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风文明建设的江宁实践
2021-04-09王兵张戎
王兵 张戎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灵魂与基础,不仅凝聚着中华民族传统农耕文明的优秀基础,也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提供了坚实的文化基础。乡风文明建设是助推乡村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根基和力量源泉,也是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
江宁区乡风文明建设的积极探索
2016年至今,南京市江宁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牢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内涵,落实《关于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方案》(江宁委办〔2018〕82号),把乡风文明建设作为全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重要内容,积极培育和践行社會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推进移风易俗,助力脱贫攻坚,奋力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高质量发展。
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以全省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为契机,大力推动在街道、村(社区)宣传栏、群众活动公共场所等空间设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广泛开展“我心中的核心价值观”“我们的村规民约”“我的家风家训”等征集展示活动,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承优秀本土文化,打造江宁文化品牌。加强乡村特有历史文化遗产资源的挖掘整理和非遗的活态传承。形成233处物质遗产和43处非物质遗产的信息资源数据库,鼓励支持建设32处村史馆(社区博物馆),出台《关于打造特色文艺团队的实施意见》,先后打造了横溪手龙、铜山狮子、张溪锣鼓等40多支乡村特色文艺团队。
精心打造美丽乡村,助力乡风文明建设。建成黄龙岘等近20个中国最美乡村、1个国家部委田园综合体试点、5个江苏特色田园乡村试点、33个省高星级乡村旅游示范区、116个南京市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美丽乡村覆盖率达76%,有效地助推乡村振兴,优化了生态环境,改善了农民生活,促进了乡风文明。
加强乡村德治建设,挖掘道德教育资源。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一是讲好江宁好故事传播江宁好声音;二是持续推进乡村道德讲堂活动,讲好美德故事,宣传美德力量;三是构建乡贤数据库,弘扬乡贤文化。
江宁区乡风文明建设的现实困境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和难点所在,在不断进步的同时,其现实困境也在不断凸显,结合江宁区实际情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乡风文明建设意识亟待提高。一是对乡风文明认识不足。少数社区和村干部对乡风文明建设认识上存在偏差,不能主动积极组织开展活动。二是一些村民文化素质不高。外来人口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较多,对江宁不熟悉,导致本地居民和外来人员参与各类乡风文明建设活动积极性不高。三是文明城市建设参与度不够。该区文明城市创建在搭建群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平台或渠道上深入研究还不够,群众参与渠道还不太通畅。
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有待加强。一是乡村文化建设整体规划意识薄弱,均衡性相对缺乏。有些偏远地区村(社区)因经费、人员紧张等问题,未将乡村文化建设纳入规划,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乡村发展内生动力。二是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力度有待加强。虽然每年投入专项经费用于古建筑、古遗址的修缮保护,但对于多处急需修缮的濒危建筑仍然杯水车薪。三是乡村文化遗产资源保护和利用与乡村旅游融合不够。江宁区在将濒临消失的民俗文化、传统建筑、民间技艺等传统文化转化成为最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旅游产品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对滞后。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是为农村各项事业发展以及农民群众日常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要素的综合,是乡风文明建设的坚实基础。就江宁的现实状况而言,一是农村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设施网络和服务不能完全满足群众需求。江宁区共有10个街道、201个村(社区),分为城市型、农村型、过渡型三类,社区文化活动室人员往往超负荷运行,无法满足不同类型社区、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二是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数字文化需进一步建设。江宁的本土化资源经过数字化处理的量较少,且无统一技术标准,导致数字资源量不足,且较为单一,不能满足各功能模块的需求。三是乡村公共文化产品供给不能满足群众精神文化实际需求,时常出现供给和需求错位的现象。在区内举办“经典诵读”和“幸福社区行”活动的时候,发现群众对文化活动内涵意义理解度和关注度不高。四是公共文化需求快速增长对基层人员力量不足的挑战。如有的社区活动室无法做到错时、延时开放,公众的投诉或意见无法及时处理。
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有待提升。一是有的基层组织对自身在乡风文明建设中的作风不硬朗,遇事存在“等靠要”的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上级有关乡风文明建设的方针政策的有效执行。二是有的基层党组织存在着应付考核的思想,只求数量不注重效果,组织各类群众文明活动的能力和经验有所欠缺,加之存有一定的畏难情绪,活动的组织效果不太显著。
江宁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探索
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长期任务和系统性工程,我们既需要认识到推进这项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也需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需求导向,真正做到落实落细乡风文明建设。
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提升主体素质。一是加大公益宣传的软性植入。为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村入户,在各村(社区)打造景观小品式公益广告,让老百姓耳濡目染,深受教育与启发,营造浓厚氛围。充分发挥各类媒体传播核心价值观的主渠道作用,用好用活新媒体资源,实现全媒体宣传、全栏目融入、全方位覆盖。做精做亮核心价值观公益广告宣传,利用各类媒体和活动阵地广为传播。二是发挥身边榜样的示范作用。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作用,以社会公德、家庭美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等道德要义为出发点,评选道德模范,选树最美人物、身边好人、美德少年、新乡贤等各类典型,积极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三是提高居民自身的贡献意识。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规范来构建起亲密型邻里关系与村民的共同情感认知基础,提升乡村民众的精神层次,切实提高居民的参与度与知晓率,进一步强化村民的规则意识、集体意识、主人翁意识。
进一步传承发展农村优秀传统文化。一是高位统筹规划。加强制度设计,制定传统村落保护發展规划,加大力度保护和发展有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着力保护古村落和古民宅。二是加大资金投入。地方政府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区级传统村落保护体系和保护资金保障机制,积极鼓励支持社会力量投身遗产保护,扩大保护资金的来源和范围。三是加强乡村遗产点的整合利用。加强乡村地区文化遗产调查工作,完善调查登录制度,明确乡村遗产保护利用的重点和步骤,将遗产点和特色田园乡村的其他自然风景旅游资源有机整合,连成线,形成片,提升乡村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以完善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为支撑,筑牢硬件平台。乡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完善是落实党对人民群众关心和爱护的具体体现。就江宁区而言,一是打好精准牌。探索按人群划分为本地城乡居民、弱势群体、流动人口、外籍人口和特定人群5类,针对这5类人群提供差异化、精准化的文化服务,以“菜单式”“订单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模式,并形成长效机制。二是打好共建牌。深化“江宁之春”群众文化节“六联六动”机制,实现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跨系统的公共文化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促进公共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三是打好多样牌。文化产品供给做到高雅文化欣赏和民俗文化传承相结合、集中示范活动和小分队进村服务相结合、文化产品配送和基层文化人才培养相结合,扩大文化产品供给实效。四是打好特色牌。深入持久开展“江宁之春”群众文化节“1+X”特色文化活动,运用杠杆机制撬动“一街一品”,努力形成“民歌文化”“鼓乐文化”等交相辉映的大文化格局。
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为载体,助力乡风文明。一是突出首要任务,苦练思想教育的“硬功夫”。推动新思想入脑入心,积极打造“红喇叭”“百姓名嘴”等品牌项目,引导群众听党话、感恩党、跟党走。二是发动全民参与,练好整合各方力量的“真本领”。推动中心建设与“三农”工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工作紧密融合,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引导道德模范、文化能人、各类文艺网格员等群众主体有序参与。三是抓好统筹协调,完成融合各类资源的“硬任务”。通过“进村入户面对面,文明实践手拉手”活动、文明江宁APP,线上线下收集群众需求,找准志愿服务项目切入点,把资源整合的基础工作做扎实。四是立足走心走实,扎牢制度建设的“基本盘”。成立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志愿服务学院,制定规范性文件,落实县乡村三级党组织“书记清单”相关要求,探索“一堂三网五融合”的江宁路径。
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夯实组织基础。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建设,使其在乡风文明建设过程中切实担起领导责任。二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建设,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来推动乡风文明的实现。三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建设,构建干部激励机制,着力培养和选拔一批能够在乡风文明建设中敢于担当、有所作为的农村带头人。四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纪律建设,以广大农村党员干部的清风正气来带动乡风文明的实现。
〔本文系2020年度江宁区改革发展研究中心重点课题阶段性成果〕
(王兵系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副教授,东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张戎系中共南京市江宁区委党校教师)
责任编辑:张蔚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