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樟洋活化:从传统保护到乡村振兴的非遗实践及展望

2021-04-09

福建建筑 2021年3期
关键词:橄榄村庄规划

孙 燕

(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福建福州 350108)

0 引言

樟洋村坐落在闽清县梅溪镇黄楮林自然保护区境内,距县城约13 km。村庄历史可追溯至宋代,距今已有900余年。村庄背山面水,小山在其中,大山于外围环绕,呈现四面高、中间低之势,可谓“九山半水半分田”。山上林木葱茏,山下田畴纵横,茂密的植被也营造了宜人的气候。樟洋溪自东向西从村中穿过,村民多择高而居,既接近水源又能防御灾患,展现了古代山地型聚落选址的理想模式。2015年,该村入选福建省第一批省级传统村落名录。

虽然离城关不远,但仰仗大山庇佑,相比于很多村庄,樟洋村的原生态保存得相对完好,除了千年不改的“风水”格局,村内的炉边厝(寨)、上爿厝、宝英厝、威烈庙等传统土木建筑时至今日仍然结构完整、装饰精美。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许多村民不再务农而选择外出打工,昔日喧嚣的樟洋村也就渐渐“安静”了下来,只有到了春节、中秋等传统佳节才会多一些人气,人少、空心、荒凉成了樟洋村的代名词。美丽的自然风光、表面的田园宁静会吸引一些好奇的游客前来游玩,但驻足都不超过半天。长此以往,人气的离散会令村庄耗损在时间的长河中,直至最终消亡都不一定会有人记得,这是一件危险而可怕的事情。据2017年12月发布的《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中国传统村落保护调查报告(2017)》显示,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1],而许多依附在传统村落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后继无人的现象。如此严峻形势,倒逼樟洋必须尽快“自救”。为此,闽清县、梅溪镇与樟洋村有关领导经过多轮研究,最终确立了樟洋活化分“三步走”的策略。

1 阶段:传统村落保护

樟洋村有关规划整体起步较晚,2012年完成了首轮村庄规划编制,2015年入选省级传统村落名录后,直至2017年才缓慢启动传统村落保护规划工作。在这期间,村庄开展过一轮“美丽乡村”建设,兴修了古驿道延伸段、老人活动中心、村内公园等,但由于缺乏保护规划的指引,个别工程实施后对村庄风貌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如图1所示。

图1 新建的老人活动中心

为保持樟洋村“山、溪、田、村”的村落环境及格局的真实、完整性,保护规划划定了5.96 hm2的核心保护区、17 hm2的建设控制地带以及67.79 hm2的环境协调区,分别对核心保护区和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了保护与整治措施,对最外围的环境协调区提出了基本控制措施。

针对村庄现有物质遗产保护方面,规划提出了对山水格局与环境、传统街巷与空间肌理、建筑高度控制、各级文保单位、建议历史建筑及历史环境要素的不同保护策略。村内现有1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5处登记不可移动文物,同时还拥有万松岭古驿道、摩崖题刻、挂牌古树和古桥等。通过这些综合评价可以认为,樟洋村在耕读文化、祠堂文化、寨堡文化和民间信仰文化等方面都具有自身特色与价值。

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以保护为主,将主要力量放在维持并延续现状的工作上,这是基础,是稳之所在。在不影响村民基本生活生产的基础上,既要保护好山水环境、街巷格局、空间肌理、尺度感,又要保护好物质遗产和传统文化等。一方面旨在使樟洋村成为“历史文化特色突出的半高山型传统村落典范”;另一方面,力求以遗产保护为核心,兼顾村落发展,在保持村落传统格局、完备生活及旅游服务设施的同时,协调解决遗产保护与村民日益增长的实际生产生活需要之间的矛盾,形成合理建设、可持续发展模式。

2 阶段:乡村振兴规划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1月出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2018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将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20字方针成了当前一个时期村庄工作的重点。2018年10月,中共福建省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发布《关于加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十条措施的通知》,就加快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建设美丽、文明、善治、殷实的乡村,提出十条具体举措。

借着保护规划编制完成的契机,樟洋村的乡村振兴规划也驶上了快车道。与2012版村庄规划不同,为落实《自然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庄规划促进乡村振兴的通知》的有关内容,本轮乡村振兴规划作为开展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活动、核发乡村建设项目许可等的法定依据,已上升至法定规划的高度。如何摆脱以往“纸上画画、墙上挂挂”的窘境,做真正实用的村庄规划?经过多轮讨论,最终确定了本轮规划分“三步走”的创新体系:第一步完成组织协调及现场调研,第二步对原有规划实施进行评估,第三步形成N个方面的规划结论,这其中就有乡村振兴最为引人注目的产业发展规划。

第一步,以往规划团队均是由专业设计人员组成,而在编制本次乡村振兴规划伊始,就由村委会选派了村民代表加入规划团队,全村村民参与协助编制工作。现场调研前,还向村民发放了民意调查问卷、存量建设用地利用现状调查表,广泛收集村民意见,并选取了34户进行入户调查,精准了解其住房及其他方面需求。

第二步,根据已有上位规划和现行村庄规划,针对村庄用地指标衔接、全国第三次土地调查中土地利用现状重叠情况以及现行规划用地重叠情况进行了梳理及评估,分别得出建设用地现状和现行规划建设用地占用基本农田的面积数量。这一系列评估将对下一步乡村振兴规划起到夯实基础的作用,保证其落地空间的合法、合理。

第三步,“N个规划结论”包含了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农房建设管控及景观提升规划、道路交通规划、市政设施规划、安全防灾减灾规划以及产业发展规划。由于樟洋村目前仍然延续低端、小规模、同质化的农业,缺乏旅游配套,无停留经济产生。通过调研分析,建议村庄发展两类产业体系——优质农业和旅游业、商贸服务业,在空间布局上设置了呼应黄楮林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生态涵养区、位于居民集中区域内的古村文化体验区、位于环境协调区的休闲农业体验区以及为旅游业、商贸业提供服务的综合配套区(图2)。通过产业发展规划的落地,一步步将樟洋村从“山、林、溪、田、村”一体共生的1.0版传统村落,提升为产业兴旺、村庄富裕的2.0版乡村振兴示范村,实现村庄“颜值”与“价值”的有机融合。

图2 村庄产业发展规划分区示意

3 阶段:与在地非遗的对接

3.1 闽清主要非遗

3.1.1 茶油榨炼工艺

油茶树为中国南方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由茶树籽榨出的茶油为原生态食用植物油,具有清热、化湿、保心脑的功效。古法榨油工艺早在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就有专门记载,闽清许多村庄至今仍然遵循传统,完整地传承传统手工古法压榨技艺,该技艺已被列入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3.1.2 橄榄加工技艺

闽清由于受谷底和闽江水体热效应的影响,低温冻害少,适宜橄榄的生长。梅溪镇的橄榄种植自汉朝就十分兴盛,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除了鲜食,闽清橄榄还通过不同加工工艺,加工成各种各样的食品。2020年,橄榄露手工制作技艺被列入第四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3.1.3 粉干制作工艺

茶口粉干是颇具闽清地方特色的传统粮食加工品之一,以选料严格、制作工序复杂著称,与橄榄、糟菜一同被被誉为“闽清三宝”,同时还是“中国地理标志保护产品(PGI)”。2017年,茶口粉干制作技艺入选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3.1.4 瓷器烧造技艺

闽清境内群山林木连绵,高岭土矿遍布全县,使其成为福建乃至全国主要的陶瓷产地之一。闽清义窑主产青瓷、青白瓷、酱釉等,产品丰富、器型多样,瓷品远销东南亚一带,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2018年,义窑青白瓷传统手工技艺被列入市级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3.1.5 闽剧表演技艺

闽剧又称福州戏,是现存唯一用福州方言演唱、念白的戏曲剧种,自明末由江西弋阳传入至今已有四百年历史。闽剧传统剧目有一千多种,大都取材于民间传说、历史演义或古代传奇、杂剧。闽清闽剧已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3.2 国内典型案例

北墘村地处宁德市屏南县代溪镇东南部,全村现有609户、2290人。村庄不仅传统格局保持完整,还拥有民居、祠堂、庙宇、门楼、炮楼、过街亭、水碓房和廊桥等各类传统建筑。2014年被列入第三批中国传统村落,2017年获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称号。

过去的北墘村偏安一隅、经济薄弱。村民除了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耕作外,也会酿一些老酒自饮或贩售,家家户户都保留着传统的酿酒配方和工艺,久而久之,在周边地区逐渐有了一定的知名度,被誉为“红曲黄酒之乡”。早在十多年前,北墘红曲制作和黄酒酿造技艺就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

俗话说“酒香不怕巷子深”,赶上了近年乡村发展大热势头,北墘村通过屏南县委、县政府顶层设计所搭建的服务平台,积极利用文创带动传统酿造产业融合发展,自2016年10月举办首届冬至黄酒文化节以来,游客反响热烈。为期一周的文化节上,除了开展评酒大赛外,还以修缮完成的传统建筑为空间载体,开展民俗婚礼秀、书画展、互动游戏、传统手工技艺体验等多种多样的节庆活动,并穿插代溪农副产品、文创产品、特色风味美食等销售活动。

现在的北墘村,是福建省首个以黄酒文化命名的国家AAA级景区,也是屏南县通过乡村振兴活化非遗的一个示范点,红曲黄酒酿造更是成为全村村民脱贫致富的重要支柱产业。进入村中,目光所及的墙角、空地,作为装饰物的大酒坛无处不在。这里的乡土美酒非遗文化历经了数百年的孕育,在新时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

3.3 已开展的非遗实践活动

3.3.1 闽台合作团队

为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福州古厝》序中的保护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的精神,发动全社会学习古厝文化,闽清县梅溪镇人民政府、福建省青年建筑师协会(以下简称“青建协”)联合福建省绿色科技文化促进会以樟洋村为根据地,于2019年6月举办“别厝过艺术节”,通过一系列公益写生之旅、古建筑纸模型搭建手工课(图3)、茶籽及茭白采摘季(图4)等人文+自然体验活动,吸引人流、聚集人气,摸索、探寻乡村产业振兴的解决方案。

图3 古建模型搭建手工课 图4 茭白采摘季

除了省内有关团体的支持,青建协还积极对接台湾乡建乡创专家团队,借助其在文创元素挖掘再造及运营方面多年的丰富经验,将樟洋村打造为“梅台首席·艺术教育研学”基地,量身打造了地景设计、微信公众号、历史建筑视频二维码、数字乡村VR体验(图5)、节庆活动影展(图6)、樟洋小旅行(图7)、文创IP产品开发(图8)、共生经济合作社共八大方面内容,加速樟洋项目与台湾团队的对接。

图5 数字乡村VR体验 图6 村民记忆库影展

图7 樟洋小旅行 图8 文创IP产品开发

3.3.2 清华大学-闽清学生乡村振兴工作站

清华大学乡村振兴工作站依托清华大学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建设,综合校内十多个院系,通过协调地方政府、高校,积极调动校外资源来激活乡村自然生态的山水资源,让学术研究与科技创新更接地气,实质性地破解乡村问题。闽清工作站创建于2018年12月,以樟洋村为据点,办公地点设在宝英厝,通过一系列闲置历史建筑的改造,以古厝空间为载体,开发办公、培训、会议、展览等综合性功能,把工作站建成综合场所,使其成为“行走在乡间的非遗课堂”和“乡村创新创业的孵化器”。工作站首期服务时限为3年,运营期间将无偿为樟洋村提供乡村振兴方面的指导。

3.3.3 三农服务超市和大学生返乡创业服务中心

作为闽清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载体,三农服务超市是闽清县助推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效链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一次创新尝试。其覆盖了农业生产全要素,为全县“大农业”发展提供大数据支持、政策咨询、农业技术专家咨询、金融服务、农产品电子商务服务、永辉超市对接等六大板块的服务。大学生返乡创业服务中心则为返乡创业的有志青年提供创业指导、社会实践、创业融资等全方位一站式服务,帮助他们在乡村扎根。“一超市”+“一中心”的创设为樟洋村的非遗商品打通了销售渠道,借助网络、微信公众号、自媒体平台等多种途径进行推广,扩大知名度与影响力,为未来村庄相关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3.4 通过非遗实现樟洋活化

经过近两年的努力,各类实践活动确实激活了村庄的部分活力。游客开始慕名而来,观光停留的时间也在增加,但原本作为村庄支柱产业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却止步不前,仍然保留着低端无附加值的状态。诚然,观光旅游业是樟洋村未来发展的趋势,但经由非遗技艺加工、制作的农产品则是村庄非遗活化最基本、最直接的生产活动,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笔者建议从以下3点思路,抛砖引玉。

3.4.1 橄榄产品加工

(1)橄榄博物馆:利用村中闲置且已修复传统建筑(如炉边厝、文昌宫)展示橄榄舟核微雕工艺作品,彰显大国工匠精神;展示橄榄保鲜技术,以目前最先进的“微晶冻”技术打造零添加的冰冻鲜橄榄;生产农具展示,包含嫁接剪刀、刀片等具有历史故事的橄榄生产工具[3]。

(2) 橄榄美食体验:主打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如橄榄醋、橄榄茶、橄榄酒、橄榄蜜饯、冰橄榄、橄榄果酱、橄榄露等,打造橄榄宴,契合现代人重养生、重品质的健康生活理念;不定期邀请知名酒店主厨亲临现场,推出橄榄主题的美食。

(3) 橄榄亲子游:不同于单纯的采摘体验,以全新的清新游线路贯穿橄榄种植的各个时期。鉴于目前樟洋村进村道路宽度有限,可开展橄榄骑行邀请赛,从福兰线入口骑行进村,鼓励以绿色公益行动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结束后,父母与孩子可在指定区域亲手种下并认养橄榄树幼苗,孩子们可跟踪橄榄的生长情况,通过绘画、作文,描绘自己眼中“橄榄与时光的故事”。

3.4.2 古法压榨茶油

(1)茶油博物馆+榨油体验:利用村中闲置且已修复的传统建筑(如林氏宗祠、林氏支祠)作为茶油博物馆,陈列古法榨油机、茶饼、撞锤等生产农具,介绍油茶树在我国、闽清及樟洋村的生长历史情况;参观尾声可引导游客进行榨油体验,通过持续的撞击和挤压将茶籽中的油榨出,体验农事活动的艰辛与欢乐,感悟纯手工产物的美好。

(2) “一颗茶籽的故事”主题寻踪:以茶籽的生长和茶油的制作为主线,设置科普性、故事性的情节主题闯关,既锻炼脑力又锻炼体力,适合全家齐上阵。最终完成寻踪的家庭可获得主题印章本以及古法茶油周边产品。

3.4.3 民间戏曲活动

樟洋村自清代中期组建闽剧戏班,清代建成的威烈庙设有古戏台。以传统剧场为空间载体,通过闽剧戏服、脸谱、剧(唱)本等展示,融合“听戏、观戏、学戏”,定期举办闽剧表演艺术活动,增强本土文化自信。这一活化除了针对闽剧非遗外,对作为文物点的威烈庙也是难得一遇的机会,“原生剧场+原生剧种”的恢复模式可为今后类似文保单位活化利用提供宝贵的经验。

4 结论

从最初单纯的村落保护到最近的非遗实践,通过三阶段的循序渐进,政府、社会团体、高校多方的积极合作、各展所长,樟洋村逐渐摆脱了以往止步不前的状况,陆续迎来了资本和人气,其实践经验亦成为福州市乃至福建省乡村及非遗资源活化可资借鉴的成功模式。如果说传统村落保护留住的是村庄的“根”,那基于非遗活化而实现乡村振兴则是护卫村庄的“魂”,耕读、戏曲等文化内涵的注入和延续,是驱动樟洋村长远、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相较于很多平凡无奇的村庄,樟洋村先天禀赋好、历史渊源深、非遗传承久。面对这样大好局面,更应当坚持这条适宜且擅长村庄发展之路,一以贯之,使之成为真正的“振兴之路”。

图片来源:

图1~图2:作者自绘;

图3~图8:青建协。

猜你喜欢

橄榄村庄规划
“城中村”改造与规划的思考
我们的规划与设计,正从新出发!
橄榄林中的乡村酒店
一粒青果,秋色中的新色新味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规划·样本
规划引领把握未来
村庄在哪里
榨橄榄器