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才智支撑

2021-04-09季培东

唯实 2021年3期
关键词:徐州人才

季培东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是在“两个百年”交汇点上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擘画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宏伟蓝图。全会指出,实现高质量发展,需要一大批矢志爱国奉献、勇于创新创造的优秀人才。我们将把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与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最新指示结合起来,与深化落实江苏省委、徐州市委各项工作部署结合起来,更大力度集聚第一资源、激发创新活力,努力为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提供更强才智支撑。

在回顾成绩中坚定信心

“十三五”时期,徐州全市上下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和创新驱动战略,聚力提升人才政策品质,持续强化人才招引力度,突出打造优质创新平台,大力建设一流人才环境,取得了厚重提气的人才工作成绩。

以上率下、压实责任,人才优先發展格局基本形成。市委书记、市长分别亲自担任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和第一副组长,每年亲自谋划、亲自调度,牵头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制定年度目标任务,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恳谈会等重大引才活动亲自参加;每年都到中国矿业大学慰问院士和高层次人才代表,听取意见建议;对“领军人才10条”“大学生招引”等重要政策逐条审定,亲自督查县区落实情况。市财政在资金收紧的情况下,每年安排1亿元人才专项资金。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市县两级上下联动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完善。

优化政策、狠抓落实,人才招引集聚效应明显提升。制定“人才高地28条”“领军人才10条”等系列政策,形成覆盖全域、极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体系。实施以顶尖人才支持、领军人才集聚、杰出人才倍增等为主要内容的“彭城英才计划”,赢在徐州双创大赛、徐州籍高层次人才故乡行、战略性新兴产业院士论坛、“云创荟”等大型人才活动成功举办,大院大所对接活动成效日益显现。全市人才总量突破160万,高层次人才总量突破13万,来徐创新创业诺贝尔奖获得者、两院院士等顶尖人才33人,国家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等领军人才181人。

引育并举、释放活力,人才引领发展作用逐步放大。新引进人才累计入选省“双创团队”19个,省“双创人才”150名。2019年高层次人才引进跻身全省第一方阵。2020年实现历史性突破,入选省“双创团队”9个,省“双创人才”40人,获得省竞争性资助资金6250万元,稳居全省前列。入选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72名,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17项,取得授权发明专利488项。4家人才企业销售收入过亿元,43家人才企业销售收入过千万元。452名高层次人才来徐州挂职“科技镇长团”,帮助引进人才科技项目503个,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项目812个。高新技术企业增至738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增至42.8%。

系统谋划、深化改革,人才创新创业环境持续优化。市委明确提出“三主”工作总思路,成功推动城市、产业、生态、社会“四个转型”,聚力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城市面貌焕然一新,人才集聚的硬件更加“硬气”。从2018年开始,市委、市政府部署开展营商环境建设年、提升年、巩固年行动,实现政务服务更便利、政策支持更及时、创新创业成本更低廉,人才发展的软件更加“秀气”。上线综合服务系统,建立联通联办机制,实现人才事项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政策补贴10日内发放到卡,效率全国领先,人才落地的服务更加“提气”。

在总结经验中明确方向

“十三五”人才工作是徐州全局工作的生动缩影,进位争先的可喜局面,带给我们宝贵的启示。

新思想新理念为人才工作明确了方向指引,必须持之以恒把握根本遵循。市委、市政府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决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把人才工作摆在事关长远的战略位置,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强引擎。市、县两级财政持续投入、强力保障,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才智支撑。

城市能级提升为人才发展带来了最佳机遇,必须久久为功建设中心城市。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中心城市建设大局,把握大势、借力借势,把准方位、争先进位。城市综合功能持续完善、高端开放平台持续建成、科技创新载体持续提升,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地位更加显现,让人才“凭什么来徐州”的理由更加充分。

产业振兴转型为吸纳人才提供了关键支撑,必须心无旁骛推动产才融合。人才集聚离不开坚实的产业基础。市委、市政府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战略不动摇,大力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四新经济”发展,产业转型创新突破、产业层次不断跃升,人才来徐发展的产业承载力大幅提高。人才工作只有更加主动地聚焦产业方向、服务产业转型,才能更加有力地抓出成效、取得实效。

人才生态再造为创新创业优化了适宜土壤,必须坚持不懈打造一流环境。市委、市政府坚定推动城市、产业、生态、社会“四大转型”,带来巨大的“溢出效应”,人才环境持续优化。过去是人才跟着资本走,现在是资本跟着人才走,人才跟着环境走。哪里环境好,人才就往哪里去,技术、项目、资金就往哪里聚集。只有在环境塑造上加长短板、放大优势,才能在激烈的人才争夺中立于不败之地。

在顽强拼搏中开布新局

面对“十四五”的更高发展要求、对标先发地区的强劲态势,徐州市人才工作在“思维理念”上还有待进一步解放,在“产才融合”上还有待进一步增强,在“领军企业”上还有待进一步集聚,在“力量整合”上还有待进一步深化。我们将坚持以新思想领航定向、以新发展理念谋篇布局,运用好经验启示、弥补好短板不足,进一步增强责任感,激发进取心,紧紧围绕打造贯彻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奋力开创“十四五”人才工作新局面。

进一步把准人才发展的宏观形势。“十四五”人才规划,是以宏观形势为背景、以内外部条件为约束的系统工程,不仅要低头看路,而且要抬头看天。放眼全球人才竞争态势。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不惜动用国家机器打压我国科技企业,以调查、起诉、判刑等方式,阻碍高科技人才为我所用,妄图从产业链、科技链、人才链中寻找脆弱节点实施“定向爆破”,这些因素给我们带来严峻挑战。纵观全国人才工作形势。我国成功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经济率先企稳向好,显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巨大优势,海内外人才对中国充满信心、心向往之,“危机”中正孕育“新机”。中央明确提出,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以更高站位、更宽视野、更强举措,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这些部署为我们明确了战略方向。把握省市人才发展局势。江苏省委提出以“五坚持五提升”体系为统揽,以产才融合为主线,提升人才工作的开放度和包容性,增强人才政策的含金量和吸引力,放大人才集聚的虹吸聚变效应。徐州市委提出把打造淮海经济区人才高地作为优先战略,插上产业转型“硬翅膀”,捧好科教资源“金饭碗”,打好深化改革“组合拳”,营造人才创业“安乐窝”,这些部署为我们提供了精确导航。

进一步刷新人才工作的思维理念。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聚焦“人才链”拓展“产业链”,把人才工作摆在引领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位置。围绕大局“谋”人才工作。我们既不能妄自尊大,也不要妄自菲薄,人才发展也要摆脱“地级市思维”,破除传统“苏北意识”,卸下老工业基地“包袱”,从中心城市建设高度,全面谋划对装备与智能制造、新能源、集成电路及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等主导产业的人才供给。瞄准短板“推”人才改革。全力破除體制机制上的阻碍,大力推动人才供给侧改革,积极探索“双招联动”“双落户”“编制池”等举措,让更多拥有前沿技术和原始创新成果的高端人才落户徐州。立足实际“用”引才资源。发挥徐州科教资源富集的优势,支持驻徐高校对重点学科人才的引进培养,探索建立校地校企对接合作、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利益成果共享共赢、创投风险合理分担等“四项机制”。深化“政产学研金介”协同创新,用好驻徐高校校友资源“以才引才”,抓好驻徐高校毕业生留徐就业,切实把“金饭碗”捧好、端牢。

进一步创新人才引进的路径选择。坚持招商引资、招院引所和招才引智联动发力,人才队伍、领军企业与主导产业融合发展,同步打造产业高地、人才高地、创新高地。实施领军企业培育行动。重点支持一批创新能力强、引领作用大、发展潜力好的“独角兽型”“瞪羚型”人才企业,对三年内营业收入过2000万元的人才企业,加大“二次资助”力度,通过政策扶持、资金加持、持续支持,推动人才企业快速成长。实施园区引才专项行动。发挥各类开发园区引才主阵地作用,打造专业化人才工作者队伍,结合产业需求绘制“招才地图”,开展精准对接、靶向招引;建立人才科技服务中心,支持高层次人才在园区设立研发机构。实施淮海汇智聚力行动。认真抓实省市重点人才工程,吸引更多科技含量高、发展前景好的人才项目落地并及时申报人才工程,精准资助优质初创项目;持续举办大院大所对接合作恳谈会、高层次人才项目路演等品牌活动。

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的生机活力。深入研究人才发展规律,探索创新人才使用机制,用活用好人才激励办法,加快形成人才引领发展、发展集聚人才的良性循环。突出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全面加大对企业引才的薪资补贴,加大企业人才项目金融扶持,落实减税降负措施,帮助解决中小微企业用人难问题。鼓励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市场化激励方式,调动人才积极性。深入探索用才柔性机制。出台“彭城海智”柔性引才计划,大力发展智力兼职、人才租赁,探索“星期天工程师”做法,鼓励高层次人才来徐开展技术指导、项目合作、难题攻关。全面强化资金投入支持。统筹人才资金、项目资助、风险投资等资源,加大对人才项目的集成支持,面向各类金融机构、风创投机构发布“优质人才项目榜”,撬动更多社会资本助力人才创新创业。

进一步完善人才落地的软硬环境。突出徐州特色,比“真金”更比“真心”,比“政策”更比“服务”,在打造人才生态的比较优势上创新突破。聚力建强人才发展平台。持续推进各类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借鉴人才岛、创新港、人才小镇等经验,为各类人才提供更好的舞台空间。大力引进国内外猎头机构和人才中介组织,发展壮大人才资源服务市场,推动淮海人力资源产业园提档升级。聚力完善人才服务机制。在产业园区、科创平台、龙头企业等建设人才驿站,开设人才沙龙、“路演吧”。开发用好“一网通办”人才综合服务系统,努力突破更多信息孤岛、整合更多功能平台、开发更多服务功能,提升人才工作信息化水平。聚力营造拴心留人环境。落实高层次人才配偶调动办法,优化高层次人才配偶调动、子女教育、住房保障等政策措施,稳步提高各类人才补贴标准,努力营造近悦远来的人才发展生态,为打造落实新发展理念区域样板、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时任中共徐州市委常委、市委组织部部长)

责任编辑:高 莉

猜你喜欢

徐州人才
南岸:聚人才之智 建创新之城
王莹作品
Celebrate Spring Festivalin Xuzhou 徐州过年纪实
高申作品
一共几个人
高申作品
多元需求 多元教育 多元人才
于永正从教年记
非遗徐州香包成网红
智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