到实际中的义务生产劳动、收获劳动快乐与掌握劳动技能双赢效果的团建合作活动等方面;在劳动实践教育中重视通识能力、专业技能、专业拓展能力的培养,其实践内容主要体现在调研研究、科技创新发明、参观科学实验机构等科普类活动方面;在劳动实践教育中发挥课堂教学、实习实训、课外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作用,其实践内容主要体现在保护环境、奉献爱心等校园科技文化活动方面,如当地老人帮扶、公共园地及设施清扫、贫困地区儿童帮扶等活动。②劳动实践课程资源开发途径: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开设劳动实践教育校本课程,将生产劳动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立足高校办学特色,开设蕴含劳动实践教育元素的社团活动课程,以劳动实践周、专业技能比赛等活动为显著代表,促进课程资源开发效益的提升;依据学生的个性需要,开设成长类、立志类课程,如勤工助学、义务清洁劳动、拓展训练等;围绕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从身边的生活热点出发,盘活实践课程资源,以便选出适合学生的实践主题,如结合科普类或奉献爱心等课程资源包,确定发现生活、社会实践调查、校园环境美化等活动主题,便于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积极性。
(2)建立科学多元的劳动实践课程体系。通过积极转变传统教育观念,以参与后勤劳动为载体,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意识。在劳动课上拓宽学生参与其中的途径与渠道,探索在高校后勤部分设置劳动教育教研室的机制,同时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与相关公共选修课,以便有效丰富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例如,通过划分高校后勤中的劳动岗位,由学生根据实际需求预约学习相关课程知识,从而达到完善劳动课程、培养学生劳动技能的目的;针对传统劳动课的劳动方式,如植树、打扫卫生等,将劳动与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相结合,增加关于感恩劳动、崇尚节约、安全生产、合理饮食等的劳动课程,便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丰富多彩的劳动活动,使其在理论学习与劳动实践中养成学会劳动、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正确价值观。
4.2 探索后勤劳动实践育人的协同化
为了构建多方协同实践育人的新格局,高校后勤部门需加强与校内其他部门的沟通、联系,如校团委、教学部门、学生工作部等,共同商议打造劳动教育第二课堂事宜,充分体现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养成良好劳动习惯。具体而言,第一课堂以课程形式为主,在理论学习中加强劳动教育;第二课堂同样属于劳动教育的阵地,向学生开放部分劳动岗位,在劳动实践中培养学生勤俭、奋斗、创新的劳动精神。
(1)在高校后勤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将后勤部门打造成学生参与劳动实践的第二课堂育人场所,引导学生在劳动中锻炼成长、成才。基于高校后勤“三全育人”工作内涵,从领导者至教职工都应有育人意识,将劳动实践渗透到各个环节中,并以岗位实践、跟班培训等形式营造良好的实践育人环境,让学生亲身完成相应的劳动课程学分,从中体验劳动的价值,培养劳动专业技能。此外,高校后勤部门要与其他部门加强联合,共同完成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相关配套措施的落实任务,指导学生在食堂、宿舍、教学楼等服务场所参与劳动,这也有助于更好地增强劳动教育效果。
(2)在高校后勤实践育人的过程中,搭建学生参与的实践平台、实习基地,打造劳动教育第二课堂,使学生劳动素质不断提高,有效发挥实践育人功能作用。例如,为使学生有效参与实践劳动,高校后勤联合各个院校、社会组织、学生社团等部门,合力搭建承载丰富劳动教育元素的实践平台,具体表现在校园设施维护网络系统的开发,商贸中心、学生宿舍服务中心、餐饮服务中心等服务体验岗位的建设,植树节、雷锋主题日等各种主题日活动的设计等方面。针对不容乐观的大学生就业形式,探索搭建创业实习基地,为学生模拟真实的实习环境,并与其他部门联合举办校园美化、护绿植绿等实践活动,为学生参与实习实践提供机会,这有助于更好地锻炼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
4.3 构建劳动教育双导师教学模式
在“三全育人”视域下,新时期高校劳动教育要更具针对性,注重传统单一教学模式的创新,引导学生在实践劳动中实现全面发展。在实施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将其与高校思政政治教育紧密联系,采取后勤岗位人员与思政辅导员双导师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后勤部门在劳动教育中的优势,挖掘劳动教育蕴含的丰富思政教育内容,有助于使学生在劳动过程中找准人生定位,获得自我肯定的价值感。
首先,充实双导师教师队伍。为有效解决劳动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应紧密结合思政专业教师理论教学与劳动实践教学,将教学工作量要求纳入岗位职责,促使后勤岗位人员与思政辅导员积极履行义务,让他们都能成为教师队伍一员。
其次,围绕以劳树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使后勤岗位人员与思政辅导员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劳动精神的重要性,开展师资队伍协同配合。例如,思政辅导员可以邀请后勤岗位人员进入课堂听课,担任学生参与劳动实习实训带队导师,与其共同开展劳动教育中的思政教学工作,推进劳动教育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使后勤岗位人员融入专业教学活动的同时,解决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的问题。
最后,设立名师工作室,选聘优秀思政辅导员与后勤岗位管理人员,全面提升实践指导能力与水平,强化劳动实践教育效果。
4.4 拓宽并创新后勤实践育人渠道
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利用新媒体开辟劳动教育渠道是高校后勤实践育人最便利的途径,有利于实现劳动教育的全范围覆盖,强化实践育人的感染作用。高校后勤部门需积极拓宽信息化渠道,构建劳动教育智慧平台,及时发布劳动教育工作动态,让学生了解劳动课教学现状,及时解决他们对参加实践劳动的疑惑;创建劳动课程自助查询、自选劳动选修课系统,随时提供选课、上课便利服务;开通微信公众号,发布内容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劳动教育及思政教学等相关要点,并增设在线沟通栏目,及时反馈推送学生感兴趣的信息;开通官方微博,由后勤部门负责定期上传学生参与实践劳动的校园新闻资讯,吸引学生主动了解资讯内容,强化后勤实践育人实效。
5 结束语
“三全育人”视域下,高校后勤实践育人具有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尝试将后勤服务融入劳动教育,这将是一个不断完善与实践的过程。此外,高校后勤实践育人也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应充分发挥实践育人的职能作用,让学生在参与劳动实践中掌握知识技能,从而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满足社会对高校人才的需求,促进社会的发展与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