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棵杉木铸就“洋林传奇”

2021-04-09小闽

绿色中国 2021年1期
关键词:杉木种质资源库

小闽

福建森林覆盖率66.8%,连续40年居全国首位,因此造就了山好水好空气好的清新福建。这个成绩的背后,演绎着许多“大山深处写人生,无怨无悔作奉献”的感人事迹。

在顺昌县境内富屯溪畔的大山深处,有一片郁郁葱葱的山林,数十年来,有60多亿株优质的杉木种苗从这里运出,在福建、广东、江西、四川等15个省区广泛种植。

这里就是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谁也想不到,60多年前的一片荒山野岭,会成为如今的美丽大山。从1956年建场,到建成杉木第四代种质资源库,“洋林人”花了60年。6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洋林人”扎根闽北深山,秉持科技兴林的理念,持续开展杉木育种科研与推广应用,使我国成为世界三个有能力进行林业苗木第四代遗传改良的国家之一,创造了“世界杉木看中国,中国杉木看洋口”的奇迹,在大山深处演绎了“坚守初心,赤诚奉献,久久为功,科研报国”的“洋林精神”。

接力传承  书写杉木育种传奇

杉木是我国南方特有的用材树种,杉木之于林业的重要性,相当于水稻之于农业一样。福建省洋口国有林场自上世纪50年代末,与南京林业大学、福建省林科院等单位合作组成杉木育种科研团队,几代人扎根林场,坚守杉木育种科研与推广应用,这一干就是60余年。如今,这里被誉为“中国杉木育种的摇篮”,先后被確定为“国家杉木种质资源库”、“首批国家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国家林业长期科研基地”。

洋口林场场部一侧小山坳有一座墓碑,每年清明节,洋口林场职工都雷打不动前往祭扫,广大师生、科研工作者等如有来林场,也会前往墓地瞻仰、缅怀。他们缅怀的是我国杉木育种先驱——南林大陈岳武教授。

1959年,南京林业大学陈岳武带领科研人员来到洋口,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组建起洋口林场杉木育种科研团队,作为团队的领头人,从此扎根林场。陈岳武多次在林场过春节,甚至带着孩子在林场过春节,洋口林场成了他的第二故乡。他穿蓑衣、戴斗笠,经常被别人误以为是当地农民。有一次受邀参加会议,因为衣着太简朴,招待所员工不相信他是大学教授,竟然拒绝让他入住。组织上三次动员他出国进修,由于洋口林场种子园试验已经进入关键阶段,他都毅然放弃了。他主持完成的《杉木第一代种子园研究成果的推广应用》1987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艰苦的生活、长期的辛劳,夺走了陈岳武的健康,1985年,陈岳武积劳成疾病逝,按其遗愿,他的部分骨灰就埋在了他深爱的林场。

对“洋林人”来说,陈岳武是一座“灯塔”。

施季森是南京林业大学原副校长、教授、博导,他跟随陈岳武老师多年,接力洋口林场杉木育种研究的下一棒。施季森和洋口林场的科研人员一起上山搞科研,在山上垒石灶,舀山泉水煮饭,一起吃萝卜腌菜,还共同经历过一段生死考验。

1983年的一天,山洪突然爆发,道路中断,他和学校的师生以及南山工区的职工共30多人,被困在山中的旧工区30多天,弹尽粮绝,一撮米煮一锅粥,端起碗都可以照见人,最后实在没得吃了,只好到地里把开花的萝卜煮来吃,这种萝卜在农村一般是用来喂猪的,一嚼一口渣,这样熬过了差不多一个星期。

在施季森与洋口林场合作期间,起码有11个春节没有和家人一起团聚。由于常年在外奔波,顾不上家,也顾不上孩子,有一次回到家里,孩子见到他竟然喊他“叔叔”。在科研团队的努力下,一项项科研项目在林场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一个个项目获得国家、省部级嘉奖,一步步地将洋口林场杉木遗传育种推向世界前列。

施季森与洋口林场合作的《林木良种细胞工程繁育技术及产业化应用》《林木生长与材性联合遗传改良》《杉木高世代遗传改良与良种繁育技术研究》《杉木速生优质高产新品种定向选育研究与应用》等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部、林业部及省级多项大奖。

跟随陈岳武学习、工作的还有很多,洋口林场原场长李寿茂就是其中之一。李寿茂上世纪七十年代毕业于福建林学院林学系,在洋口林场工作36年,直到退休他都没有离开过林场,成为洋口林场和杉木育种科研团队的典范。

1970年,李寿茂毕业分配到洋口林场,到场部报到的第二天,他就被一辆苏式卡车运到距场部20多公里外的西坑工区。西坑工区是1969年开辟的新工区,条件艰苦,工人都借住在农民家里。白天出工时,他和工人师傅们要把被子和草席卷起来,以免被农家的鸡鸭弄脏,晚上入睡前再铺开。在每人不到一米宽的“床”上,他度过了300多个夜晚。

1971年,李寿茂要结婚了,可婚房却成了问题。有一天,他发现刚建好的两幢土墙房之间有一条水沟通道,宽度不到1.5米,深度约4米,头顶两边屋檐伸出,恰似“一线天”。他灵机一动:这倒是个可以利用的好地方。他到山上捡来杉木尾巴等木料把水沟铺平,去稻田捡来农人丢弃的农膜洗净作屋顶,前后用木料作板壁遮风挡雨,又以墙体掏洞作支撑,建造了一个小“阁楼”。这个占地约5平方米的“一线天”成了李寿茂温馨的婚房,一直到妻子临产,他们才调整到土墙房里居住。在西坑工区,李寿茂一待就是8年。

从工区到场部,从普通职工到副场长、场长,李寿茂把所学知识和对林业的热情全部投入到洋口林场。李寿茂说,1970年和他一起分配到洋口林场的大学生共有9位,其中的8位在20年中陆续离开了林场,唯有他留了下来。

如今,李寿茂虽然退休了,但青山常在,后继有人。

福建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教授郑仁华是施季森的学生,他以洋口林场为核心试验点,开展了新一轮杉木育种研究与推广应用。在这里,郑仁华建成了全国第一个杉木第4代种质资源库。

郑仁华同样继承了两位杉木育种前辈的优秀品质,坚持年初三初四就上山套袋授粉。经过不懈努力,他构建了多世代育种核心种质群体,建立了国家杉木种质资源库,为长期杉木育种奠定了基础;选育出一批速生优质高产新品种,建成了全国第一个杉木第四代种质资源库;建立了有性和无性结合的杉木良种生产技术体系,加速了杉木良种的推广应用。

如今,杉木育种科研团队的最新一代人也脱颖而出,青年才俊苏顺德和陈孝丑成功入选2018年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在与南京林业大学、福建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合作过程中,洋口林场也产生了一大批“土生土长”的杉木育种专家。

翁玉榛1983年从福建林学院林学专业毕业分配到洋口林场工作。他在林场科研、技術推广与产业化的第一线工作20多年,将最美好的青春奉献给了林场科研。

翁玉榛是杉木育种奇迹的见证者与参与者,由他亲手组建的洋口林场组培苗生产线年产杉木组培苗达1000万株,使洋口林场的杉木良种苗走上产业化、规模化。他主持或参与的项目先后获得省、部、国家级科技进步奖多项,先后获得过国家人事部“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福建省青年科技奖”等荣誉称号。

“杉木育种工作就是要一代接着一代干。”1992年到洋口林场的黄金华,如今已是新一代杉木育种科研团队的领军人。

作为林场副场长的黄金华,每年春节前后都要带领科研人员着手准备杉木杂交套袋工作,为下一年的杉木第三代子代测定做前期准备工作。“杉木一年开花结实一次,花期多在春节前后,这是杉木杂交育种的重要时期,错过了就要再等一年。”黄金华说,这样的工作从2003年起,重复了13年,直到2016年4月我国第一个杉木第四代种质资源库建成。

2004年,洋口林场开始从传统的播种育苗逐渐转为杉木组培育苗。黄金华带领团队经过多年努力,建成我国最大的杉木良种苗生产基地,种苗产业成为林场新的经济增长点,每年为林场增加收入200多万元。

2018年5月,有家林业上市公司向黄金华抛出橄榄枝,高薪聘请他到该公司种苗部担任负责人,但黄金华拒绝了。

“洋口林场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养育了我,还有这里勤劳善良的林场干部职工对我的期盼,洋口林场这片热土才是我事业成功的基础和保障。我的事业离不开洋口林场,我愿意为洋口林场贡献自己的毕生精力。”黄金华说。

杉木育种的奇迹背后有一批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林场老职工。

郭厥广是洋口林场的老党员、老职工。他工作总是冲锋在前,认真负责。每次上山都是走在最前面,为后面的同志扫露水、扫蜘蛛网、劈杂草,露水打湿了他的裤脚,因此被老工人们戏称为“扫露水的阿广”。他工作严谨,一丝不苟,为了狠抓造林质量,他动脑筋想办法,土洋结合,自制了铁框,来验收挖穴质量,碰到这个“铁框框”,质量不合格的,根本没有什么情面可讲。

吴昌强是杉木育种嫁接能手,他熟悉并掌握洋口林场全国第一个杉木试验性嫁接种子园48个优良家系的形态特征,可以进行现场家系鉴别。他熟练掌握杉木杂交育种操作技术,靠自己的认真摸索,反复实验,正确掌握杉木花粉收集和套袋的最佳时期及方法,成功地进行了杉木杂交育种。

吴昌强累计独立完成杉木杂交套袋2万多个,受到陈岳武和施季森等多位专家的高度评价,称他是“嫁接能手”,先后9次获得洋口林场年度“先进生产者”的荣誉称号。

今年54岁的陈世兴承担着洋口林场科研基地南山片区4100亩的科研林管护任务。陈世兴深知肩上的责任,不顾南山林区生活、吃住、交通方面的诸多不便,任劳任怨,二十年如一日,默默承受着孤单与寂寞,视工作为生命,确保每月出勤25天以上,始终用心、用情、用力地做好本职工作。

“对老陈来说,什么事都可以商量,就是林场的树一棵也不能碰。”这是南山村民在背后评价他的一句话。有一天陈世兴巡山护林,当走到第一代良种子代测定林附近时,听到有树木伐倒的声音,他判断有人盗伐珍贵的科研林,于是就顺着道路,堵住违法人员逃跑路径,盗伐分子面露凶残,恶狠狠地舞动作案用的弯把锯朝着他砍来,他毫不畏惧,当机立断冲向前将盗伐分子扑倒,夺下其盗伐工具。在与盗伐人员争夺中不慎右手四个手指被锋利锯齿刮伤,鲜血直流,他撕下衣服作了简单包扎后,带伤将盗伐人员扭送到管护站。这些年,陈世兴先后抓获了盗伐人员8名,制止毁坏试验林和试验林标牌10多次,有效保护了试验林,保住了科研成果。

60多年来,这里涌现了主动放弃回乡工作,并把名字中的“玲”改成“林”的女大学生刘大林;拒绝高薪“诱惑”,一心进行科研,研究出了“洋020”“洋061”“洋003”等10个具有洋口林场知识产权的组培配方的李勇;为抓住盗砍杉木的不法分子,独自在深山蹲守了1个月的护林员林顺发……

他们,用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大山深处谱写了一个又一个奋斗故事。时代在进步,林场在成长,“洋林精神”薪火相传。

久久为功  铸就杉木育种丰碑

杉木育种是一项漫长而艰辛的工程,与优异基因相遇的背后,是洋口林场科研团队秉持科技创新、科技兴林、科技兴场的理念,日积月累的辛勤付出。大山深处写人生,无怨无悔作奉献。

1956年7月,“福建省洋口综合林场”在顺昌县成立,从此,洋口林场踏上了绿色征程。建场初期,全场上下抱着“一颗红心一双手,自力更生样样有”的信念,遵循“艰苦奋斗、勤俭办场、因陋就简、先生产后建设”的宗旨,立下“大干三年、绿化全场”的决心,向荒山野岭宣战。短短3年时间,建设了8个工区和1个采伐分场,绿化了4.1万亩的宜林荒山。

位于白露亭的全国第一个杉木优树收集区内,保存了陈岳武教授及第一代杉木育种科研团队于1964年从闽西北天然林及人工林中收集而来的49个优良杉木无性系树种。这片种质资源库为后续杉木遗传育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开了中国杉木遗传的先河。

为了选育出速生、丰产、优质的杉木第一代良种,1974年,陈岳武带领林场科研人员在全省开展大规模杉木选优行动。“到了当地,农民说哪株杉木长得好,我们便到哪里去,一棵也不放过。原始森林人迹罕至,大家只能沿着野猪蹚出的路艰难前行。”科研工人黄元锦是林场的爬树高手,他告诉记者,采集优质树种需要徒手或借助梯子,爬到15米以上的杉树中上部采集穗条。

高空作业的危险性、森林天气的变化莫测,为科研工作增加了难度。然而,陈岳武带队考察,没有一点教授的架子,相反还亲自爬树采集,与科研工人们共同吃住。黄元锦还记得,有一回,陈岳武带队到建瓯南雅选优采种,晚上从山上下来,满身泥泞地来到乡里招待所登记住宿,却被工作人员以“客满”为由拒绝了。“头戴斗笠、身背水壶、卷着裤腿,浑身脏兮兮,一见到长势好的杉木,眼睛發亮,二话不说就蹿到几米高的树上,谁能看出他是大学教授?”

凭着不畏艰险、勇于吃苦奉献的科研精神,科研团队成员们最终从全省收集千余份优树穗条、球果等繁育材料,为日后嫁接培育、杂交制种、观察记录、子代测定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科研班组的工人,都是林木育种的行家里手。他们没有周末和假期,没有固定上班时间,只要有任务,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洋口林场科技科科长叶代全说,科研中最为关键的杂交套袋工作时间短、任务重,通常在春节前后进行,科研人员经常放弃阖家团聚的机会,踏着远处村里传来的鞭炮声上山工作。

“杂交套袋基本都在春节期间,授粉时间很短,我们经常天没亮就要上山,赶在太阳升起之前工作。冬天天冷,手脚冻僵了,只能不停地搓手跺脚。”郑斌林是科研种苗班的杉木杂交套袋作业主攻手,参与了林场第二、第三代育种攻关工作。2009年,在杉木第三代种子园开展杂交套袋试验中,为了尽快完成最后几棵杉树套袋,他不小心从6米多高的竹梯上摔落在地上,造成脊椎粉碎性骨折。治疗后,他身上永久留下了支撑身体的钢板。

然而,科研工作事不宜迟,休养了不到半年,他又说服领导回到工作岗位,继续从事科研工作,坚持每年上山参与上千亩试验林的外业调查、树体管理等,被林场同事称为“钢板工人”。“野外科研工作有苦有乐,完成任务后能够喝口水吃口饭,就是最开心的事了。”郑斌林说。直到2017年体检时,医生发现支撑他身体的钢板已经弯曲,执着科研28年的郑斌林才不舍地退居二线。

“我们把杉木育种由单纯产量改良,推进到木材产量、木材品质、抗病性和养分高效利用等多性状的综合改良。”黄金华说,在洋林人的持续接力下,洋口林场先后建成1至4代的杉木种质资源库共计1102亩,系统收集整理了4132份杉木种质材料。目前洋口林场的杉木育种处于全国领先的第4代水平,跟美国和澳大利亚齐头并进,已建成全国种质资源保存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良种档次最高的国家杉木种质资源库。

正是因为一代代洋林科研人奋力前行,负重拼搏,薪火相传,才有了洋口林场从名不见经传的小林场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杉木种质资源库,造就了“世界杉木看中国,中国杉木看洋口”的奇迹。

自1964年起,洋口林场先后建立了1至4代的杉木种质资源库共计1102亩。其中全国第一个杉木第4代种质资源库,面积121亩,2015年2月定砧,2016年3-4月嫁接。目前,已建成全国种质资源保存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规模最大、良种档次最高的国家杉木种质资源库。2009年12月,被原国家林业局确定为全国唯一的“国家杉木种质资源库”。先后开展杉木1至3代种子园建设,杉木育种始终保持全国领先水平,在2020年开始建设全国第一个杉木第4代种子园,并全面应用最新的树体矮化和高产稳产技术,按照精细化和果园化管理模式,实行育种研究与良种生产齐驱并进。

回首60余载科研路,一张张泛黄的奖状,见证了洋林人的坚守与奉献。他们扎根闽北一隅,向荒山野岭宣战,数十年如一日投入杉木良种培育、迭代与推广工作,累计开展的150多项科研项目中有28项先后获得科技进步奖,成为“中国杉木育种的摇篮”。

杉木良种造福百姓

杉木遗传改良,终极目标是良种推广与产业化应用。60多年来,洋口林场通过科技扶贫,从绿一片荒山到富四方百姓,走出一条建设生态文明和脱贫攻坚相互促进的路子,成为助力乡村振兴的样板。洋口林场直接带动周边老百姓致富,每年为百姓提供约1200个就业岗位,增加农民收入约2100万元。

顺昌县建西镇谢屯村村民祖基权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长期以来,他在村里种水稻、种蔬菜,打些零工,年收入约1万元,除去家庭日常开销和孩子上学费用,所剩无几,遇到年景不好的时候甚至要借钱过日子。

2006年,祖基权向洋口林场购买了杉木良种,种在自家农田里,起初只种了两亩,“比以前种田效益高了”。2009年,尝到甜头的祖基权与林场签订育苗合同,扩大种植面积,一跃成为当地有名的育苗大户。现在,祖基权家的10余亩苗圃,每年可育苗40多万株。去年,祖基权经营繁育杉木良种的收入达到约10万元。

前两年,祖基权拆掉老房子,盖起了一栋三层小洋楼,日子越过越红火。像祖基权这样和林场合作的育苗大户在顺昌有10余位,带动增收的村民有100多户。

洋口林场种苗科科长李勇介绍,为扩大良种红利,洋口林场通过“林场+基地+农户”、委托农户育苗模式,与林农建立深度连接。

洋口林场在洋口镇、建西镇委托农户每年育苗500万株,解决了40个就业岗位。同时,林场在建西镇际会村溪边租赁成片闲置农田,雇佣当地60多名农民,承担每年800万株杉木良种苗的培育任务,林场出技术、出材料、包销售,带动参与林农人均年增收5万多元。

除了合作育苗,洋口林场在实施营林生产、木材生产、林业科研等过程中,为当地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岗位和就业机会,助力农民增收脱贫。

洋口镇道吴村村民郑安忠就是其中的一位。郑安忠2008年起到林场工作,刚开始就是“打小工”,整地、除草、打药、施肥,一天收入30元,一年收入8000—9000元。这几年,他还能做些苗木扦插等技术含量更高的工作,一年能赚4万—5万元。如今,以前种一年田也只能解决全家温饱问题的郑安忠在顺昌县城买了一套商品房。目前,道吴村有约50名村民和郑安忠一样在林场工作。

造林大户廖小民2007年用洋口林场杉木造林1300多亩,不仅国家得了“绿”,个人纯资产也增加500多万元。看到杉木种植能挣上大钱后,农民把果树园、养殖场全部改为杉木种植。近年来,洋口林场加大了杉木主题森林公园建设和“一场一景”建设,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丰富的绿色休闲场所和森林康养圣地,努力推进杉木文化、旅游、康养的深度融合,杉木育种的奇迹在持续不断延伸。

几代人坚守初心、赤诚奉献、久久为功、科研报国,洋口国有林场杉木育种科研团队以实际行动,在大山深处谱写了壮丽的人生篇章。2020年8月20日,在福建省委宣传部主办的“八闽楷模”发布仪式上,“洋口国有林场杉木育种科研团队”被授予“八闽楷模”荣誉称号。

时间仍在前行,洋口国有林场杉木育种科研团队科研报国、科技兴林富民的脚步依然铿锵,他们始终坚守着美丽中国的初心。

猜你喜欢

杉木种质资源库
山西新增2处国家林木种质资源库
玉簪属种质资源收集筛选及耐阴性研究
幼儿园课程资源库建设之浅见
杉木与不同阔叶树种混交生长效应分析
加快完善种质资源保护体系 扎实开展种质资源登记
杉木黄化病的防治技术措施研究
花生地方品种骨干种质的遴选
关于1代杉木采伐剩余物对2代杉木生长的影响分析
高职高专护理教学资源库建设浅谈
构建可持续化高等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的若干思考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