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秉璋:淡泊名利,崇文重教
2021-04-09倪萍
倪萍
【家风故事】
外御强敌,全力以赴
晚清重臣、淮军名将刘秉璋,出生书香门第,自幼聪颖好学,胸怀大志。1883年6月,中法关系因越南问题日趋紧张,清廷下令沿海各省大力筹办防务。此时刘秉璋正在浙江巡抚任上,是浙江的最高行政长官。他亲自去各海口检查防务,增募士兵,沉船打桩,时刻准备应战。
1885年初,法国军舰追击南洋援闽兵轮,突入“越境”往来游弋。还有4艘法国舰船在浙江镇海口外徘徊,把南洋的3艘轮船逼入镇海港。一时间人心惶惶,中法镇海之战一触即发。但是由于镇海地区部队指挥不一,将领之间勾心斗角,又为布防与战术问题争执不下,矛盾重重,根本无法有力指挥前线战斗。
浙江提督欧阳利见是个胆小鬼,被洋人吓得惊慌失措,屡次要求撤去镇海炮台管带吴杰的职位,并主张退守,拆除炮台。吴杰极力主张进行抗击。到底应该守卫镇海,还是拆炮撤退?就在大家举棋不定时,刘秉璋站出来了,他认为,战还没打,就把炮台给拆了,无论怎么说都影响士气,于是 他坚决支持吴杰,定下“守口”之计。
开战在即,人家都把家眷迁往内地或安全的地方,而为了鼓舞士气,刘秉璋却把全家招来杭州,并宣布:“中法之战,马上即开战,我必以全力赴之。”
刘抚台的态度一出,整个部队都为之一振,将士们感动于他的决心,无不忠心报国。3月1日法舰来犯,浙江守军英勇抵抗,打了103天,法國的舰队始终没有突袭成功。镇海之战大获全胜。
内护民众,绝不屈膝
中法战争镇海之役的胜利,使刘秉璋声誉鹊起,他很快被提升为四川总督而进驻成都。当时列强势力要不断向中国内地渗透,尤其是向西南地区渗透,四川是必经之地。
而四川偏偏“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交通不便,列强军事势力和经济势力难以很快侵入,于是传教这种“小部队活动”就得以大行其道,从大城市到穷乡僻壤,到处都有传教士的踪影。
问题是西方传教士们不是单纯地传教,而是借着传教的名头,对四周的百姓进行骚扰。凡建有教堂的地方,老百姓常过不安生。一般中国的官吏,上自朝廷下至县官,见到洋人总是卑躬屈膝,十分惧怕,为了头顶的乌纱帽,昧着良心明目张胆地偏袒他们。
一旦发生“教案”,洋人总是气焰嚣张,动不动就抬出自己的国家领事馆以胁迫朝廷,而软弱的朝廷则想方设法息事宁人,甚至不惜委曲求全。
生性耿直的刘秉璋最看不惯这一套,所以当四川境内发生“教案”,洋人在他手里总是讨不了好,甚至会被打个五十大板。
后来刘秉璋因为维护保护川民的利益,得罪了美、英教士,清廷迫于无奈,将其罢官归里。
刘秉璋在四川当官十年,以廉洁著称,不收任何贿赂,也不许别人用祝寿等借口给自己送礼。
当时四川正值丰年。老百姓都觉得他是个福星,十分尊崇。
离开四川的那天,地方民众自发夹道相送,以至于出现了 “绅民罗拜车前,拥塞不通者四十余里”的感人场面。
诗书济世,忠厚传家
刘秉璋从官场退下之后,在家生活了数十年,立下了 “少取金帛以自俭,广收寒士以为乐”的家训,倾力于家乡教育事业。他捐建了三乐堂书院,发起并领衔捐资与乡绅共建南京庐江试馆,专为每年赴南京参加南闱乡试的庐江籍考生免费提供住宿场所,发给“膏火之资”,也就是蜡烛、茶水、学习用具等。
刘家世代书香门第,爱书如命,受刘秉璋的言传身教,刘家第二代五兄弟,子承父志,后来也都曾风云一时。
特别是儿子刘晦之,读书与收藏是他毕生的爱好,他藏书,就立志收全《四库全书》未收之书;收藏甲骨龟片,就务求要得新坑出土,而且广为搜寻,致使在全国总共9万片甲骨中,他得以占有近三分之一,成为全国私人收藏甲骨龟片之冠;他收藏青铜器,不收则罢,一收就收四五千件,辑成《善斋吉金录》图录,厚厚四大函,令人惊叹。
1936年郭沫若在日本时,日子过得很困窘,有时连毛笔也买不起。刘晦之知道他是个人才,就将自己历年所收集的甲骨龟片,请人拓出文字,集为《书契丛编》,分装20册, 托中国书店的金祖同带到日本,亲手交给郭沫若,供其研究、著书。
郭沫若见后叹为观止,从中挑选了1595片,先期研读考释,并据此著成了甲骨学上有重要意义的巨著《殷契粹编》,在日本出版。郭沫若在书序中感叹:“刘先生高义,世所罕见”。
20世纪50年代后,政府要建历史博物馆,刘晦之将他的甲骨全数捐献,由国家文化部文物局接收。这种无私的精神,让人不得不叹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