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集聚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2021-04-09曾智森

合作经济与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杜宾粤港澳大湾

□文/ 曾智森

(暨南大学国际商学院 广东·珠海)

[提要] 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集聚水平不断提高并促进产业升级,这一现象能否促进这一地区出口贸易的发展还有待研究。本文采用空间计量的方法,利用2009~2018 年期间粤港澳大湾区相关数据,计算金融集聚和出口贸易的Mor an’s Ⅰ指数,发现都存在较高的空间自相关性。随后,通过比较空间误差模型、空间杜宾模型以及空间滞后模型,并进行Haus man 检验和LR检验,最终选择最适用于该组数据的、包含个体固定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进行研究。此外,本文还对所建立的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偏微分效应分解,进一步验证了结果的准确性。最后得出的结论:一是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金融集聚对出口贸易有抑制作用;二是科技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出口贸易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三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素质在不断提高,从而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发展。

早在2009 年,粤港澳三地政府就在澳门联合发布了《大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研究》,提出共建世界级城镇群的伟大愿景。随着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的蓬勃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取得了非凡的成就,作为我国对外贸易的重要窗口之一,大湾区的出口贸易发展尤为重要。根据粤港澳大湾区内各个城市统计年鉴的资料得出,粤港澳大湾区2009~2018 年出口贸易额的总体趋势不断增加,2018 年粤港澳大湾区的出口贸易额更是占了中国出口贸易额的24%左右,但是在2016 年的时候却有小幅度的下降,这可能与中美之间展开的一系列贸易战有关。由此可见,粤港澳大湾区出口贸易的发展在中美贸易战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很有必要对粤港澳大湾区的出口贸易进行研究。

然而,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贸易结构仍以劳动密集型的一般贸易和加工贸易为主,虽然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总体呈现扩大趋势,但与传统的产品出口仍存在一定的差距。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一系列的人才引进政策以及科技研发资金的不断加大,其贸易结构正在不断变化,具体来说就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比的不断扩大,传统出口产品的生产正不断朝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周边城市扩散,从而造成大湾区的出口贸易结构发生变化。

金融集聚是金融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常见现象,世界三大著名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及东京湾区都存在着明显的金融集聚现象,而在中国,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集聚现象愈发明显。金融集聚能够对一个地区的经济、文化等领域造成多方面的影响,并且带来多种效应,例如外部规模经济效益、技术创新效应、溢出效应等,而这些效应或多或少会对出口贸易造成影响,关于这种影响是抑制还是促进大湾区出口贸易的发展,则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探讨。为了得到问题的答案,本文将选择空间计量常用的空间杜宾模型、空间滞后模型以及空间误差模型中最适用的模型,对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集聚对出口贸易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弥补这一方面研究的空白,为大湾区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一、文献综述

金融集聚是金融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因此了解金融发展与对外贸易之间的联系对本文的研究至关重要。多位学者指出了金融发展所带来的诸多问题,例如白当伟(2004)指出金融抑制会对发展中国家的要素市场造成扭曲,从而对出口贸易造成负面影响;朱玉杰、倪骁然(2014)发现我国存在金融抑制现象,即政府通过优先发展资本密集型的工业部门实现经济增长,导致产业结构失衡,但是金融发展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Beck(2002)指出金融资源丰富的国家存在金融禀赋,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贸易发展;严宝玉(2006)从金融支持的角度说明中资金融机构贷款增加能够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孙兆斌(2004)指出资本积累能够促进技术进步,从而引起比较优势的变化并优化出口商品结构,也就是说金融发展是出口商品的格兰杰原因;沈能(2006)采用Geweke 分解检验和协整分析的方法证明金融发展规模与国际贸易呈现双向因果关系,而金融效率与国际贸易不存在因果关系;随后熊德平、徐建军(2007)采用面板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得到了相同的结论;但是,之后曲建忠和张战梅(2008)却用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的方法得出了不同的观点,他们认为金融发展能够促进国际贸易,但是国际贸易却没有很好地促进金融发展。随后有不少学者划分地区进行研究,徐建军和王浩瀚(2008)通过将我国划分为中部、西部和东部三大区域分别研究,证明了在我国东部金融发展可以促进出口贸易,而中西部却显示出抑制作用;李启华、陆倩倩(2010)则以我国东部十省为研究对象,发现河北省的金融发展会抑制其出口贸易,进一步完善了金融发展和出口贸易的关系。这些研究表明金融发展和出口贸易并非绝对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关系,而是根据地理位置的不同存在不同的关系,而在经济水平发达的地区,往往金融发展更能促进出口贸易。

金融集聚往往能够对地区的产业升级造成重大影响,而产业升级往往会改变出口商品的贸易结构,因此了解金融集聚与产业升级间的关系有利于进一步理解金融集聚与出口贸易的深层联系。Kukalis(2010)提出产业集聚在行业生命周期的早期可能有利于企业的发展,而在后期却不一定;朱玉杰、倪骁然(2014)还指出我国东部地区金融集聚未能促进产业升级,而是金融效率真正促进了产业升级;何宜庆、杨琼(2016)则通过门槛模型证明创新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并且当金融集聚水平达到一定门槛时,这种作用更加明显;张甜迪、陈尚静(2019)同样使用门槛效应模型证明了类似的观点,但补充了若是金融集聚水平在一定门槛以下,则会抑制创新,从而抑制产业升级;于斌斌(2017)提出金融集聚并不总是能促进产业升级,在小城市金融集聚有可能会抑制产业升级的观点也说明了金融集聚促进产业升级存在门槛效应。

关于金融集聚直接影响出口贸易的文献并不多,但也有学者进行过相关研究。吴平(2016)提出金融集聚可能会对城市出口贸易带来“水床效应”,即金融中心地区的出口贸易减少,而周边城市的出口贸易增加;周琴、陈松青(2018)以浙江省为例,证明了金融集聚带来的银行业集聚会提高资金配置效率,使资金流向互联网、房地产等高利润行业,从而减少了出口贸易企业的可用资金,抑制出口贸易发展;除此之外,他们还进一步实证了金融集聚与外贸规模之间存在单向因果关系,但是金融集聚与外贸结构之间存在双向因果关系。这些研究都表明金融集聚不一定可以促进地区出口贸易的发展,也有可能进一步抑制出口的增长,即带来“水床效应”。

根据前人文献可以看出,关于金融与出口贸易的研究多是金融发展与出口贸易的研究,而直接研究金融集聚与出口贸易关系的文献相对较少,并且研究的地理范围多在全国或者省级行政区的层面,缺乏对于小范围地理区域的研究,也缺乏对粤港澳大湾区这一国家战略层面地区的直接研究。因此,本文以粤港澳大湾区为研究对象,探讨在这一区域内金融集聚与出口贸易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进一步验证“水床效应”是否存在。

二、金融集聚相关理论

以往学者们往往将金融集聚的效益分为两大类,即集聚效应和扩散效应,而这两种效应又会衍生出一系列其他效应,从而对出口贸易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图1)

集聚效应包括规模效应、技术创新效应、溢出效应等多种效应,为了方便问题的研究,本文将着重于规模效应和技术创新效应。规模效应指的是当大量的企业集中在一个地区时,能够带来有效的信息交流、降低融资及生产成本、提高市场流动性等多个好处,从而有利于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增加出口;技术创新效应指的是金融集聚能够为企业研发投入提供更方便的融资渠道,以及更快的信息交流条件,从而有效促进该地区的技术创新,有利于企业创新型产品的出口,加快地区的产业升级进程。

扩散效应指的是金融集聚地区对周边非金融集聚地区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涓流效益和极化效应。涓流效益指的是金融集聚地区的经济增长能够以辐射方式带动周边地区的发展,从而在本地出口型企业蓬勃发展的前提下,带动周边出口型企业的发展,最终促进我国出口贸易的发展;极化效应指的是金融集聚地区凭借自身优越的条件,不断积累发展的有利因素,从而遏制周边地区的发展。

从金融集聚理论分析的角度可以看到,金融集聚是否能够促进粤港澳大湾区出口贸易发展是不能确定的。在金融集聚的过程中,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不断上涨,企业的创新水平不断提高,多种因素都不利于大湾区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出口,而是在向技术密集型出口的方向倾斜;但是,金融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便利融资等影响又能够促进传统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出口。因此,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集聚是促进还是抑制了出口贸易的发展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提出如下假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集聚会抑制出口贸易的发展,但有利于产业升级转型。

三、实证分析

(一)变量说明与数据选取。本文选取了2009~2018 年粤港澳大湾区的面板数据,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广东省统计年鉴》、各个城市历年的统计年鉴、各个城市的统计局官网以及Wind 数据库。考虑到出口贸易会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本文为了尽可能全面考虑,选取的具体指标如下:

1、被解释变量。出口贸易(lnEX),本文选取各个城市的出口贸易额取对数作为衡量出口贸易水平的指标。

2、解释变量。金融集聚(lnLQ),本文选取金融集聚区位熵取对数来衡量各个城市的金融集聚水平,具体计算方法如下:

3、控制变量。生产水平(lnGDP),选取各个城市的年生产总值取对数;政府干预水平(lng),具体计算方式为政府公共预算支出与生产总值之比取对数;劳动力水平(lnLM),选取各个城市从业人数取对数;进口贸易水平(lnIM),选取各个城市进口贸易额取对数;平均汇率水平(lnNER),大陆城市选取人民币兑美元年平均汇率取对数,香港、澳门地区分别选取港币和澳门币兑美元的年平均汇率取对数;科学发展水平(lnR&D),选取各个城市研究和发展投资取对数。

图1 金融集聚与出口贸易理论示意图

(二)空间权重矩阵的构建。参考王守坤(2013)关于空间权重矩阵的研究,由于本文研究的地理范围较小,因此采用的空间权重矩阵为二进制邻接矩阵,假定空间截面之间只要拥有非零长度的共同边界时,空间交互作用就会发生,具体定义这一空间权重矩阵的计算公式如下,实际进行计算时会对该矩阵进行标准化处理。

(三)金融集聚和出口贸易的空间自相关性。Moran’s Ⅰ指数常用于测算区域经济指标的空间自相关性,其取值在-1 到1之间,若Moran’s Ⅰ<0,则意味着存在空间负向关性,即高值与低值相邻;若Moran’s Ⅰ>0,则意味着存在空间正向关性,即高值与高值相邻或低值与低值相邻;若Moran’s Ⅰ=0,则认为不存在空间自相关性。Geary’s C 指数则是测量空间自相关性的另一常用指标,若Geary’s C>1 则认为存在空间负相关性;若Geary’s C<1 则认为存在空间正相关性。这两种指标的计算结果如表1 所示。(表1)

结果显示,金融集聚与出口贸易的Moran’s Ⅰ指数均大于0,Geary’s C 指数均小于1,因此可以认为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集聚以及出口贸易均存在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金融集聚的Moran’s Ⅰ指数的总体趋势逐年下降,也就是说粤港澳大湾区的金融空间自相关性在逐渐变弱,说明粤港澳大湾区的地域发展逐渐趋于平衡,我国注重地域平衡发展的策略得到初步体现,同时也得益于金融集聚所带来的扩散效益。出口贸易的Moran’s Ⅰ指数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但是总体变动幅度不大,始终存在较高的空间自相关性。

(四)模型的选择。在空间计量当中,空间滞后模型(SAR)、空间杜宾模型(SDM)及空间误差模型(SEM)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本文也将在这三个模型当中选择最为适合的模型进行分析,这三个模型的基本形式如下:

表1 空间自相关性检验结果一览表

当δ≠0、θ=0、ρ=0 时,为空间滞后模型;当δ=0、θ=0、ρ≠0时,为空间误差模型;δ≠0、θ≠0、ρ=0 时,为空间杜宾模型。

Hausman 检验的结果显示,该组数据适合固定效应模型而非随机效应,因此本文将选择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通过进一步的效应检验,比较了个体固定效应、时间固定效应及混合固定效应在各个模型下的拟合优度R2,发现SAR、SDM 以及SEM 三个模型在个体固定效应下的拟合优度要远优于时间固定效应以及混合固定效应,因此下一步具体模型的选择都将基于个体固定效应,三种模型的具体结果如表2 所示。(表2)

根据R2-within 可以看出空间杜宾模型的结果更好,为了进一步验证这一结论,下一步将进行似然比(LR)检验,用以判断空间杜宾模型是否有可能简化为空间滞后模型或者空间误差模型。LR 检验结果均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了原假设,也就是说使用空间杜宾模型更为稳妥,结合式(1)可以得到本文空间杜宾模型的具体形式为:

结合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劳动力水平(lnLM)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系数为-1.814,这与我们以往的认知不同,即我国作为一个劳动密集型国家,劳动力的投入越大更应该有利于出口,而结果却显示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劳动力投入越大,出口贸易却越小。可能的解释是,金融集聚产生的技术创新效应使得粤港澳大湾区逐渐由劳动密集型出口向技术密集型出口过渡,加上国家大力扶持大湾区的科技发展,大湾区现已集中了大量的高素质人才,而这类人才往往具有较高的消费需求,所以劳动力投入越多,大湾区商品的自我消耗就越大,从而使得出口贸易相对降低。

金融集聚水平(lnLQ)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系数为-1.330,说明金融集聚水平越高大湾区的出口贸易越少。金融集聚所带来的规模效应,能够使得一个区域的融资成本、信息交流成本大大降低,从而服务出口企业,使其更容易融资并获得对外贸易所需的信息,促进其出口贸易的增长;而技术创新效应不仅仅局限于金融行业,更是对全行业技术创新的促进,也就是说金融集聚能够促进高新技术的发展,而我国长期以来所出口的产品主要是低附加值的低端产品,缺乏技术含量较高的出口产品,金融集聚无疑为我国发展并出口高科技产品提供了一定的支持。但是结果却表明大湾区的金融集聚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出口贸易的发展,结合上文对劳动力水平(lnLM)的分析来看,金融集聚可能会导致大湾区逐步丧失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低成本优势,抑制出口贸易,也就是带来“水床效应”。

科学发展水平(lnR&D)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系数为0.633,说明科学研发投入资金越多,越有利于出口贸易的发展,而金融集聚存在的规模效应使得大湾区内的高新技术企业能够更加方便地获得研发所需的资金,进一步带来技术创新效应,促进大湾区内科技水平的提高,从而增加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因此金融集聚不仅带来了“水床效应”,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我国技术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加速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

(五)空间杜宾模型的效应分解。由于上述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结果具有空间滞后项,因此本文采用偏微分方法对空间杜宾模型的溢出效应进行分解,进一步加强上述分析的准确性。直接效应是指各个变量对本地出口贸易的影响,间接效应是指各个变量对邻近地区出口贸易产生的影响,总效益为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之和,效应分解的最终结果如表3 所示。(表3)

表2 三种模型的结果比较一览表

表3 空间杜宾模型效应分解结果一览表

根据结果可以看出直接效应的各项系数与考虑了空间滞后效应的空间杜宾模型大致相等,并且都通过了1%或5%的显著性检验,因此可以认为本文采用的空间杜宾模型估计较为准确,表2 的数据具有较高的准确度。

四、主要结论

本文基于粤港澳大湾区11 个城市2009~2018 年间的面板数据,比较了三种空间计量模型,并充分考虑了多个因素,最终采用空间杜宾模型展开对粤港澳大湾区金融集聚与出口贸易之间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在粤港澳大湾区内金融集聚对出口贸易有抑制作用,也就是说存在“ 水床效应”。实证结果表明,金融集聚对出口贸易并不一定呈现促进作用,也有可能像粤港澳大湾区一样呈现抑制作用,可能的原因是粤港澳大湾区的传统出口行业以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随着近年来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力成本的不断上涨,传统出口产品的生产逐渐向金融集聚中心以外迁移,而粤港澳大湾区内趋向于生产更多的高新技术产品,但是最终呈现的效果是出口贸易总额受到抑制,而产业结构却得到进一步优化。

第二,科技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粤港澳大湾区出口贸易的发展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随着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也在不断扩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尽管由此带来了“水床效应”,但是毫无疑问会加速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升级,增加该地区的整体经济实力。

第三,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素质在不断提高,从而不利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发展。尽管当前粤港澳大湾区的出口贸易结构以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为主,但是实证结果表明劳动力数量对出口贸易有抑制作用,所以可以推测粤港澳大湾区的人才素质已经到达了较高水平,并且拥有比较高的消费能力,因此不利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对原先的出口产品也有很大的内部需求,从而进一步印证了“水床效应”的存在。

猜你喜欢

杜宾粤港澳大湾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编读往来
首届粤港澳大湾区工艺美术博览会开幕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马光远 下一个30年看粤港澳大湾区
高空遇险 生死一线牵
高空遇险 生死一线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