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投射效应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2021-04-09刘国烨

工业设计 2021年3期
关键词:产品设计应用

刘国烨

摘要:投射效应是一种源于心理学的思维效应,是本体将思维潜意识地施加于其他事物的一种倾向。投射效应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具有极大的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但由于其负面影响以及人们对其的刻板印象,它很少被运用在产品设计当中。文章以闹铃和自助饮品售卖机设计为例,探讨了投射效应在家居产品设计和商业产品设计方面的可行性,并给出了该效应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流程。总体上,投射效应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较少,但伴随着交互设计的发展,投射效应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也必将趋于广泛与成熟。

关键词:投射效应;产品设计;应用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码:1672-7053(2021)03-0055-02

1 投射效应概述

投射效应来源于心理学,是一种将自己的思维与导向潜意识中加诸于他人的倾向。投射效应反映的是一种自我交流的现象,施加投射的个体在潜意识中会将自我的偏好映射到外部,通过外界的信息传递最终回到个体,从而形成一条由个体到外界再到个体的自我交流回路。

投射效应的特点可概括为启发性、潜意识性、可变性。投射主体在进行投射的过程中将个体特征与想法潜意识地施加在外界事物上,所以观察者能够从投射主体的行为中洞察其最真实的想法从而得到启发。而投射主体在投射时处于不自主且不自知的状态,并不知道自己是否进行了投射,更不知道自己为何进行投射。又因为投射效应具有潜意识性,所以投射主体对于承载个体意识的投射客体并没有充分的控制欲,于是在适当程度下对投射客体进行控制和改变,能一定程度上影响投射主体的自我意识。

2 投射效应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价值

2.1商业价值

产品设计领域将商业价值纳入增加设计赋能的评判标准,以激发产品具有更高的价值。把握消费者心理从而刺激消费者消费是投射效应在产品设计中为商家创造商业价值、增加设计賦能的重要途径。“答案之书”在商业上获得的巨大成功得益于投射效应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人们被要求默念一个问题,并翻开“答案之书”,会得到一个模棱两可的答案,通过文字引发用户思考与内心意识的共鸣。每位读者从固定的答案中得到的体验都是不同的,这主要取决于读者个体的经历与心境,个体对答案的解读与书中文字的原本含义并无必然关联。所以设计师利用投射效应的可变性,营造了“答案之书”能回答所有问题的假象,为用户带去探索未知的无限快感,从而刺激用户消费。

2.2社会价值

优秀的产品设计同时还需要具备足够的社会价值,充分体现产品的人文内涵与精神追求,促进社会、产品和人之间有机融合和共同发展。随着交互的概念越来越深入,广泛应用于心理学研究的投射效应也开始与产品设计相结合,用于辅助心理学家对心理现象、心理咨询者或患者等进行交流与治疗。设计者根据不同情境设计了不同的心理套娃产品,用于咨询师和咨询者之间的交流。咨询者逐层打开套娃,看到逐渐变化的套娃外表语义,在咨询师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咨询师通过套娃间接洞察到潜意识里面隐藏的信息。沙箱的产品设计也被使用在沙盘游戏心理治疗中,沙箱内包括动物、植物、食物、建筑等沙具,用于来访者进行形象塑造。咨询师在过程中通过共情的态度引导来访者,通过无声的行为交流,洞察来访者内心深处的秘密。

3 投射效应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实例

3.1闹铃设计

真正懒惰的人总会在铃声响起后直接关闭闹铃转而继续睡觉。设计师设计了许多有趣产品,有的设计师将闹铃设计成了地毯,要求用户在铃声响起后下床,并将双脚放置在地毯上方,地毯接收到感应持续一段时间后才会停止闹铃。但这样的设计同时也带给用户相当大的负面情绪,使得用户起床后的心情从一天生活的开始就处于烦躁状态。为了降低极端懒惰的用户起床的痛苦感,可以为闹钟增加强交互性的对话交互方式,并利用投射效应的可变性,激发用户潜在的思考,带动大脑逐渐活跃,最终表现为用户从睡梦中清醒。

交互方式过程如下:(1)闹铃响起;(2)用户被要求对闹铃发出一句或多句疑问句式;(3)闹铃内部的语音识别系统检测到对话,并给出用户模棱两可的回答;(4)大脑收到语音信息,由于投射效应具有可变性,大脑开始在思考并提出疑问,今天真的会迟到吗?细节具体指的是什么?同时伴随着闹铃声音减小;(5)用户继续向闹铃发出疑问句,同理闹铃声音继续减小;(6)重复此过程,直至闹铃声音降低至零。若用户不完成提问,或闹铃内部无法识别用户的对话,则闹铃保持工作。同时用户可以根据自己起床的难度,提前设置好闹铃每次减小的梯度。

在过程中,大脑经过外界信息的刺激,引起思考,又因为投射效应,用户倾向性地认可从外界接收到的信息,所以在生理与心理上获得未知感与神秘感的刺激。在多次投射后,用户清醒,并对一天的生活保持新鲜感。

3.2自助饮品售卖机设计

盲盒热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未知感在交互设计中的利用能创造巨大的商业价值。而投射效应的可变性也间接体现了结果差异所带来的未知感,同理也将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反响。为了增加自助饮品售卖机的效益,可以增加语音交流的强交互方式,利用投射效应的可变性来影响投射主体的意识,提高用户兴趣,促进消费。

操作流程如下:(1)自助饮品售卖机通过传感器感应用户的存在,并发出开放性问题;(2)用户根据开放性问题进行开放性回答并扫描二维码付款(统一售价);(3)用户怀揣面向未知的期待心理等待出货;(4)自助饮品售卖机提供随机口味饮品;(5)用户领取随机口味饮品离开。

购买过程中用户大脑经历了二重思考,首先被机器抛出的开放性问题带入思考。取走随机口味的饮品后,在投射效应下用户不自主地将饮品口味或品牌与开放性问题结合,思考背后地关联。例如面对问题“你是否还愿意追随你最纯净的初心”,以及随机获得的“蜜桃味脉动饮料”,用户潜意识里可能会将“蜜桃”与“纯净的初心”联系起来,思考是否是天意指引自己去回忆那颗甜蜜而温暖如蜜桃的过往经历。在开放性结局中,始终处于未知与思考当中。

自助饮品售卖机利用投射效应的可变性,抓住用户对未知的渴望心理。企业可以通过在合适范围内增加统一售价,来提高整体商业利润。同时在这个大众不愿再去思考的时代,引发思维的共鸣,引导用户探索未知,期待未来。

4 投射效应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流程

如何在产品设计中打破局限思维,为投射效应开拓更广阔的应用范围则需要总结出相应的设计思考方法,下文提供了一种基于投射效应的产品设计应用流程:

1)确定根本目标并分析直接目标及隐藏目标。目标是对结果的主观设想,是头脑中形成的主观意识。所以为了避免主观性,我们需要找到体现在用户行为上的直接目标和达成直接目标过程中的隐藏目标。例如,闹铃设计案例中的根本目标是减少用户起床的痛苦,直接目标是让用户大脑轻松地进入活跃状态,隐藏目标A 是让用户进行思考,隐藏目标B是让大脑接收到感兴趣的信号。

2)确定设计对象并分析设计对象的生理与心理特点。设计对象是设计目标背后的限制条件。生理和心理特点能够帮助设计师找到投射效应更能发挥作用的方面。例如,流浪汉在日常中可能对生理方面的条件并不在意,但在心理上卻需要社会的关照,那么设计师更应该从流浪汉的心理入手,利用投射效应的特点去设计产品。

3)确定人机交互场景并分析产品所受的限制。用户的行为特征将会引起产品的定位。我们需要分析投射效应的特点对于用户的哪一行为具有显著影响,或用户的哪一行为能够被更好地利用去体现投射的特点。例如,在自助饮品售卖机的案例中,用户的社会行为特征在于随机,所以作为公共产品,其受众较多,在产品的吸引力与可适性上需要提高。

4)确定符合设计对象社会身份的交互方式。交互方式在一定程度上体现着产品与用户的契合度。弱交互性的产品因为缺乏用户和产品的交流,所以在信息的流露上可能偏少。加上投射效应是一种心理学现象,本身的洞察通常也需要其他工具的辅助或经验的支撑,如心理咨询师的观察方法和他本身的观察经验。所以,如果要将投射效应摆脱心理学的束缚走向更大的领域,就需要尽量选择强交互性的设计方向,如语言对话或身体操作等。但最根本的是需要根据设计对象的生理和心理特点进行取舍。

5)选择投射效应的三种特性中合适的特性作为设计依据。从可变性、潜意识性、启发性中选择一个或多个特征,分析投射效应在该设计中的可行性。例如,在闹铃案例中,从表面上看,三种特性都无法达到设计的根本目标,但深入分析后可以得知投射效应的可变性能够引起多样性后背的未知感,从而达到隐藏目标B。又例如,自助饮品售卖机案例,作为公共产品,用户的态度各异,所以在可适性面临挑战的情况下,投射效应的可变性可以用来增大随机性与未知性,去适应人群的多元性。

5 结语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以及用户对于产品人性化的需求,产品设计不仅仅局限于结构功能和外观造型等方面,而是更加注重情感化设计。同时,随着交互重要性的提升,设计更应该考虑用户的感受,利用更多与用户相关的原理与现象去构建新型的交互方式。投射效应作为一种心理学现象在产品设计甚至整个设计领域中的应用尚不明晰,根据现有的相关设计也无法总结形成一种设计方法。本文仅通过简单的闹铃与自助饮品售卖机设计探讨投射效应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和可行性,最后提出了投射效应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流程。在当下复杂的社会中,人们需要通过人性化与情感化的设计给予人们引导性的思考,在与外界交互的过程中不断接受信息的交换,用思维认识他人,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如何利用投射效应与设计相结合,有效引导人们进行积极思考,产生情感共鸣,将需要进一步探讨。

猜你喜欢

产品设计应用
智能产品设计
《冷·暖》
《教堂之夜》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