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例输血儿童的不规则抗体阳性鉴定结果分析
2021-04-09卢汉文刘海峰吴跃平
卢汉文 刘海峰 吴跃平
深圳市儿童医院输血科,广东深圳 518038
随着儿科疾病的日益增多,病情日益复杂化,输血治疗成为目前儿科临床治疗的有效手段之一[1]。输血前进行血型鉴定、不规则抗体筛查和交叉配血检测是安全有效输血的三重保障[2]。然而,在做输血前检测实验时,经常会出现患儿不规则抗体筛查为阳性的结果。不规则抗体的存在极大可能会造成血型鉴定错误,交叉配血困难,且也是导致临床输血过程中发生溶血性输血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输血前为患儿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的检测显得尤为重要[3]。同时,更进一步地对不规则抗体筛查结果为阳性的患儿样本进行抗体鉴定检测,并根据抗体鉴定检测结果筛选相合的献血员血液也是非常必要的,可以保障临床用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现回顾性分析深圳市儿童医院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51例输血患儿的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样本,并对其进行不规则抗体鉴定检测。根据抗体鉴定检测结果分析不规则抗体的分布和临床意义,以确保临床用血安全和输血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8年7月至2020年6月在深圳市儿童医院进行输血治疗的51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留取患儿静脉血样本2 ml,EDTA抗凝,保存于2~8℃中,分批次进行不规则抗体鉴定检测。
1.2 仪器与试剂
SC-2546低速离心机(安徽中科中佳科学仪器有限公司),TD-A型医用离心机(长春博研科学仪器有限公司),FYQ型试剂卡孵育器(长春博研科学仪器有限公司),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卡(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批号:20180503,20190904),不规则抗体筛选细胞(长春博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批 号:20180718,20190309)不 规则抗体筛选细胞(长春博迅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批号:20191002,20200702),不规则抗体鉴定谱细胞(上海血液生物医药有限责任公司,批号:20189014,20200423)。
1.3 检测方法
1.3.1 不规则抗体筛查采用手工加样的微柱凝胶卡法 将患儿血样标本置于SC-2546低速离心机中,3000 r/min离心5 min,分离血浆与红细胞。标记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卡Ⅰ、Ⅱ、Ⅲ三孔,分别加入稀释至浓度为0.8%~1.0%的不规则抗体筛选细胞50 μl,再加入被检患儿血浆50 μl于各孔,置FYQ型试剂卡孵育器37 ℃孵育15 min,取出置TD-A型医用离心机中,按程序900 r/min离心2 min、1500 r/min离心3 min,取出肉眼观察结果。红细胞悬浮于凝胶表面或中段为阳性,均匀沉于凝胶底层的为阴性。
1.3.2 不规则抗体鉴定采用手工加样的微柱凝胶卡法 标记抗人球蛋白微柱凝胶卡谱细胞1~10号及自身对照孔,分别加入谱细胞1~10号20 μl及自身对照细胞20 μl,再加入被检抗筛阳性患儿样本血浆40 μl于各孔,置FYQ型试剂卡孵育器中,37 ℃孵育15 min,取出置TD-A型医用离心机中,按程序900 r/min离心2 min、1500 r/min离心3 min,取出肉眼观察结果。红细胞悬浮于凝胶表面或中段为阳性,均匀沉于凝胶底层的为阴性。严格按照试剂说明书,根据谱细胞反应格局进行细胞谱核对,判定不规则抗体特异性。
2 结果
2.1 51例输血儿童的不规则抗体阳性鉴定结果
不规则抗体鉴定出特异性抗体38例,分布于Rh、MNS、Kidd等血型系统,占74.5%;自身抗体及冷抗体13例,占25.5%。见表1。
表1 51例不规则抗体阳性鉴定结果
2.2 38例特异性抗体的抗体种类及分布频率
38例特异性抗体(含组合抗体3例)检测出Rh血型系统28例,占73.7%;MNS血型系统10例,占26.3%;Kidd血型系统3例,占7.9%。见表2。
表2 38例特异性抗体的抗体种类及分布频率
3 讨论
随着儿科医学的发展,新生儿溶血病、儿童恶性血液肿瘤等疾病的疗效显著提高,患儿某些疾病能够治愈或生存率明显上升,其中输血医学在疾病临床治疗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独特效果。现代输血医学规范要求的输血安全不再仅是供、受者ABO、Rh(D)血型相同,还需要多种血型系统相容[4]。因此为输血患儿进行不规则抗体的筛查和鉴定,并探讨其分布和临床意义就显得尤为迫切。
3.1 不规则抗体
不规则抗体是指不符合Landersteiner法则的ABO血型系统之外的其他血型抗体,即抗-A、抗-B以外的其他血型系统的意外抗体,这类抗体不按规律出现,可导致血型鉴定错误,或影响交叉配血结果,也是引起新生儿溶血病、免疫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等疾病的重要原因,其发生率约为0.3%~2.0%[5-7]。本研究回顾分析的51例不规则抗体鉴定结果显示,以单独抗体和组合抗体方式存在,其中Rh血型系统检测到28例,占比54.9%(28/51);MNS血型系统检测到10例,占比19.61%(10/51);Kidd血型系统抗体检测到3例,占比5.88%(3/51),这一结果与孟霞等[8-9]相关文献报道相符。
3.2 Rh血型系统
Rh血型抗原是同种异型抗原,在已发现的人类红细胞血型系统中Rh血型系统最具遗传多态性,是人类遗传多态性的标志之一,在临床输血中Rh血型系统相容性的意义仅次于ABO血型,本研究中Rh血型系统的不规则抗体占比最高,占特异性抗体73.7%。Rh血型系统的血型抗原有50多种,与临床输血密切相关的有5个抗原,其抗原性强弱依次为D、E、C、c、e抗原。Rh血型系统较容易因为同种免疫而产生相应同种抗体,再次Rh血型不相容输血可引起严重的溶血性输血反应。本研究中出现4例抗-D,为新生儿溶血性病的患儿,其抗体来源于患儿母亲体内的IgG类抗-D。更值得重视的是抗-E抗体,本研究中有抗-E 8例、抗-Ec 13例,占检出的特异性抗体比例达55.3%。据文献报道,我国汉族人群中E抗原阴性者的比例很高,约50%,抗-E抗体阳性患儿的输血不容忽视[10-11]。因此,输血前可对患者和供者血液均检测Rh血型系统的D、E、C、c、e抗原,并实现相容性输血,从源头上降低抗-E、抗-c等高频Rh抗体的发生率,避免临床输血时因为这些Rh不规则抗体引起的反复交叉配血不和而贻误输血时机,及时挽救患者生命[12]。
3.3 MNS血型系统
本研究显示MNS血型系统产生不规则抗体频率较高,占特异性抗体26.3%。MNS是第二个被发现的血型系统,其复杂性仅次于Rh血型系统,目前已了解到与MNS系统有关的抗原有46个[13]。本研究中有抗-M 8例和抗-S 2例。其中,抗-M是较为常见的“天然抗体”,不过也有研究发现通过输血或细菌感染后刺激机体产生的抗-M。抗-M在温度为4 ℃时反应最强,个别能在37 ℃凝集红细胞,其余大多数抗-M均在37 ℃以下时才会发生凝集红细胞反应。抗-M表现出明显的剂量效应,与M+N+细胞的反应比M+N-细胞弱,因此当筛检细胞为M+N+时,不能检测出弱的抗-M样本[14]。当遇到37 ℃有活性的抗-M时,必须要选择提供交叉配血相合的血液,以免引起溶血性输血反应。抗-S通常是免疫性抗体,能造成溶血性输血反应和严重的HDN,需要选择交叉相合的血液进行输注治疗。
3.4 Kidd血型系统
Kidd血型系统抗体检测到3例,其中抗-Jka 1例,抗-E、Jka组合1例,抗-Ec、Jka组合1例,占特异性抗体7.9%。抗-Jka的特点是在人体外反应非常微弱,在人体内产生抗体后消失速度极快,数周后即难以检出。抗-Jka的回忆反应很强,当人体再次受到相应抗原刺激时,抗-Jka抗体产生速度很快,可导致严重的迟发性输血反应[15],这个特征需要予以特别关注。因此,对患儿不规则抗体鉴定既往结果进行记录和查询也是必须的。
综上所述,输血是一项复杂、特殊、高风险的治疗方法。输血前对患儿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和鉴定十分必要,可及时为患儿筛选到相合的血液进行输血治疗[16]。在儿童群体中,因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病情变化快,输血显得更为复杂,应给予患儿ABO、Rh、MNS等多个血型系统相合的血液进行输注治疗,可有效解决临床配血不合的问题,也可有效减少迟发性输血不良反应的发生[17]。对于预期需要多次输血的患儿,在首次输血前即做好患儿ABO、Rh、MNS等血型系统高频抗原的检测,并给予不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的供者血液进行输注,是提高输血安全的一个重要手段[18],可从源头上避免机体产生不规则抗体,进一步促进安全有效地输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